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電報截獲後,紅軍放棄湘西,轉戰貴州
1934年12月11日深夜,天寒地凍,北風蕭蕭,負責無線電偵查的中革軍委二局負責人曾希聖還在緊張地工作中,突然,曾希聖眉頭一緊,他剛剛破譯了一封非常重要的密電,密電的內容如下:
“在通道縣以北的綏寧地區構築封鎖線,防止紅軍‘北竄’。”
這封密電是湘軍首領劉建旭部發出的,劉建旭當時任國民黨軍第一兵團總指揮。這封密電證實了蔣介石的截擊紅軍的計劃,將其5路“追剿”軍改為兩個兵團,企圖將紅軍在誘往湘西的路上聚殲,並命令黔軍王家烈部在錦屏、黎平一線阻擊紅軍西進。
毛澤東看到曾希聖送來的情報後,趕緊找到周恩來、博古商議:
“如果繼續堅持北出湘西與賀龍、蕭克的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的原計劃,我們就鑽進了敵人佈下的口袋陣裡了,這不是自投羅網嗎?”
中革軍委召開了緊急會議,大多數人都支援毛澤東的意見,剛剛經歷的湘江戰役就是前車之鑑。當紅軍離湘江還有80多公里,中間還隔著一條瀟水的時候,中革軍委二局也破譯了何鍵佈置兩個兵團向湘江上游集結的密電,毛澤東當時就提出不要過瀟水的建議。
博古和李德固執己見,堅持去湘西和紅二、紅六軍團會合,鑽進了敵人的口袋裡,紅軍雖然浴血奮戰,突破了四道封鎖線線,卻在湘江之戰中付出了5天損失5萬餘人的巨大代價,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
事實勝於雄辯,密電進一步證明了蔣介石的計劃,博古、李德被迫同意毛澤東的主張,放棄去湘西和紅二、紅六軍團會合,轉向敵人兵力薄弱的黔北方向進軍。
為何說敵人貴州兵力薄弱?首先,貴州軍閥王家烈共有十六個兵團的兵力,一萬五千餘人,中央紅軍有三萬餘人,在數量上佔有雙倍於敵人的優勢。
其次,王家烈的部隊在當地老百姓中有一個戲稱:“雙槍兵”,當時貴州盛產煙土,不僅普通農民種植,軍隊計程車兵也是人手一杆煙槍。以吸大煙為愛好的“雙槍兵”和身經百戰的紅軍戰士相比,戰鬥力更是遙不可及。
王家烈自知絕對不是紅軍的對手,只好發電報向蔣介石求援,讓湘軍、桂軍進入自己的地盤,到貴州來共同對付紅軍:
“飛令到湘各軍西移黔境,並請令桂省各部隊越境剿匪。”
王家烈對自己的兵力也做了部署,二十五軍副軍長侯之擔帶領一部分部隊防守烏江的北面,副軍長猶國才率領另一部分部隊防守烏江的南面,王家烈自己擔任貴州東南路的指揮。
在這些隊伍當中,就屬防守烏江北面的侯之擔部戰鬥力最差,雖然有八個團,但每個團的人數不足一千人,士兵手中的武器,都是出自遵義當地的赤水兵工廠,被紅軍戲稱為“九響棒棒”的土槍,殺傷力極其地下。
王家烈為什麼讓戰鬥力最差的侯之擔部防守烏江背面,毛澤東一看就發現了端倪,這是王家烈故意給紅軍留下一個突破口,他的意思就是想讓紅軍從這個突破當口出去,儘快向北離開貴州。
“那我們就來個將計就計,馬上向西渡過烏江,向遵義地區挺進。”
於是,紅四團政委楊成武收到了這樣的命令:
“先抵黔北,奪取遵(義)桐(梓),發動群眾……”
在和貴州當地的老鄉聊天時,楊成武問道:“我們想打貴陽,你看好打嗎?”
老鄉回答:“王家的人都是大煙鬼,又不多,你們紅軍大隊人馬去打,那還打不開嗎?我看,能開啟,他們哪裡守得住?”
