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巴金說:“是什麼東西把我養育大?首先在我頭腦裡浮動的就是一個“愛”字。父母的愛,骨肉的愛,人間的愛,家庭生活的溫暖。”
人這一生,沒有了愛,活著就像行屍走肉一般,感覺不到溫暖,觸碰不到幸福。
兄弟姐妹是骨肉相連的親人,一起長大,一起奮鬥。可是,難以一起變老。父母過世之後,很多大家庭,就散了,連團聚的地方,都沒有了。
我的姐夫,家裡有三兄弟。父親在的時候,逢年過節都能聚一聚,陪父親一起喝杯酒。父親過世後,母親由三兄弟輪流照顧,半年一換。
過年的時候,母親在老大家,因此親戚朋友的交往,都要老大負責。大年初一那天,三個兄弟聚集在一起,老大發話,家裡客人多了,吃飯的開支不少,三個兄弟要平攤。
因為老大這句話,三個兄弟鬧了起來。老二認為,老大拿走了父母身上的存摺,不應該說這樣的話;老大說,老三住了父母的老房子,價值更大;老三說,老二讀了大學,學費要得最多。
大過年的時候,這個家庭,一鬨而散。
《聖經》裡說:“愛你的仇敵。”
兄弟姐妹結仇了,唯有“愛”才能化解,做好以下四個“遠離”,結局也會美好。
02
第一,遠離“大家庭”,各自安好。
俗話說:“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
不要高估了血脈至親的“個性”。小時候,大家常常在一起吵架,鬧夠了,過幾天就會和解;長大了,矛盾來了,誰都不服氣,變成了積怨。
唯有距離,才能拯救大家庭。
我的一個上司,老家在遼寧。他一直在湖南工作,一年頂多回老家一次。
他說,每年給父母五萬塊錢,給老家的哥哥兩萬塊錢。給了錢,心就安寧了。
我心生疑惑,難道他不怕哥哥把錢全部放在自己的口袋裡嗎?
上司說,父母老了,哥哥在家裡照顧,有沒有貪財之心,那是他的良心,不要去想。
正所謂,眼不見為淨。
只要兄弟姐妹不住在一起,矛盾再多,也只是想一想而已,然後就放下了。不可能,天天拿著手機,在微信裡吵架吧。
一年到頭,都沒有幾個小時見面,想說的話,多半是“問候、牽掛”。
03
第二,遠離“外人”,要有自家的主張。
在大家庭裡,有幾種特別的關係——妯娌、婆媳、媳婦和小姑、翁婿、女婿關係。
一般來說,男人比較大度一些,對於一些家務事,少操心;女人卻天天盯著家務事,雞毛蒜皮都會關心。
男人結婚之後,“枕邊風”是否有正能量,會影響到他對事情的態度。
作為丈夫,如何處理媳婦和婆婆之間的關係,已經夠頭痛了。還要處理妯娌、媳婦和小姑的關係,難上加難。
有一個無厘頭的問題:媳婦和母親同時掉進水裡,先要救誰?
先救母親,媳婦有意見;先救媳婦,就是不孝。
家庭矛盾,並不是十萬火急的問題,只要分清內外,就容易辦了。兄弟姐妹多商量,少讓媳婦、女婿插手,避免人多嘴雜。
記住,好事要齊心協力,壞事要“單獨交流”。
04
第三,遠離“父母的財產”,靠自己奮鬥。
有人說,兄弟姐妹的仇恨,來源於父母。
只要是父母偏袒誰,就會給誰更多的錢,並且把房子等財產,儘可能地留給他。
重男輕女、心疼沒有用的兒女,這樣的行為,在常人看來,是不可理喻的,但仍舊會發生在父母身上。
不平衡的心理,可以把感情撕裂。
真正有本事的人,從走進社會的那一天開始,就完全擺脫了對父母的依賴,不管家裡有多少錢財,父母願意給就拿著,不願意給就算了。
遠離了財產的糾紛,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就迎刃而解了。你的大度,成就了獨立的自己。
05
第四,遠離“自私”,學會包容和分享。
卡耐基說:“自私是天性,它潛藏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應懂得不斷克服自私這一毛病,使自己變得慷慨大方。”
卡耐基在《人際交往心理學》裡,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富人,想要把所有的財產都留給自己用,對妻子兒女都很摳門。他從來不會向別人吐露心聲,一個人獨來獨往。
富人很不快樂,親人們也躲著他。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他獨自外出,覺得活著毫無意義。他遇到一個流浪漢,並且把內心的煩惱,都說出來了。說完後,淚流滿面。
流浪漢安慰他:“你願意把心情和我分享,為什麼不願意和家人分享呢?”
是啊,為什麼我們總是把好的臉色給了別人,卻不願意對家人笑一笑呢?
兄弟姐妹,就是左膀右臂。大家一起分享快樂和財富的時候,不會因此蒙受損失,而是創造了和諧的大家庭。
06
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作為家庭的一員,你要找不同點,也要找共同點。
不同的是個性、工作、心情、婚姻等,相同的是“血脈、孝順、陪伴、關愛”等。
化解矛盾,就是一個求同存異的過程。
兄弟姐妹之間,從來沒有深仇大恨,只有過不去的心坎,放不下的面子,捨不得的錢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