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先秦重要典籍《周易》中關於戰爭和軍隊問題的理性認識。
《周易》一稱《易》,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經》有64卦、384爻,一般認為初步形成於殷末周初。《傳》是對卦辭和爻辭的說明,共10篇,統稱《十翼》,一般認為成書於戰國或秦漢之際,非出於一人之手,當為研究《易經》的儒家作品。《周易》舊有鄭玄注本,已失傳。今存魏王弼、晉韓康伯注本及唐李鼎祚《周易集解》等。
《周易》中的軍事思想主要反映在《師》、《同人》、《謙》、《晉》等卦中。主要觀點是:1.戰爭起源於訟爭,“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正義的軍隊,高尚的統帥,可以成就王業,“師貞,丈人,吉,無咎”,“能以眾正,可以王矣”。2.主張防禦外部入侵,反對對外侵擾,“不利為寇,利禦寇”;但對於構成禍害的鄰敵,則應攻伐,“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要居安思危,“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3.軍隊要有紀律,“師出以律,否臧兇”;要有高強的軍事技藝,否則,如同技窮鼫鼠,必然危殆。4.在作戰中要善用智謀,應先試敵人虛實而後戰鬥,“晉其角,維用伐邑”;要善於利用地形,“伏戎於莽,升其高陵”。《周易》中還反映了較為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對進退、得失、陰陽、剛柔、平陂、往復等的對立統一關係已有初步認識。
《周易》中的軍事思想是樸素的,對於中國古代軍事活動及軍事思想的發展有重要影響。然其內容缺乏連貫性和系統性,其中又有明顯的玄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