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長城網
長城網記者 袁立朋 劉延麗 通訊員 齊彥文 李君放
1942年7月7日,《晉察冀畫報》創刊號在平山縣的一個小山村——碾盤溝誕生。《晉察冀畫報》(即《解放軍畫報》前身)是敵後抗日根據地岀版發行的第一本畫報,也是我黨我軍創辦的第一個畫報刊物,曾受到毛澤東主席和延安《解放日報》的高度評價。在當時,它如清脆震天的衝鋒號角,以獨特生動的藝術形式極大地鼓舞著抗日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心,為民族獨立和解放事業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碾盤溝村坐落於平山縣城西北部40公里的十里寨山腳下,由主村外和西嶺、板凳臺、南岸、大莊、龍王廟、蛤蟆石、梁西、南柏山和北柏山九個自然莊組成。
1941年5月,晉察冀畫報社在平山縣支角溝村成立後,又於初秋時節轉移到了碾盤溝村。為支援晉察冀畫報社的工作,村裡成立了遊擊組、託運隊、婦救會,每天在各個路口站崗放哨,寒暑未斷。
在碾盤溝村民的支援掩護下,儘管日軍對根據地展開了有史以來最殘酷的“掃蕩”,晉察冀根據地處於最艱難的時期,但透過畫報社人員夜以繼日地工作,《晉察冀畫報》終於在1942年7月創刊。首期畫報全面反映了晉察冀邊區抗戰5年來的戰鬥和建設成就。刊登的照片包括八路軍初創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時的各種戰況,如收復淶源、蔚縣、喜峰口、平型關、紫荊關、妙峰山、西齋堂等城鎮要隘;有著名的黃土嶺戰鬥、大龍華戰鬥、百團大戰、陳莊戰鬥等重大戰鬥和戰役;有邊區子弟兵戰鬥生活、狼牙山五壯士、群眾支前、青年參軍、軍民魚水關係;有邊區生產運動和民主政權建設;有對日寇暴行的控訴、八路軍優待俘虜及敵偽投誠、日人反戰同盟支部活動;有邊區新民主主義藝術、教育、出版事業的發展;還有外賓來訪,對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諾爾曼·白求恩在邊區生活的懷念以及聶榮臻和被營救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的珍貴鏡頭。全本畫報共發表新聞攝影照片150餘幅,分別由沙飛、羅光達、吳印鹹、石少華、呂正操、李鴻年、楊國治、趙烈等人拍攝。
在慶祝大會上,聶司令員對畫報社全體人員予以表揚和獎勵,併為畫報親筆題詞:“五年的抗戰,晉察冀的人民究竟做了些什麼?一切活生生的事實都顯露在這個小小的畫刊裡。它告訴了全國同胞,他們在敵後是如何堅決英勇保衛著自己的祖國;同時也告訴了全世界的正義人士,他們在東方如何艱難困苦地抵抗著日本強盜!”畫報出版後傳到各根據地和敵佔區,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希望和鼓舞,也讓日軍非常震驚。日軍一面加緊封鎖印刷製版物資,一面“掃蕩”根據地,並把畫報社作為重要的襲擊目標之一。雖然日軍的“掃蕩”、襲擊經常發生,但晉察冀畫報社卻在戰鬥中不斷壯大,所印製的畫報愈發精美,讓看到的人愛不釋手,視若珍寶。它不但向世界證明了八路軍在敵後進行著英勇的抗戰,也給後人留下了無比珍貴的歷史影像。當時各根據地把“陝甘寧的廣播,晉察冀的銅板”視為我黨在宣傳工作上的兩大創造和法寶。
1944年7月,八路軍採用圍而不打的戰術圍困冀中小漳據點。圖下暗部是120膠捲襯紙上膠布的痕跡。當時膠捲奇缺,攝影師會想盡辦法節約。此痕跡是膠捲上第一張向前擠得過多所致。資料圖片
1943年2月日軍掃蕩畫報社駐地碾盤溝村,本次掃蕩中,碾盤溝村上百間房屋被燒燬,7名村民被殺害。時任碾盤溝村主任蓋順心,在掩護晉察冀畫報社撤離時被日寇槍殺。《平山縣革命烈士英名錄》記載:遊擊組成員蓋紅紅、蓋二紅兄弟二人被日本鬼子抓住後寧死不屈,始終不說出晉察冀畫報社的轉移去向,被活活燒死,壯烈犧牲。一個雙目失明、七十多歲的老太太,也被從家中拖到一塊巨石上,堆上秫秸燒死。
隨著抗戰形勢的發展,日軍加緊了對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和圍剿。1943年2月,《晉察冀畫報》被迫輾轉遷移至平山縣曹家莊、阜平縣上莊、柏崖村、洞子溝等地繼續出版。
《晉察冀畫報》刊載的八路軍優待日軍、偽軍俘虜的報道。資料圖片
為傳承《晉察冀畫報》在碾盤溝村這一段紅色的革命歷史,碾盤溝村在修復晉察冀畫報社舊址群的基礎上,還陸續完成了晉察冀畫報社陳列館、石刻園、大型歷史浮雕、畫報社舊址文化廣場、停車場等工程,紅色旅遊初具規模。著名攝影師、晉察冀畫報社陳列館策劃人李君放表示,《晉察冀畫報》在碾盤溝創刊,其體現出來的精神是寶貴的財富,後代將會永遠記住這段光輝的歷史。
本文來自【長城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