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覺得,汽車行業的“內卷”正在讓汽車變得越來越無趣。
過去的汽車,無論是外觀內飾設計,還是動力效能,雖然說檔次水平參差不齊,優缺點都很明顯,但也因此成就每個品牌各自獨特的,讓人印象深刻的記憶點。像我們曾經津津樂道的皮實耐操的大眾車,中庸無感的豐田,美系車強調的肌肉感,買發動機送車的本田,最懂得豪華感的賓士,最瞭解操控的寶馬……
而到了新能源時代,新品層出不窮,但卻沒有哪一個品牌能夠有突出的亮點給人留下無法磨滅的印象,同質化讓一切變得索然無味。
如果說在外觀設計上各家品牌還能保持一定的差異,那由特斯拉開創的大屏內飾設計幾乎就成了時下新能源車一致效仿的風格。豎屏、橫屏,或者雙聯屏、三聯屏、旋轉屏,甚至誇張到直接拿一塊大平板就嵌在儀表臺與中控臺上方,省時又省力。整個座艙內飾,除了螢幕幾乎再沒有別的設計。
這種同質化低辨識度的設計潮流,就像手機從功能機時代的外觀設計百花齊放,到智慧機時代的千篇一律的直板觸屏。各個車型之間在內飾上唯一能比拼的就是越來越大的螢幕尺寸,從最初的7英寸、8英寸,到現在的10英寸、15英寸,甚至有的車型不顧突兀與否就採用50寸的超大屏,妥妥的淘寶商城出來的山寨機風格。
這種反設計的風氣也影響到了傳統汽車品牌,一向以豪華設計著稱的賓士,在最新一代S級上面同樣採用了“大屏”的設計,過去那種優雅的賓士味兒瞬間蕩然無存。
在電動機的加持下,新能源車的動力輸出體驗遠超燃油車,各款新能源車之間在絕對動力性方面的差異也遠沒有過去燃油車之間那麼大了,動不動就秒天秒地的百公里加速和推背感已經不再能讓消費者為之買單,所以智慧化上面的“堆料”就成了廠家的新的軍備競賽。
在人機互動上,上至幾十萬元的高階品牌,下至幾萬元的國產低端車型,一套近似與手機介面的OS系統搭配語音識別,並且可以OTA,可以安裝APP已經是標準的配置,而且被稱為“智慧網聯”。但無論在操作方法還是實現功能上,這些智慧AI並沒有什麼差異。無非就是語音播報天氣新聞,實現一些基本如開窗關窗、調節空調、播放音樂的功能。至於某些品牌宣傳的與智慧家居間的互通互聯,可是現在又有多少消費者的家中遍佈智慧家居呢?
大量的車型開始將L2級輔助駕駛(含入門級)作為標準配置,但無論是從功能實現,使用體驗,還是可靠性上,它們都沒有太大的差別,都是處在一個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水平,甚至會給人一種可有可無的雞肋感覺。
憑藉鐳射雷達,頭部的廠家已經涉足到了更高級別的L3和L4級輔助駕駛。於是鐳射雷達數量又成了一個新的“內卷”目標。從小鵬的兩顆雷達,到極狐的三顆雷達,再到沙龍的“(裝載)鐳射雷達4顆以下(的車),請別說話”,車企在技術引數上的競爭可謂激烈。但在現階段真正意義上的自動駕駛還無法普及時,無論是兩顆還是四顆鐳射雷達,在智慧性和功能性上給消費者的感知仍然是大同小異,真正能感知到或許只有價格上的差別。
而“算力”這個詞也開始頻頻在廠家的宣傳口中出現,可以預想得到不久的將來“算力”會是廠家宣傳和比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引數指標,幾乎等同於手機的“跑分”。但高算力到底給使用者帶來哪些體驗上可感知的差異,目前為止好像還沒有哪個廠家能說清楚。
內卷帶來的智慧技術過剩和功能體驗同質化,讓消費者很難在一大堆新能源車當中做出對比和選擇。如果沒掌握一點IT知識,那隻能蒙著眼買特斯拉,因為特斯拉畢竟是頭部頂流品牌。這就和不懂手機的消費者往往優先選擇蘋果是一個道理。
此外,續航里程是廠家技術內卷的另一個領域。從過去的200,300公里續航,到這兩年普遍500公里續航起步,再到AION LX Plus、ET7等車型宣佈實現1000公里續航,電池也成為車企角逐的又一個競技場。現階段比起設計風格和智慧化,續航里程的提升對消費者而言還是能夠感知得到的體驗。只不過,如果將時間線拉長,等到大部分車廠都能夠將續航里程做到800公里以上時,續航里程也將會趨於同質化。
毫不誇張的說,現在新能源車的發展路徑和手機前幾年的發展路徑幾乎一致。當一輛車不再談設計,不談功能和使用體驗差異,也不再談動力能耗,而是在比較算力高低,雷達多少,續航長短的時候,汽車作為一種動力工具的魅力正在逐漸消失,“四個輪子上的ipad”的戲言或許正在變成現實。你是否能接受這樣無趣的新能源車,不妨在評論裡發表一下你的觀點吧。(文/優視汽車 老炮)
注:配圖來自網路,權利歸原作者所有,一併感謝!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優視汽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