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應用流轉”成為了消費電子領域一個頗受影片博主與消費者青睞的功能,並且在各大影片平也都能看到許多關於這個品牌或那個品牌的機型,支援XX應用“流轉”的演示影片。
說實在的,“應用流轉”到底有沒有用?有用,因為其確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跨裝置應用不中斷的體驗。
比如說,有的廠商支援特定遊戲瞬間從一臺裝置無縫轉移到另一臺裝置上繼續遊玩、遊戲體驗不中斷,這對於重度玩家來說顯然就很有意義。
又比如說,還有些廠商可以支援特定線上影片APP的流轉,使用者能夠很便利地將自己正在看的影片分享給他人,而且當對方點開時,進度還會自動進行同步。不得不說,這確實比單純分享連結,同時還得附上一句“你從xx分xx秒開始看”要愜意得多。
應用流轉看起來很美,但用起來卻糟心?
但是“應用流轉”好不好用呢?至少從目前許多使用者的反饋來看,主流Android廠商的“應用分享”或“應用流轉”功能,客觀上還存在著一定體驗方面的問題。而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就出在了各家“應用流轉”的基本技術原理上。
例如有的廠商做“應用流轉”,用的是基於WiFi直連的虛擬屏功能,這就會直接導致當應用“流轉”後,實際上其所有的計算處理還是在第一臺手機上完成,而被“流轉”的裝置此時本質上只起到了一個“帶觸控無線顯示器”的作用。那麼一旦宿主裝置關機或斷網,“流轉”自然就會瞬間中斷。而且這種“流轉”只能在極短的距離上發揮作用,無疑也極大限制了實用價值。
當然,還有一些廠商想得更完善一些。比如說他們可能研發了一個應用分享API,只要第三方應用在程式設計時植入這個API,並按照一些特定的規範去編寫程式碼,就能實現功能更為豐富的遠端流轉功能。
雖然這樣的做法從技術上來說沒有錯,但問題就在於,對於目前本身就極度碎片化的Android陣營來說,沒有哪一家廠商真正具備對所有開發者“發號施令”的能力。這就導致大量的應用都不太可能因為一家廠商的意志或利益,去新增這種可能並不規範、甚至可能導致不相容其他裝置的功能程式碼。所以最終的結果,自然也就導致本身看起來很美的“應用流轉”,在Android機型上往往最終也就只是廠商在釋出會上的一個美好夢想而已。
“同播共享”,是蘋果多屏生態的最新拼圖
然而對於Android廠商來說可謂是難於登天的生態鏈掌控問題,在擁有完全自研軟硬體和開發體系的蘋果這邊,卻似乎一點也沒有什麼困難。就在今年6月舉行的WWDC開發者大會上,蘋果方面正式釋出了用於應用共享流轉的“群組活動”API,並且就在短短半年後,整合這一API、支援實時體驗共享的應用,就已經在macOS、iOS,以及iPad OS中隨處可見了。
沒錯,無論是從技術的成熟度、使用者體驗的豐富程度,還是從被第三方開發者接納的速度來看,基於“群組活動”API的“同播共享”功能,可能都已經成為了當前消費電子市場裡,在應用流轉上做得最成熟、同時也最具實用性的解決方案。
“同播共享”要如何使用?簡單來說,要想用好它,首先需要將自己的裝置系統全部升級到儘可能新的版本。比如iPhone和iPad就需要系統版本在15.1或以上才行,而MacBook則需要更新到剛剛推送的macOS 12.1,這樣就做好了“打通”三套系統(macOS、iOS、iPadOS)的基礎準備了。
接下來,只需要在MacBook、iPhone或者iPad之間的任意一個裝置上,向需要共享的物件撥打一通FaceTime影片電話,就會看到在FaceTime控制欄的最右側出現了一個新的按鈕。按下它,就能啟用“同播共享”的其中一個模式,也就是螢幕分享模式。
在這個模式下,MacBook、iPad或者iPhone之間可以自由地相互分享螢幕或視窗內容。比如說,你可以很容易地向朋友展示自己最新的相簿、開啟地圖軟體,或是討論出行計劃。
當然,反過來說你也可以在移動裝置上一邊玩大型遊戲,一邊透過“同播共享”將自己的操作同步秀給異地的朋友。
除此之外,多人一起討論文件、商議工作內容,當然也可以藉助“同播共享”來進行。
除了分享螢幕,它還能有更完善的“應用流轉”
話說到這裡,可能有的朋友會說,“這不就是螢幕共享嗎,現在一些社交軟體也有這個功能,雖然清晰度可能差點,但蘋果的又能又多大的不同呢?”
你別說,“同播共享”與這些支援單純螢幕共享的社交軟體還真不太一樣。因為它不止具備跨多裝置的螢幕共享+視訊通話功能,還可以透過蘋果自家的API支援跨裝置的應用同步流轉。
在這裡,目前國內消費者最容易接觸到的例子,就是跨裝置使用Apple Music與好友一起聽歌。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樣,當我們在FaceTime通話的過程中開啟Mac、iPad,或iPhone上的Apple Music時,系統就會自動提示是否需要共享音樂。在選擇“是”之後,當前處於同播共享狀態的多臺裝置,都會啟動本機上的Apple Music應用,並以相同的進度播放相同的音樂。
請注意,此時“同播共享”的真正優勢就顯現出來了。一方面在這種“應用共享”模式下,每一個參與共享的終端其實都是在本機執行該應用,這就意味著在播放進度相同的前提下,音質和畫質不會因為“分享”而有所降低;另一方面,在這個模式下所有參與共享的使用者都可以控制播放進度,大家可以透過這種方式形成一種有趣的互動,而這就是基於蘋果“群組活動API”所帶來的好處。
根據蘋果方面所公佈的相關資訊顯示,“同播共享”目前所能支援的APP其實並不限於自家的應用,還得到了不少第三方開發者、甚至是外界可能認為會對“共享內容”不那麼積極的第三方應用的支援。例如NBA、Disney+這些影片客戶端,現在就都支援透過蘋果的“同播共享”分享內容。
又比如說,SmartGym現在就可以透過“同播共享”實現好友間一起鍛鍊,TikTok也能支援“同播共享”,讓好友遠端聚在一起“刷影片”。
除此之外,蘋果“同播共享”功能以及其背後的“群組活動”API,目前更被許多教育類應用開發者、甚至是多人遊戲開發者所看好,甚至有望帶來跨裝置多人互動設計的一些新思路。
平心而論,“同播共享”背後的技術原理真的很複雜嗎?其實未必。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它的螢幕分享效果可能是到目前為止最清晰的級別;而它的“應用流轉”目前能夠涵蓋的APP數量,以及APP的重磅程度,也可能是行業中最領先的。換而言之,至少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蘋果的“同播共享”雖然口號喊得可能沒那麼響,但卻有可能是當前真正用起來感覺最好的跨裝置螢幕和APP共享方案。
更“要命”的是,達成這一系列成果的背後,是蘋果強有力的晶片級自研硬體、程式碼級的自研作業系統,以及完善的程式設計開發支援能力。而這一點,無疑才是競爭對手現階段無論如何都難以追趕上的優勢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