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黨中央毛主席明確地提出了“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抗日戰略方針,華中包括蘇北、蘇中、皖東、淮南、豫南、豫東等廣大地域,國民黨主力敗走後,日軍僅佔領大城市和交通線,華中是開展敵後游擊戰爭的好場所,是溝通聯絡八路軍和新四軍兩大戰略部隊的中間地帶。
6月15日,根據中央指示,陳毅粟裕當機立斷,帶領新四軍主力部隊7000人到達蘇北,控制了長江口,發動群眾,擴軍1200名,解放了泰縣、泰興、如皋、靖江四個縣。
當時蘇北不僅有日偽軍,還有國民黨韓德勤部、軍閥李長江、李明揚、陳泰運部、地方部隊1保安旅,新四軍北進,國民黨認為我軍在搶地盤,向黃橋進攻失敗以後。
韓德勤欺負新四軍沒有炮兵,拿出以前對付紅軍的辦法,修建了36個碉堡,加設了電網,封鎖根據地的糧食來源,要求李明揚、陳泰運兩部,勾引日偽軍,壓迫新四軍於長江邊。碉堡封鎖,自紅軍以來,我軍一直被敵人這樣欺負,這次粟裕面臨同樣的難道。
粟裕決定攻取姜堰打破封鎖,但沒有大口徑炮兵,怎麼打呢?粟裕在思考,正面攻擊肯定不行,敵人有6個團,只能用奇招,粟裕考慮首先要調動敵人,攻打敵人的海安,爭取調出姜堰的敵人,敵人很聽話,調出了4個團支援海安,姜堰敵人只剩2個團了。
第二步粟裕決定智取,先不理會外圍的碉堡,突擊隊越過堡壘封鎖線,先攻取鎮上的師部、旅部,再往外打碉堡,但這樣很容易被敵人包餃子。
我們看一看粟裕的分析,敵人的碉堡兵力很少,一個碉堡裡只有一個班,作戰意志不行,我們比他們人多,只要派人監視他們,他們是不敢出來的。姜堰鎮上的師部旅部,他們警惕性不行,工事修得少,只要能透過封鎖溝就可以偷襲成功,從內部往外打。打敗敵人內部後,外面的碉堡就好攻取了。好處有四個:一個是敵人失去了指揮,心理上害怕,用政治攻心。二是打掉鎮上的發電廠,碉堡上的燈就沒有了,我們爆破的戰士可以利用夜暗接近碉堡。三是碉堡主要對外防禦,從鎮裡往外攻,容易得多。四是打掉鎮上的指揮所後,我們可以圍攻碉堡,敵人兵力少,只有一到兩挺機槍,我佔優勢。
戰鬥的過程同粟裕預計的一樣,9月13日,蘇北指揮部以第二、第三兩個縱隊圍攻姜堰。第二縱隊主攻,第一縱隊在白未、馬溝一帶打援,並抽調精悍戰士組成。“勇敢隊”兩個排,擔任突擊任務。“勇敢隊”渡河自鎮東北突擊,隊員用橡皮包裹馬刀把子,奮刀砍開鐵絲網,從碉堡夾縫中猛插進去,先打掉張少華的司令部,再由裡向外打,內外夾攻。經一晝夜激戰,攻克了姜堰,殲滅守敵1000餘人,繳獲了大量武器和軍用物資。
韓德勤見武力不行,打起嘴仗,說新四軍如有合作誠意,應當先退出姜堰。連民主人士也覺得韓德勤無理,出乎他們意料的是,新四軍答應撤出姜堰,但不是把姜堰還給韓德勤,而是還給李明揚,因為姜堰原來就是李明揚的,後來被韓德勤搶走,接著粟裕主動給陳泰運100多支槍,這樣我們一石三鳥,一是打擊了韓德勤,二是團結了軍閥李明揚、陳泰運分化敵人,三是打破了敵人的封鎖。為下一步保衛根據地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