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夏金彪
還有不到一個月,中國汽車業對外資股比全面開放的時間即將到來。2022年,中國將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以及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汽車外資投資將全面開放。
根據國家發改委、商務部正式對外發布的《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汽車行業將分型別實行過渡期開放,2018年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這意味著,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從1985年開始首家合資車企上汽大眾成立起,持續了30多年的外方股不超過50%的合資紅線將消失。
在過去30多年的時間裡,中國對合資股比的限定為汽車產業爭取了成長的空間和時間。如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最具活力的汽車市場。疫情暴發以來,中國車市更是表現出了高於全球其他地區的抗打擊能力和市場前景,讓外資車企更加倚重中國市場。據瞭解,在股比開放的過渡期,外資車企頻頻動作。從特斯拉在華獨資建廠到寶馬增持華晨寶馬股份,再到大眾在華控股第三家合資公司等,股比開放帶來的連鎖效應已經暗潮湧動。
業內人士認為,全面放開外資股比限制後,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那些技術實力弱的國內車企將會加速出局,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華晨寶馬。根據華晨寶馬各方達成的協議,寶馬集團將用36億歐元收購在華合資公司華晨寶馬25%股份,寶馬將增股華晨寶馬股權至75%,成為首個控股合資公司的外資車企。這項交易約定將在2022年之前完成。
業內普遍認為,在經歷了30多年合資體制的發展過程後,中外雙方已經形成了互為依存的關係。外方擁有成熟的研發體系和作為後續力量的新車車型,而中方能夠獲取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援,並且中方更懂國內消費者,可以根據消費者的喜惡對產品進行本土化改造。這種長期形成的相互依存關係決定了在全面放開股比之後,對中國汽車產業的衝擊並不大。
事實上,從中國製造業對外開放的經驗來看,越是開放的行業,競爭力越強。即使對利潤主要依靠合資分紅的中國車企而言,股比放開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將會倒逼這些車企加快培育自主品牌,進而增加股比談判時的話語權。而對於沒有依靠合資“供血”的民營企業更是利好,今後發展自主品牌有了更公平的市場環境。
從2018年已經開放股比的新能源領域來看,除了特斯拉之外,現有合資車企仍選擇本土化為基本戰略。在戴姆勒和寶馬分別與吉利、長城成立的新能源合資公司中,中德雙方股比皆為50∶50,也成為股比放開環境下的合資模式標杆,體現了外資對於中國市場下一階段的判斷: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產業方向,在燃油車時代存續期間,在與中方的合資合作談判中,外資的籌碼並不會隨著合資股比的放開而有所提高。
業內預計,在股比開放的影響下,中國汽車產業必然會進入充分競爭時代。中外車企為了保證自己競爭力,必然會推出豐富多元的車型和產品,加快向新能源領域轉型的步伐。據乘聯會公佈的資料,目前,主流合資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僅有3.9%,而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33.2%,合資車企在新能源領域存在明顯短板。合資企業可能會在明後年集體發力,中外品牌新能源汽車競爭將進入激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