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底登陸戰役是英美聯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登陸戰役。自1944年6月6日晨戰鬥打響到6月30日奪取法國瑟堡港時結束,歷時25天。英美軍先後透過英吉利海峽在法國諾曼底沿岸登陸,其總兵力共計陸軍7個軍21個師約百萬餘人,前送各種車輛、坦克15萬輛,裝備物資50萬噸,其中光油料就達20萬噸。為了保障登陸部隊日需油料1萬多噸的供應,只靠數量有限的油船透過驚濤駭浪的英吉利海峽輸送,自然無論如何也難以完成。
為保障燃油供應,盟軍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策:鋪設海底輸油管道,並大顯威力。
盟軍決定在英吉利海峽底部鋪設海底輸油管線,是因為這樣受天候影響小,便於隱蔽。英吉利海峽的氣候特點是時常狂風呼嘯,大雨傾盆,海浪滔天。惡劣的氣候給後勤運輸造成很大困難。例如,1944年6月19日,正當登陸戰役激烈地進行,一場意想不到的四十年末遇的大風暴席捲英吉利海峽,風力達八級並持續三天。使大量艦船損壞、停航,人工港嚴重破壞,解除安裝作業停頓,後續登陸兵和補給品的輸送全部中斷。
針對這種氣候特點,英美軍為了保證油料供應,由英國工程師設計了“普拉託”供油機構,即“海底輸油管”的縮寫。該機構在英國南安普敦開設專門油庫並在位於英美軍登陸地段結合部的法國貝辛港建立一個臨時油庫。用一艘以五至十節航速行駛的輪船敷設小口徑金屬軟管,先後在英國懷特島的桑登和法國瑟堡附近的奎爾克小港之間,以及在英國和法國距離最近的多佛爾海峽之間共敷設20多條海底輸油管。它們目標小,德國潛艇也不易發現;受天候影響小,油料損失少,配合油船日輸油料1萬多噸,有效地保障了登陸部隊油料供應。
另外,海底管線輸油量大,節省運力。英、美軍在法國諾曼底沿岸登陸成功後,大量油料透過多條海底輸油管源源不斷輸送到法國瑟堡布倫等港口,緊接著又從法國的瑟堡、布倫和馬賽3個港口鋪設了3條野戰輸油管線,隨著軍隊的推進不斷向前延伸,後又分別鋪設到德國境內的萊茵、美因茲、維澤利和穆期等城市,總長度達1萬多公里。據計算,所輸送的油料等於3萬臺載重兩噸半的汽車和7萬名運輸人員的工作量。
諾曼底登陸戰役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戰役,是戰略性的戰役,為開闢歐洲的第二戰場奠定了基礎,對加速法西斯德國的崩潰以及戰後歐洲局勢,都起了重要作用。盟軍為確保登陸成功,進行了長達近一年的準備,而且參戰部隊多,作戰物資和裝備器材的準備十分充足。在登陸後,也保障了不間斷的後期補給。尤其是創造性的海底輸油管線,更是在保障部隊和物資的順利上陸中發揮了巨大的“海底生命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