其實,楊成武這麼說,是為了藉著老鄉的嘴散播紅軍要打貴陽的訊息,藉此迷惑敵人,聲東擊西,紅軍真正的目標其實是遵義。
偷渡卻失去聯絡的毛連長,在烏江對岸突然出現
遵義位於貴州省北部,南臨貴陽市,北倚重慶市,西接四川省,無論北上,還是南下,遵義都是重要的交通咽喉。
烏江,古稱黔江,是長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也是貴州省第一大河,從西南到東北,將貴州省分為南北兩部分。烏江以流急、灘多、谷狹而聞名於世,號稱“天險”,是遵義南面的天然屏障。要想拿下遵義,必須先渡過烏江。
1934年12月19日,紅軍總參謀長兼先遣部隊司令劉伯承,帶領部隊朝烏江進發。與此同時,國民黨剿總司令薛嶽也收到了一封來自蔣介石的急電:
“火速開進貴州,不惜一切代價佔領貴陽。”
1934年12月31日,經過十多天的急行軍,紅軍先遣部隊到達了烏江邊,搶渡烏江的任務由紅一軍團第一師和第二師擔任。
當時的情勢非常危急,雖然侯之擔部戰鬥力不強,但是烏江水流湍急,江面濃霧瀰漫,即便是晴天也看不清對岸,烏江兩岸都是懸崖峭壁,高不見頂,是名副其實的天險;薛嶽的八個師中央軍到達貴陽後,正和王家烈的部隊一起,快馬加鞭地朝烏江趕來。紅軍必須迅速渡過烏江,絕不能讓一個月前血浴湘江的慘劇,在烏江重演。
劉伯承馬上做出軍事部署,紅二師作為中路,從猴場經江界渡口渡江,紅二師三軍團和紅一師九軍團從左右兩側渡口渡江。紅二師裡,戰鬥力最強的紅四團擔任搶渡烏江的先鋒。
紅四團團長是耿飈,政委是楊成武,紅四團的前身是參加過北伐戰爭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葉挺獨立團,戰鬥經驗豐富,戰功顯赫,一直是全軍的前衛團,涉過於都河、突破湘江、強渡烏江、奪取瀘定橋、突破臘子口天險,在長征過程中,紅四團多次擔任全軍的先頭部隊,創造了一次又次的奇蹟。
1934年12月31日晚上,紅軍在烏江邊上迎接新年的到來,開了一場烏江戰鬥動員會,戰士們鬥志昂揚,高喊著口號:“烏江天險,又怎能擋住紅軍飛渡”、“打到遵義去過新年”。
天破曉後,耿飈和楊成武來到江邊,決定用機槍掃射對岸,先進行一次火力偵察,一陣機槍聲響過,敵人的火力緊接著就向這邊射了過來,敵人果然在對岸配備了連哨。
透過向老鄉打探,在渡口上游的五百米處,還有一條極為隱蔽的傍山小路,與渡口大道相通,可以走人,敵人的火力防守較弱。由於渡口大道是敵人的防禦重點,兵力較多,紅四團決定佯攻渡口大道,主攻渡口上游五百米處的小路。
紅四團一邊大張旗鼓,在渡口南岸搬運架橋材料,吸引敵人的火力,一邊派一個營的戰士在烏江邊砍竹子,做竹筏,一邊挑選八名水性好的戰士,準備泅水過江。
戰士們個個爭先恐後,搶當過江先鋒,其中就有三連連長毛振華,毛振華從小在湖南湘江邊長大,參加過南昌起義,曾擔任賀龍的警衛員。當時的毛振華二十四五歲,長得瘦瘦高高的,說話聲音很響亮,打起仗來勇猛如虎,給楊成武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楊成武說:“毛振華,我知道你打仗很行,但水性好不好,我就不是很清楚了。”看政委質疑自己的水性,毛振華不甘示弱,把衣服一脫,說:“水性好不好,當場扎兩個猛子就知道了!”引得旁邊的戰士們哈哈大笑。
1935年1月2日上午九點,佯攻開始後,在渡口上游五百米的竹林裡,挑選出來的八位戰士開始了渡江任務,當時正在下雪,江水寒冷刺骨,毛振華和戰士們卻毫不退縮:
“為了突破烏江,完成戰鬥任務,冰水我們也要過去。”
八位戰士打著赤膊,頭上頂著手榴彈,跳入了寒冷的江水中,拉著一根纜繩,向對岸游去。游到江心的時候,敵人發現了戰士們的蹤跡,射向江裡的不僅有密集的子彈,還有迫擊炮彈,炸的烏江像是開了花一樣,戰士們卻臨危不懼,繼續奮力向前游去。
