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在華為、小米、vivo這些國產手機還沒發展起來時,國內的消費群體更偏向於購買iphone,認為這個外國品牌很高大上。但其實它的零件製作、組裝都是由富士康公司完成的,平均每臺iPhone夜以繼日辛苦加班組裝的工人們一臺只能掙薄弱的錢。
那麼高的利潤都被美國的技術和日本的材料瓜分了,美國人開發技術後喝著咖啡收錢,日本發明材料後吃著壽司收錢。
其實,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因為關於中國製造一直有一種說法,就是“八億件衣服換一架飛機”。這是中國千萬代工廠的真實寫照,只有生產的資格,沒有自主定價權,只能在國際市場上被歐美日本人不斷壓價。
國產們為何會有這些遭遇?其一,就是那時的我們在技術、製造、創新等方面都還不成熟;其二則是在營銷上也不如外國品牌,過去不少國產品牌雖然質量不錯,但是輸給了外國品牌“沃爾瑪+電視廣告”的宣傳模式,因此中國製造在很長一段時間的認知是,這只是一個低端製造業,儘管規模很大,但是技術含量低,沒有品牌,所以利潤也低。
但隨著長達幾十年的代工生涯,不少中國企業自練內功,修成了強本領,獲得了一項項國際專利與核心技術。而且他們從未放棄自主研究,只為盡力改變這種局面,外加新型渠道的佈局,終於使得一眾國貨品牌走上臺前。
就拿特步來說,靠著不懈的自主研究新技術和高科技選材設計,以此來獲得了大眾的認可。在上個月,特步就表現得十分亮眼,11月11日只用了45分鐘就超過了去年一整年的業績,品牌收入直接增長40%,突破5億元。另外,特步在天貓品牌行業排名提升2位,京東平臺業績1分鐘超去年全期,唯品會增速國內第一。
特步只是眾多國貨品牌的一個縮影。家電上,京東預售排行榜前10名有7個是國產,海爾超過西門子成為銷量冠軍。服裝上,雙11開幕24小時,唯品會男女裝站內銷售額TOP10中,國貨品牌分別佔到9席和8席。在化妝品上,完美日記和花西子、珀萊雅等國產品牌,同樣受到了天貓、京東、唯品會上年輕人的青睞。
不難看出,隨著越來越多國貨產品和品牌重回大家的視野,憑藉不輸大牌的品質、更具價效比的價格,以及電商渠道的擴充套件,國產在這場競爭中的優勢已經開始顯露。代工八億件衣服換一架飛機是時代,正在一去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