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錢?錢是人們約定的可以用來交換一切商品的商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即是約定,就要求每個人遵守這一約定,而人與人的集合是社會,我們可以認為:錢,也就是貨幣,是一個社會關於交換權的約定。
如果這一約定被破壞掉了,例如:金融危機,由於一個必然發生的偶然事件引起的連鎖反應,從歷史與現實來看,這一偶然事件似乎是集中在了房地產市場,房企債務與居民購房貸款的無力償還,造成持有債權的金融機構資不抵債,破產清算,並進一步將危機傳導至銀行系統,人們擔憂存款取不出來,紛紛前往銀行擠兌,恐慌形成,銀行流動性枯竭,破產清算也將提上日程,如果這個事情發生在國內,那麼放在一家銀行超過50萬的存款部分,可能歸零。
此時,這一貨幣約定還並沒有被完全破壞掉,在這個社會里,人們依然還要使用這“錢”去交換一切商品,只是個人手上的關於這“錢”的貨幣財富變少了;真正的貨幣約定破壞殆盡,是國家的信用破產,由一國央行發行的信用貨幣,再也沒人用了,紛紛開始使用外幣、金銀作為交換媒介,乃至於以物易物,但是這一情況,在目前的世界來看,極為少見。
大多數的貨幣約定的破壞,是止步在了金融危機、次貸危機的層面,不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再使用這一貨幣了,而是這一貨幣發毛了,貶值了,錢不值錢了;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是各國所堅持的,只是能力存在差異,如果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出現了問題,央行就會考慮提供資金支援,而提供的這一資金,我們可以認為是貨幣大放水,甚至於在還沒有出現這一問題發生的跡象時,僅僅是為了刺激經濟增長,以維持經濟的正常良性迴圈而放水,即貨幣政策中的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簡稱QE),深層次的原因是有些銀行、金融機構在危機時是必須要救的,這是出於防患於未然的需要。
錢,也就是貨幣,是不可以隨隨便便就印的,想印多少就印多少,現在的世界紙幣橫行,紙幣,歸根結底是信用貨幣,現代經濟是信用貨幣經濟,這一信用的基礎來自於本國內部的信用貨幣經濟體系的運轉情況,這一信用又被國外對本國信用貨幣經濟體系運轉情況的評估所影響和制約;濫發貨幣的結果一方面會在一國內部出現貧富差距的急劇擴大,是劫貧濟富的表現,一系列社會問題頻發,一方面體現在匯率上的貶值,國際上對該國經濟的展望可能會傾向於負面,該國債務違約的可能性增大,國際借貸成本急劇上升。
那麼,貨幣是怎麼發行的?例如美元,美國政府並沒有貨幣發行權,但有發債權,需要錢的時候,是由美國財政部代表美國政府發行國債,然後美聯儲印錢購買國債提供資金給財政部花錢,這個錢是要還的,是用美國稅收來償還的,如果稅收償還不了了,財政赤字,那就只能發行新的國債,借新還舊;美國國會在1917年首次設立債務上限制度,自二戰結束以來,美國國會已修改債務上限98次,時至今日,美國政府債務規模已超過28.7萬億美元,美國可能將再一次面臨債務上限的提高,因為美國政府又沒錢了。
但是美元不同於他國貨幣的地方在於美元是世界貿易結算貨幣,是世界貨幣,也就是說地球人民都在間接地使用美元,美元的每一次放水,都需要世界各國人民來承擔放水後的通貨膨脹,深刻地影響著各國的貨幣政策,這也是各國都很關注美債上限、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原因所在,稍有不慎就可能被美國割了羊毛,如果美債違約了,那給世界經濟和金融帶來的影響可能是災難性的,不過美債還從來沒有違約過,但是每一次債務上限的提高,實質上都是對美元這一信用貨幣約定的一次傷害,美國政府臉皮比較厚,傷害就傷害吧,反正這個世界也沒有美元的替代品,雙手一攤擺爛,又能咋樣。
發行的貨幣是需要流通到社會中去的,也就是貨幣的傳導與派生,假如央行貸給了商業銀行100塊錢的基礎貨幣,然後企業A從商業銀行貸出來了這100塊錢,用來購買生產所需要的裝置、原材料等物資,將100塊錢支付給了企業B和C,企業B和C將這100塊錢又存進了商業銀行,然後商業銀行將這100塊錢的20%放在了央行,剩下的80塊錢又可以放貸出去了,這時候又有企業D將這80塊錢貸走用於生產了,並將這80塊錢支付給了企業E,企業E將這筆收入存到了商業銀行,這樣以來,商業銀行又有了一筆80塊錢的存款,然後將這80塊錢的20%放到了央行,剩下的64塊錢就又可以放貸了,如此迴圈下去,商業銀行就在這100塊錢的原始存款基礎上派生出了100×1/20%-100=400塊錢。
