璿
經公號“重析抗戰史”授權轉載
【本文刊發時恰逢國家公祭日,特以本文緬懷在抗戰中英勇犧牲的先烈】
在全面抗戰的八年時間裡,第74軍陣亡官兵總數達四萬餘人。其中絕大多數犧牲者在歷史的長河中都未能留下姓名。即使在陣亡的軍官中,被後人所記住的也很少,本文簡單介紹其中幾位軍官,從另一個角度來反映當年抗戰的壯烈。
第二次長沙會戰中,時任第74軍第57師步兵指揮官李翰卿將軍是抗戰期間74軍犧牲的最高職務軍官。
李翰卿將軍,字墨林,山東濮縣人。1937年8月淞滬會戰時任74軍57師342團團長。在淞滬會戰中,曾率所部堅守軍工路四晝夜,日軍雖連續猛攻但終究未能得逞。
在武漢會戰中,李翰卿將軍所部駐守田家鎮要塞,李翰卿將軍因“田家鎮指揮得力,激戰十餘日,斃敵甚多,陣地穩固”而獲陸海空軍甲種一等獎章。其後歷經第一次長沙會戰,南昌會戰,冬季攻勢等重大戰役。於1940年秋,升任第57師步兵指揮官。
1941年3月的上高會戰中,李翰卿將軍“自3月18日夜與敵接觸後,即在第一線指揮督戰,計劃周詳,辛勞備著。20日夜,將軍奉命率169團3營渡河側擊官橋以東之敵,達成任務。22、23、24等日,在戰況極度緊張之際,將軍沉著指揮,處置機敏並以陣地共存亡之決心激勵所部苦戰2日,卒將頑敵擊潰,系我部(57師)上高居功至偉。“(第57師上高會戰戰鬥詳報嘉獎名錄787-9938)
1941年秋季的第二次長沙會戰中,李翰卿將軍在整個第74軍處於困境中時,親率第57師預備隊向日軍發起反擊。李將軍身先士卒,奮勇前衝,三軍感泣,裹創再戰,但最終不幸飲彈殉國,彌留之際仍呼”殺敵“……
國府在給李將軍的悼詞中寫到:“(李翰卿)輕生、重諾、寡言,頗有燕趙國士風,而事上以忠,待人以誠,自身極儉樸,其馭下也懍。”
接著再介紹下在常德城陣亡的柴意新將軍。他是第74軍犧牲軍官中追贈規格最高的。他生前軍銜僅僅是步兵中校,但是最後卻被追贈為中將,一下升了三級。
柴意新將軍,字澤高,號若愚,四川省南部縣人,中央軍校五期炮科畢業。抗戰前歷任排、連、營長,團附,參謀,大隊長等職務。1938年調任58師參謀處參謀主任職務。在1943年鄂西會戰時任第74軍副參謀長,鄂西會戰後調任第57師169團團長一職。
第57師在堅守常德城,與日軍進行最後的巷戰時,餘程萬師長本來打算派柴團長率部過河南渡,接應德山來援的第3師部隊。但柴團長以所部移動不得為由拒絕,並提議“因渡江官兵各團和直屬部居多,不相隸屬,而且遇到友軍也不會聽一團長指揮,但如師長率部,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而且江南岸德山本屬於第57師陣地,師長也非離陣地。”實際上他是將生的機會留給了別人,自己決意以身殉國。
1943年12月3日晨,柴團長率部堅守在常德興街口一碉堡內,日軍以平射炮對碉堡進行轟擊,柴團長又率殘部衝鋒,最後壯烈犧牲。
柴意新將軍犧牲時,軍銜實際為步兵中校,在1944年8月5日的追贈檔案中追贈為步兵少將,但在一個月後的追贈檔案中,已經改追贈為陸軍中將。這不得不說是給予了柴意新將軍的極高榮譽。
常德會戰中,1943年11月29日這天,第57師與日軍在常德城內與日軍展開慘烈的巷戰時,第58師師部附員兼第172團團長楊劍秋將軍也率部在常德以西黃石市,九溪一帶與日軍第13師團一部激戰。楊團長”身先士卒,率隊衝殺,壯烈殉國”。與楊團長一起犧牲的還有172團中校副團長謝中樞,“身中六彈仍裹傷鼓舞士氣,最後頭中一彈,隨即殉職”。
