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晨起,寄居頤養地的天氣預報是“陰轉多雲,6 ~ 12℃”。比前兩天的小雨天氣,溫度上升了1度,天空較為明朗,筆者的心情甚好。
隔了3天,未去山水間垂釣,心中牽掛。9點鐘便全身披掛,騎三輪車乘興而去水邊,打窩誘魚,拋竿靜候,心無雜念,果然便有唐詩“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般意境。
約10點半鐘,只見水面上的七星魚漂慢慢地往下墜,筆者伸手將魚竿往上一拗,手上的感覺,就像是鉤住了水底的石頭般沉重。兩秒鐘後,一股極大的力量將我手握的魚竿往下猛拉......
“釣到一條大魚啦!”1.6的主線,1.0的子線,只有3.8米長的魚竿和魚線,如果稍不留神,斷線跑魚的可能性極大。
筆者興奮至極,同時也冷靜地與水底那條瘋狂掙扎、妄圖切斷魚線逃命的大魚鬥智。但相鬥了10多分鐘,大魚突然發力,終於切斷子線亡命逃竄而去。此時的我,已累得不停地喘大氣。過了一把大癮,值了。收竿回家。
午飯後,開啟電腦瀏覽社交網站上的新聞報道,感覺有兩則新聞報道具有傳播價值。
一是《胡錫進:我已辦理退休手續,不再擔任環球時報總編輯職務》。
公開資料顯示,胡錫進於1960年4月7日出生,筆名單仁平,北京人。
從該新聞報道的照片上看,在機場候機大廳裡的胡先生,竟然還穿著夏季T恤衫、挎著單肩包,這形象與其他旅客相比,就顯得有些異類表現了。
更加令人大惑不解的是,在冬至節氣將臨的寒冬裡,胡先生何以要如此地秀肌肉呢?而且還滿面笑容,神采飛揚,他究竟想要以此扮相來向公眾傳遞或暗示什麼資訊嗎?
其實,答案就在今(16日)天12時許,認證為“《環球時報》特約評論員”的新浪微博@胡錫進發布的訊息之中:“老胡轉過年就62歲了,到了退休的時候。我已辦理退休手續,不再擔任環球時報總編輯職務。今後我將以環球時報特約評論員身份,繼續為環球時報事業發展貢獻力量,繼續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竭盡所能。”
顯然,他雖解了“甲”,還要擔任《環球時報》的特約評論員,卻並未像筆者類,退了休就立即歸了“田”。
區別顯而易見,是因為胡先生雖然年輕,但在執掌《環球時報》期間,他能做到時時出口成章,天天評說天下大事,為芸芸眾生、布衣草民們傳道,授業,解惑,早就名動江湖,也算是人中一傑,足令我輩高山仰止,為之匍伏在地。
二是《姚明:中國男籃不是居安思危,是居危思危》。
該影片新聞報道稱:“中國籃協主席姚明在接受於嘉採訪時表示,歸化的規則、亞洲國家籃球戰略的變化都讓中國男籃的緊迫感在增加。作為一支處在新老交替階段的隊伍,中國男籃的年齡結構也需要思考。”
從該影片中,筆者聽到姚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務實地做出了回答,找不足,查問題;講困難,談奮起,怎就沒聽他說到“居危思危”這個成語呢?顯然,是標題黨的自炫。
查檢詞典,與“居”與“思”兩字構成的成語有:“居安思危”“居危思安”“居危思危”等多個。
其中,人們常用的“居安思危”,是指在安逸的環境裡,也應該要預想到有危險的事情會發生。也就是強調物極必反,人們應有危機意識,提前有所對策準備。
而“居危思危”,則是指碰到了令人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極大危機;顯出恐懼的樣子,也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發抖的樣子。
中國男籃,真的已經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已如此地不堪了嗎?這就是大國的男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