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感覺今年冬季的魚特別難釣?尤其是進入十二月中旬冬至前後,即便是出魚的釣場也很難有較好的漁獲。
通常釣友們會將失敗的原因歸納為天氣影響,卻往往忽略了一個關鍵因素,即水草的生長導致水下環境發生了改變。
在自然河道,每年的十月下旬至次年的三月是水草的生長期。水草從發芽至出於水面基本涵蓋了整個冬季,最終成為春季魚類繁殖的天然產床。
按照以往的垂釣經驗,冬釣鯽魚時真正受暗草的影響是在十二月下旬以後,此時水草已長至茂盛。
但今年的冬季與往年不同,由於冷空氣較少溫度持續徘徊在十攝氏度以上,導致水草的生長週期加快從而影響垂釣。
以筆者生活的城市徐州地區為例,日均氣溫在0至15°,使用傳統釣垂釣時,釣獲的鯽魚多是介面,而一旦鉤餌到底後則需要較為漫長的等待。
不僅如此,在使用岸筏串鉤搜尋魚群時,也能夠清晰地感到水下有明顯的障礙物,底鉤上亦會有水草的殘留。
那麼怎樣改變才能獲得更好的垂釣體驗呢?以下內容僅供參考。
1、 割草刀的選擇
遇到上述情況時,有經驗的老釣手均會隨身準備一隻“割草刀”用來開闢釣位。
目前市面在售的割草刀主要有三種:多角錨刀、摺疊刀、鐮刀頭。
以上三種割草刀筆者均有購買,其中使用體驗較差也極易丟失的是多角錨刀,尤其是遇到坡型的水底掛底率極高。
鐮刀頭則需要外接割草竿使用,額外投入較大但用途最廣,資深玩家可常備一隻,建議10米的尺寸即可滿足需求。
摺疊刀相對割草效率顯著掛底率較少,是以上三種產品中筆者較為推薦的。
需要注意的是,拉草開闢釣位與掏浮水的草洞不同,最好是提前一天或數天完成,如此才不會影響垂釣。
如果您不具備以上條件,在垂釣時還可以進行以下調整。
2、手竿的調整
手竿指的是傳統釣與臺釣,兩者因作釣方式與用餌不同,其調整的思路也完全不同。
傳統釣是垂直於釣點作釣,具有高效的逗釣能力,然而在暗草區,使用大幅度的逗釣則極易使鉤餌蓬與水草之上。
調整思路為在找到水草之間的縫隙後,採用小幅度的垂直提拉即可完成逗魚。
此外,橋釣的方式也是不錯的選擇,站在高處能夠輕易地找到水草之間的空隙,氣溫較低時可選擇不打窩直接找魚逗釣。
相比前者,臺釣的操作較為複雜,通常在調漂時即受到暗草的影響很難找到實底。最簡單的方法則是採用釣鉛的形式,重鉛、短子線可輕鬆實現到底。
看到這裡或許會有釣友質疑這一調整的可行性,殊不知,臺釣商品餌的誘魚性要優於蟲餌,鯽魚受其味型的誘使會自會尋覓進食。
當然,以上是建立在十攝氏度以上的氣溫條件下,此時的鯽魚尚有較好的活性,而一旦進入低溫則不靈光了。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臺釣應儘量避免頻繁的拋竿,同時宜使用鉤條細、自重輕的鉤型方便鯽魚吸食。
3、 岸筏串鉤的調整
岸筏串鉤,是冬季作釣鯽魚常見的釣法。與手竿不同的是,串鉤遠距離的搜尋很難規避草區,又因常用蟲餌垂釣其誘釣性較弱,落入草區後魚類很難發現。那麼該如何調整呢?
首先,可以增加串鉤的鉤數。
鯽魚是底層魚,因此很多老釣手在綁制串鉤時會採用二枚魚鉤主釣鯽魚。
然而當出現上述現象時,就需要增加魚鉤的數量來與之對應。通常的做法是增加三枚或五枚,即便是底鉤或二號鉤陷入水草,也不至於無鉤可用。
其次是改變釣竿的擺放角度,通常我們在冬釣鯽魚時常會使用放低竿身的辦法,儘量減小風線與水面的夾角,使串鉤多鉤儘量貼近水底。
當遇到上述現象時,則需要將釣竿豎立擺放,如此可增大串鉤與水底的貼合角度,規避暗草。
最後是綁制可變釣組,如下圖般採用太空豆、八字環、擋珠或擋片的組合,可輕鬆實現魚鉤上下移位,作釣時僅需要兩枚魚鉤即可隨時調整。
寫到最後
冬季是多數水域水草的生長期,如果您是以野釣為主,請千萬不要忽略水草對作釣的影響。
以上列舉的調整方法均為筆者的真實作釣體驗,如果您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在評論區下方留言,共同探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