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電力生產、工業製造、交通運輸是全球前三大碳排放來源,這三個行業是未來控制碳排放的重點領域。而汽車行業與工業製造業、交通運輸業均有交集。因此,汽車行業降低化石燃料的依賴,對全球碳中和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
在這場全球脫碳行動中,汽車業肩負兩項重任:一方面是研發、推廣新能源車型,降低交通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而另一方面是,聚焦產品全生命週期,從製造源頭踐行環保理念。對此,大多數跨國車企公佈了旗下工廠的“碳中和”時間表。部分企業還選擇幫助供應商攜手“減碳”,大眾汽車集團就是其中之一。如今,該集團攜全產業鏈綠色轉型的戰略已正式進入中國。
12月14日,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宣佈加速推進電動出行戰略,進一步推動綠色生產,構建可持續供應鏈,目標是2050年實現碳中和。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的便是“可再生電力”。
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執行副總裁,零部件、物流與質保部負責人英格爾就表示:“能源在汽車生產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將使用可再生電力作為減少生產環節整體碳足跡的關鍵方式之一。”
據瞭解,該集團多個生產基地已採用可再生電力並實現能效提升。以安亭和佛山的兩家MEB工廠為例,這兩座生產基地現已透過分散式光伏、直購電、可再生電力證書等方式實現了100%採用可再生電力,並透過多種節能裝置降低生產能耗。而最新的大眾安徽MEB 工廠則計劃在投產之初即使用可再生電力,同時採取系列節能措施以減少整體碳排放。
英格爾還透露,2022年,大眾在華工廠的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200兆瓦,其發電量預計約佔集團所有在華工廠電力消耗總量的10%。
攜手供應商邁入“減碳”時代
在“電動化”浪潮之中,供應商對於可持續發展以及碳減排重要性的認識明顯提高。據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執行副總裁、採購部負責人貝銘傑介紹,該集團與供應商共同制定了可再生電力使用路線圖——到2030年,集團的燃油車和電動汽車供應商均將100%使用可再生電力。
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執行副總裁、
採購部負責人貝銘傑
他透露,事實上在制定可再生電力使用路線圖前,集團做了充分的前期工作。首先是瞭解每家供應商對於實現碳中和的想法。另外則是從現實層面考慮。他提到,目前中國總體的可再生能源發電佔比是在25%至30%,到2030年有望達到40%。因此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供應商到2030年做到100%使用可再生電力是可行的。終於在多次接洽後,所有供應商都支援這一戰略落地。
截至2021年,已有超過200家供應商與大眾集團簽署協議,承諾將逐步轉用可再生電力。同時,為更好的瞭解供應商的轉型節奏,今年大眾集團開始加快推進可持續發展績效評級,從工作環境、職業健康和安全等多個維度對供應商的可持續發展管理系統和實踐進行強制性評級。據悉,截至2021年底,可持續發展績效評級已覆蓋1050家中國供應商,其中電動汽車生產供應商均已被納入該評級體系。
公開資料顯示,大眾安徽在電池供應鏈方面設定了更高的目標,第一款新能源車型在2023年下半年投產起所搭載的電池將100%使用可再生電力生產,比整個供應鏈2030年完全使用可再生電力的目標提前了七年。“大眾安徽是一家新的合資企業,部分供應商也是全新的,比較容易實現減排目標。”貝銘傑稱。
但在他看來,南北大眾(上汽大眾、一汽-大眾)產業鏈的轉型不會那麼輕鬆。貝銘傑認為,對南北大眾來說,這項工作難度要更大一些,因為他們有很多老牌的供應商。同時,工廠建成已經很長時間,生產線已經有了一些年頭。所以,集團必須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給予更多的支援。
談起轉型過程中的坎坷,貝銘傑還回憶起了往昔。“記得4年前,針對MEB,無論在集團內部還是外部,很多人都表達了一種猶豫和觀望的態度。從供應商的角度來說,一部分選擇了觀望或等待。”在他看來,這類本身轉型速度過於緩慢,仍然抱著燃油車業務不放的供應商,業務量會逐漸減少,甚至有可能逐步被淘汰。而另外一類供應商願意主動去適應這些變化,針對新的產品做出投資,在電動化全面到來之前,就已經做出了先期和前端的投資。
在採訪的最後,他對記者表示,“從整個供應鏈的角度看,過去的一批供應商不得不在電動化的轉型中百尺竿頭,同時也出現了電動化時代全新的一批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