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新能源汽車行業這麼火,你們在這方面怎麼這麼安靜?”
幾乎所有主流合資企業的內部員工,最近一年來都接到過類似的靈魂拷問。
若在公開場合,他們或許會予以否認,但在私下裡,卻是千言萬語化為一聲嘆氣,透出深深的無力感。
合資品牌電動化轉型進展緩慢,早已是公開的事實。比起無比積極深入轉型的自主品牌,合資品牌落後了何止一絲半點。
乘聯會最新資料顯示,11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33.2%,豪華車為4.6%,而主流合資品牌僅有3.9%。
2021年被稱為新能源汽車爆發元年,無論是市場終端交付量還是資本市場的反饋,無不印證新能源汽車的火爆屬性,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更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快速攀升。
作為汽車製造商,主流合資車企不可能對這一切毫無察覺,更不可能看不清汽車電動化發展趨勢,為什麼面對這麼大塊肥肉的誘惑卻幾乎無動於衷?這背後到底有什麼難言之隱?
01 電動化之路,合資品牌已明顯掉隊
哪些行業最有發展前景,估計連路人都能答得上來:新能源。
自去年下半年開始,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開始進入井噴狀態,尤其是進入2021年,銷量不斷突破機構/專家預測的數字,驚喜連連。
在剛剛過去的11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首破40萬輛,再創歷史新高,市場滲透率升至17.8%,其中新能源乘用車市場滲透率達到19.5%,距離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20%的目標僅咫尺之遙。1-11月,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已達299萬輛。
但是,新能源汽車的繁榮似乎與合資品牌沒有多大關係,除了特斯拉,其餘幾乎全是自主品牌在狂歡。
以乘聯會發布的11月新能源汽車銷量排行榜為例,轎車銷量TOP15和SUV銷量TOP15總共30款車型,只有4款出自合資品牌,分別是思皓E10X(隸屬於江淮大眾合作的品牌)、大眾ID.4 CROZZ、大眾ID.4 X、寶馬X3 BEV。剩餘的26款車型,除了特斯拉的Model 3和Model Y,其他全部被自主品牌壟斷。
再看這四款合資品牌車型的具體表現,思皓E10X以5207輛的銷量排在轎車榜的第12位,連TOP10都沒有進入;大眾ID.4 CROZZ、大眾ID.4 X、寶馬X3 BEV則分別以4937輛、3379輛、2754輛的銷量在SUV榜單中分列第9、第12、第14位,排名都在後半段。這四款車型,沒有一款銷量超過5000輛。
作為參考,轎車紅榜和SUV紅榜的前三名車型銷量都過萬,其中轎車銷冠宏光MINIEV銷量破4萬輛,SUV銷冠特斯拉Model Y銷售了2.3萬輛。
另外,從11月新能源汽車廠商銷量榜TOP15來看,只有3家是合資車企,分別是生產自主品牌的合資企業上汽通用五菱以及德系的南北大眾,自主車企則佔了11席(還有一個是特斯拉)。
而在剛剛閉幕不久的2021廣州車展上,合資品牌的表現也顯得相當“矜持”。
比起賣力吆喝電動車的自主品牌,合資陣營這邊,除了南北大眾在努力宣傳ID.系列純電動車,其他合資品牌依然是燃油車佔據C位,展出的新能源汽車也只有豐田bZ4X、起亞EV6、軒逸e-POWER、阿圖柯、e:NP1和e:NS1(本田全新純電動車品牌)等少數幾款。
所以,最近一年多來,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得到快速增長,而合資品牌的新能源滲透率卻在以龜速緩慢爬坡。今年5月至11月,短短半年時間,自主品牌從24.7%升至33.2%,提高了8.5個百分點,合資品牌從1.7%提高到3.9%,只增長了2.2個百分點。
可以說,現階段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優勢,起碼甩出合資品牌兩條街。
02 內部鬩牆,轉型阻力都來自外方?
國內新能源汽車駛入增長快車道帶來的紅利皆有目共睹,眾多主流合資品牌為什麼能“忍”住繁華的誘惑幾乎無所作為呢?