在常德城巷戰中犧牲的還有第170團第1營少校營長張庭林,他率部在常德東南城牆與日軍肉搏中左臂被日軍砍斷裹傷不退,最後所剩三人以手榴彈纏在腰間裝死,等日軍靠近後與日軍同歸於盡。
此外第171團少校團附盧孔文,第74軍炮兵團第2營中校營長何曾佩也在常德西門的巷戰中先後殉國。
王明燦,這個名字應該對於絕大多數戰史研究人員來說還是較為陌生的。筆者剛接觸時,還以為是後來整編74師副旅長明燦。但是看簡歷發現完全不是同一人。王明燦,四川西康會理人;明燦,湖北浠水人,兩人籍貫完全不一樣。
王明燦,畢業於中央軍官訓練班第三期,歷任排長、連長、營附。1938年9月馬廽嶺戰鬥後任第58師172旅少校參謀。南昌會戰後,第58師進行改編,撤編旅一級指揮機構,改為三個步兵團一個野戰補充團編制,王明燦調任第173團第2營營長。
在1939年12月的冬季攻勢中,第58師奉命向江西奉新一帶日軍進攻。12月12日拂曉,王營長所在部隊為攻擊部隊向日軍據點發起攻擊。在突破第二層鐵絲網時,王營長身中兩彈,但仍繼續裹傷指揮。由於日軍增援部隊突破阻擊線趕到,攻擊部隊陷入血戰。王營長也中彈而殉國。攻擊部隊在日軍夾擊中苦撐至夜晚,利用夜色撤退,整頓態勢再圖攻勢。不過這一日攻擊中,173團傷亡近300人,除王明燦營長犧牲外,還有3名連長,12名排長傷亡。
最後介紹這位第74軍的中層軍官是第51師的少校營長劉大明。
筆者最開始瞭解到這位營長是在南昌會戰的戰報中。抗戰史愛好者大多都知道張靈甫在南昌會戰的高安保衛戰中,率隊逆襲至重傷腿瘸,而這位劉營長時任153旅少校團附,也在逆襲的隊伍中,與張旅長一起率隊衝鋒,英勇負傷。
戰鬥結束後,劉營長因“指揮部隊,勇敢衝鋒,帶傷服務”而受到嘉獎。會戰後調任第51師第151團第3營少校營長。
在1939年的冬季攻勢12月18,19日大嶺胡村戰鬥中,劉營長所率部隊負責阻擊任務,“日軍以聯合兵種進犯該營陣地,企圖突破防線,該營長在猛烈炮火下,奔走指揮,英勇沉著,在傷亡慘重時尤能統帥士兵與日軍苦戰,奪回已失去之小高地,使敵不敢南下威脅我攻擊部隊之側背,戰局得以安全。”劉營長因此戰英勇表現再獲嘉獎。
1940年6月,第74軍奉命向南昌周圍日軍據點發起攻擊。6月23日,劉營長所部再次作為突擊部隊,越過西山山麓,突擊湘贛公路日軍後背,向日軍第218聯隊所佔據的歐陽村,青山崗等據點發起攻擊。劉營長在與敵激戰中身先士卒,率部衝殺數次最後壯烈殉國。
筆者在第51師西山戰役忠勇官兵事蹟表中才查到了劉營長的簡單個人資料,他原來是吉林濱江人,犧牲時29歲。國仇家恨讓他義無反顧的英勇作戰,直至壯烈犧牲。
第74軍能在抗戰中有突出表現,不僅僅是上層軍官,更多是因為有英勇無畏的中下層軍官作為核心支撐。但實際中日兩軍差距是全面的,正如第58師在一份戰報總結中寫到:
“抗戰達三年,而作戰之最基本典範令官兵尚未切實印入腦海中,攻防追退諸動作,概以經驗從事。學、行分家,學術以經驗不能打成一片。加以傷亡巨大,下級幹部多以士兵升任。自己不認字,未受過完全教育其何以擔負推動部隊教育。學校畢業之學生,一以供不應求,一以自身無部隊作戰經驗,一到戰事危急關頭,主官難以信任。”
【謹以本文紀念在抗戰中犧牲的先烈,你們的名字無人知曉,但你們的功績與山河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