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遇寒掉里程的事,相信即便不是新能源車主,也是有所耳聞,尤其是我國北方地區的新能源車使用者,更是叫苦不迭,一到冬季,續航里程縮水嚴重,甚至連官標續航里程的一半都跑不到,有些車主調侃,這哪是代步工具啊,簡直就是常駐充電站的電動爹。
其實,這一現象已經引起了工信部的重視,在今年年初,工信部便召開了電動汽車冬季低溫使用問題研討會,要求整車與電池企業要加強技術攻關,改善電動車在低溫條件下的行駛效能和續航能力。
那麼問題來了,冬季新能源車的續航里程,都被誰偷走了?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對電池組的工作原理做一個簡單的解析,以鋰電池為例,它的放電原理由負極的鋰離子透過電解液遊離,穿過電池隔膜,運動回正極的過程中產生電流,回正極的鋰離子越多,放電容量越高。
在低溫環境下,電池內的化學物質反應變慢,鋰離子流動性變差,因此才導致了充放電效率的下降,在極端的低溫條件下,甚至會出現電解液凍結無法充放電的現象。
從原理上看,低溫條件下電池活性降低暫時無法徹底解決,而冬季續航里程的消失,除了與電池組本身有關之外,也受到其他很多因素的影響。
一是冬季車內製熱的電量損耗,不同於燃油車依靠發動機冷卻液制熱的原理,純電車型車內製熱是需要透過電加熱絲加熱,原理可以參考電熱毯、電熱水器等家用電器,而這些制熱裝置無一不屬於大功率電器。而相比車載空調製冷,制熱損耗要高得多,因此,這部分消失的里程,是被制熱系統吞沒了。
二是電池組自加熱損耗,通常,電動車是有必要裝配溫控系統的,它的作用,就是儘可能讓電池儘快達到適宜的工作溫度,從而提升電池組效能,無論是在電池模組上增加加熱板或是其他加熱配置,都需要損耗額外的電能儲備,這就有些類似“磨刀不誤砍柴工”,雖然能增加砍柴效率,但磨刀本身,也是需要能量加持的。外部環境越低,加熱過程損耗就越大,尤其是在保溫措施或是保溫層已經無法發揮功用的極端低溫條件下。
那麼,瞭解了這些“小偷”後,冬季用車就有很多值得注意的關鍵點,比如用車時建議設定合適的車內溫度以降低消耗,儘量使用ECO模式或是動能強回收模式行駛,夜晚要儘量避免停在寒冷的室外,如果長期處於閒置狀態,也要做到定期檢查電量,避免虧電對電池產生不利影響。
監管部門的介入,將加速整車廠以及電池廠家的技術升級,冬季掉里程現象,也將隨著技術升級而緩解,在現階段沒有突破性進展時,還是建議車主要合理規劃出行路線,並熟知周邊充電裝置位置,保證冬季的正常用車不受低溫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