國內的中外合資車企都無可避免地面臨同一個問題,那就是外方一直牢牢掌握著車型引進、產品研發設計和生產製造、核心零部件採購的話語權,而中方負責市場營銷,這也是30多年前我國汽車工業體系在一窮二白的特殊情況下,為了引入外方技術而打造的中外合資合作模式。
在中國汽車工業逐漸發展起來後,中方的話語權悄悄發生變化,逐漸有了與外方抗爭的力量,但總體還是外方處於上風,即使中方敏銳地捕捉到了行業和市場的新風向而欲迅速採取行動,也會因為中外雙方溝通不暢或者意見無法統一內部鬩牆,而遭遇擱淺甚至石沉大海。
這是合資體制的積弊,繁冗的制度流程、臃腫的組織結構大大降低了企業運轉效率,外方絕對的強勢地位讓企業面對行業、市場巨大變革時無法靈活快速應變。
這一點,從國內SUV風口降臨時合資企業慢一拍的反應就得到驗證。而如今,面對新能源汽車風口,歷史正在重演。
在電動化轉型的道路上,日系、德系、美系、韓系四大主流派系合資品牌表現出了不一致的態度。
因為排放醜聞付出了數千億元巨大代價的德系大眾,電動化的決心是最堅定的。南北大眾2020年引入MEB純電平臺,由MEB純電平臺打造的首款純電動車ID.4X及ID.4 CROZZ從今年3月開始交付。目前大眾ID.純電家族正在快速發展壯大,銷量也在穩步增長,兩家合資公司11月共銷售了14167輛ID.純電動車,創下史上最佳成績。
美系的通用和福特在現任拜登政府的影響下,最近一年加快了電動化轉型的速度,但進展相對較慢。目前,這兩家美國汽車製造商在國內只推出了電動野馬Mustang Mach-E一款真正意義上的純電動車,其餘都是油改電的實驗品。
韓系的現代和起亞向來不大重視中國市場,其最先進的電動化技術只在歐美日市場使用,一些落後的技術才放到中國市場,如此漫不經心的態度帶來的結果可想而知。
至於日系,向來以傳統和保守著稱。豐田章男一直反對全面轉型純電動,在他領導下的豐田向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領域深入發展,純電領域的佈局卻相對貧瘠,無論是產品技術匯入還是營銷推廣都不積極。
本田和日產面對國內波濤洶湧的電動化浪潮同樣顯得很保守被動。在本田的電動化戰略中,預計到2030年,純電動車和燃料電池車的銷售比例才佔40%,其為中國市場定製的全新純電動車品牌“e:N”首款車型要到2022年春季才上市。
日產的聆風(leaf)曾是全球銷量最大的純電動車,但遲遲才引入國產,而且換殼軒逸,因為續航里程只有300多km,加上營銷漫不經心,自然淹沒在芸芸電動車中。直到現在,日產方對合資企業電動化轉型的態度仍比較消極。
03 留給合資品牌的上岸期還有多久?
經過一年多時間爆發式增長,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已經進入百花齊放、群雄割據的混戰時代,百度、小米、360、華為等科技巨頭的到來,給這個行業的未來帶來了更激烈的戰況和更多不確定性。
面對這一切,合資品牌不可謂不著急,準確地來說,是合資車企的中方人員充滿了焦灼。
在全球汽車行業電動化不可逆轉的趨勢下,新能源汽車的紅利期很長,但視窗期卻不長,尤其是在當下複雜的行業形勢下,留給合資品牌的視窗期時間越來越短。
最大的對手應該是科技巨頭。在軟體定義汽車時代,科技、智慧生態、種子客戶和品牌號召力將為科技巨頭凝聚成強大的競爭力,重新書寫汽車行業的競爭法則。所以,蘋果、百度、小米、華為下場造車,給汽車行業帶來的影響將是顛覆性的。
有業內專家認為,結合智慧科技實力來看,目前國內電動車市場的競爭格局可以分為四大梯隊:第一梯隊是特斯拉,第二梯隊是“蔚小理”,第三梯隊是自主品牌,第四梯隊是合資品牌。而在未來,蘋果、小米、華為有望進入第一梯隊。
這個未來,是什麼時候呢?快的話,預計會在2024、2025年。
小米、蘋果的第一臺車預計將在2024年上市,在小米、蘋果電動車出來之前,是合資品牌的最佳上岸期,錯過了的話,合資品牌在電動化時代的處境將更加艱難。
一邊是電動化已經落後的不利局面,一邊蘋果、小米、百度等“虎狼之師”在後面瘋狂發力,加之“芯”荒帶來的壓力,許多合資車企的管理層這一兩年都多了不少發白,在與大事君私下聊天時,他們都透著深深的無力感。
“我們也很著急,但著急也沒用,產品研發決策權不在我們手上,我們只能不斷與外方溝通、協商、爭取,但最終還是要他們拍板決定。”某合資車企的一位中方管理層無奈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