離對岸還有三分之一的時候,敵人的炮彈炸斷了戰士們拉著的纜繩,烏江風高浪急、漩渦眾多,戰士們只好折返,一名戰士因為在江水中凍了兩個小時,體力不支,被湍急的江水沖走了,第一個為強渡烏江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第一次試渡失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白天敵人密集的射擊,楊成武決定晚上偷渡。戰士們趕製出了三個雙層竹筏,毛振華帶著五個戰士,跳上了第一個竹筏,他們帶著武器彈藥、一挺機槍,還有手電筒和火柴,約定到了對岸後,以電筒光和火柴光為聯絡訊號。
接著,第二個竹筏、第三個竹筏也下了水,黑沉沉的夜色當中,只能聽到嘩嘩的水流聲,戰士們有沒有到達對岸,無從知曉,楊成武焦急地等待著訊息。
半個小時過後,第二隻竹筏上的戰士們回來了,他們被江水衝下了五里遠,竹筏被湍急的水流衝得東倒西歪,差一點就翻掉了。不久後,第三隻竹筏上的戰士們也回來了,他們被水衝下了二里遠,黑夜裡摸不清方向只好返回。
毛振華他們的第一隻竹筏,卻一直沒有回來,也沒有在對岸發出約定的訊號,楊成武焦急等待了一晚上,不敢再貿然發出新的竹筏。
成功阻擊紅軍過江,王家烈洋洋自得,在發給蔣介石的電報裡炫耀自己的戰果:“2日上午,匪一股由王文場向江界河新老渡口搶渡,被我林秀生旅所部沿北岸扼擊,匪未能得逞。”
侯之擔更是洋洋得意地對部下說:“烏江素有天險之稱,共匪遠征,其乃疲憊之師,諒必難飛渡。”
身在的南京蔣介石接到電報以後,心情大好,也許多年剿滅紅軍的夢想就要在烏江邊實現了,立即給薛嶽發電報:“各部迅速向烏江邊靠攏,利用烏江天險殲滅共軍。”
1月2日下午,劉伯承收到中革軍委的急電:“薛嶽縱隊已經尾隨而來,和我後衛部隊交上了火。中革軍委命令前鋒部隊改偷渡為強渡,迅速開啟局面。”
紅四團決定,出動六十個竹筏,立即強渡,團長耿飈下達了最後的總動員令:“成敗在此一舉,無論多大犧牲,也要強渡過江,以我們的犧牲來換取後面大部隊的安全,我們死而無憾。”
第三次強渡烏江開始了,六十個竹筏在江面濃霧的掩護下,快速地向著對岸劃去。當竹筏離對岸五十米時,響起了一陣機槍聲,但奇怪的是,敵人的火力沒有朝著江裡的竹筏打,而是朝著山崖上打。
楊成武心裡犯嘀咕:“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他拿起望遠鏡朝對岸看去,在對岸石崖底下,有幾個人正在朝著敵人開火,把敵人的火力吸引了過去。楊成武心裡又驚又喜:“難道是我們的人?”
在崖底下的人和竹筏上的戰士們兩面夾擊下,敵人不知所措,槍都不知道到底該往哪裡放,竹筏上的戰士們一鼓作氣,很快衝到了對岸。果然,崖底下的人就是昨天晚上坐著第一隻竹筏偷渡過江的毛振華和其他五名戰士。
他們上岸後,一直等不到後續部隊的到來,耳邊傳來鐵器的聲音,敵人就在上邊建築工事,打手電、劃火柴都會暴露自己,冷靜沉著的毛振華,決定帶著大家就地隱蔽,觀察情況,伺機而動。
當天晚上,烏江邊下起了鵝毛大雪,戰士們穿著單薄的軍裝,凍得瑟瑟發抖,他們可以清楚地聽到敵人說話的聲音,連咳嗽都不敢咳嗽一聲,屏氣凝神,靜待時機。
第二天黎明,當第一批強渡的竹筏接近岸邊時,毛振華帶著五名戰士從崖底鑽了出來,如神兵天降,給了敵人出其不意的致命一擊。
在毛振華他們的火力掩護下,一營的戰士們很快成功渡過了烏江。當三營的戰士準備過江時,敵人的預備隊趕了過來,一營被迫退到了江邊,就在這千鈞一髮的危機時刻,炮兵連連長趙章成趕了過來,帶了一門八二迫擊炮,還有最後五發炮彈。
楊成武對趙章成說:“一定要堅決地完成這次任務,把敵人打回去。”
但楊成武心裡還是有點擔心:“炮彈這麼少,只剩下最後五發了,萬一虛發,可就不好辦了。”
戰士們把第一發炮彈傳遞到趙章成的手裡,沒有瞄準鏡,趙章成閉上眼睛吊了吊線,炮彈在敵群正中間爆炸,頓時屍橫遍野,敵人四散潰逃。紅四團乘勝追擊,全部渡過了烏江。
紅軍渡過烏江,王家烈的“江防司令”林秀生為了逃命,連司令部的機要檔案都不要了,蔣介石氣急敗壞,大罵王家烈無能,侯之擔也因為臨陣脫逃的罪名被撤職關押。有了烏江天險的屏障,尾隨而來的薛嶽也只能望江興嘆。
強渡烏江後,紅軍又智取遵義,併成功召開了遵義會議,重新走上勝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