我們可以認為這是社會財富的一種創造,這樣的財富本身就是一種泡沫,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在這一過程中獲得了工資等貨幣收入;如果商業銀行貸出去的錢還不上了,逾期了,那就會形成一筆壞賬,不良資產,如果每個人都去銀行取錢,發生擠兌行為,那這錢指定是取不出來的,因為銀行壓根兒就沒有這麼多錢,最後只能走破產清算程式;為了不讓銀行陷入流動性危機,才有了放在央行的存款準備金、超額存款準備金等,必要時,還會為這家銀行注入流動性,如果這家銀行在金融系統裡特別重要的話。
有存款就有貸款,信用經濟又是債務經濟,有債就得還,這是維持整個信用貨幣經濟體系得以正常運轉的需要,但是在經濟活動低迷,經濟形勢嚴峻的情況下,人們的就業情況將不容樂觀,錢不好掙了,企業也不好賺錢了,在這樣的情況下,銀行更不願意貸款給企業生產了,因為風險更大了,錢,可能會在銀行等金融系統裡空轉,空轉的結果就是實體經濟進一步走向低迷。
如果央行放水試圖拯救實體經濟,那麼,脫實向虛就成為了一種市場選擇,就是帶有金融屬性的產業會爆發起來,股市等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資金總要有一個去處的,不是央行希望脫實向虛,而是企業自發的覺得繼續投入實體可能也賺不到什麼錢,還不如去玩弄金融,而房地產市場既屬於實體經濟的範疇,其最終的產品房子又帶有了一種金融的屬性,房價的上漲在這一時期存在一個顯著的表現。
因為市場確信央行會放水,因為市場確信貨幣會貶值,因為市場確信這個國家的信用貨幣會一直在這個國家被使用,因為市場確信這個國家的信用貨幣不會失去信用,因為市場確信這個國家不會破產,並且在這個基礎上,貨幣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沒有比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更好的去處,世界皆是如此,無處可去;如果這個國家要維持這一信用貨幣經濟體系的正常執行,那麼超發的貨幣,其最終流向是確定的。
這就是滯漲,世界範圍裡的經濟發展停滯與通貨膨脹並存,通常情況下,我們認為溫和的通貨膨脹是有利於經濟發展與繁榮的,但是通貨膨脹長期下去的結果就是滯漲,因為債務經濟發展模式到頂了,或許是階段性的頂部,再寬鬆的貨幣政策也無助於經濟的增長了,但貨幣政策依然要寬鬆,貨幣還是要放水,因為發出去的債是要還的,不良貸款是要剝離的,否則信用貨幣經濟體系將會崩塌,而放出去的水還是會流到實體經濟一部分的,會流到普通人的口袋一部分的。
世界在等,極其被動地在等,等一場更加深刻的金融危機,債務危機,但也有可能的是在這一危機沒有到來之前,就會迎來一場社會危機,政治危機,甚至於戰爭危機,不論有沒有貨幣以及貨幣的多少,人們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是鐵打的需求,人們最低水平的醫療、教育和養老需求需要得到滿足,這需要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傾斜,以及對米麵糧油,石油和煤炭等戰略資源的掌控。
基礎建設與社會保障是政府的責任,可是財政收入是有限的,那麼債務融資就成為了不得不面對的一件事情,或者是國債,或者是地方債,最終一部分地區的地方債轉為國債也不是不可能,既然是債,那就得還,最後的手段還是印錢,不論是左手倒右手,還是右手倒左手,經濟手段與行政手段並用,直到信用在在該國內部和外部完全失去信用為止。
如果相信一個國家的信用不會丟失,不論是主動相信,還是被動相信,那麼就應該相信貨幣的超發是一定的,是持續不間斷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只是這個錢,大多數是到不了普通人的口袋,而物價與資產價格的上漲是必然結果,儘管有時候它們的價格表現並不一致,但長期來看是一致的,只是漲的多和少的區別;維持物價的相對穩定是需要實力的,而對於綜合實力不夠的國家,惡性通貨膨脹是必然發生的,可能就近在眼前。
這個時候,此時,不論是出於推遲惡性通脹到來的考慮,而減少放水,還是主動選擇部分通縮,試圖收回部分超發的貨幣,最後的結果是確定的,那就是債務危機的徹底爆發;沒有哪個國家願意通縮,但又不得不考慮選擇通縮,沒有哪個國家願意惡性通貨膨脹,但又不得不通脹,因為維持經濟活動的繁榮需要錢,兩難,這就是經濟週期末端的大蕭條政策景象;總有些人,總有些企業是要進入大規模的破產清算的;世界是聯動的,各國不存在靜止不變的貨幣與財政政策,美國仍然是風向標。
這一次的經濟週期或許是漫長的,世界很難輕易地走出經濟大蕭條,我們終將適應這一大蕭條的環境,世界都在破壞信用貨幣的約定,但是都沒有發展到被迫徹底撕毀這一約定的程度,儘管這一貨幣共識難以為繼了,但是新的貨幣共識尚未形成,遠未形成。
——深海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