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大的通訊天線,除了發射,還可以接收。以整個地球為作用範圍的電子戰正式開打。
《南華早報》12月4日發表文章稱,中國正在建造一個超巨型天線,這個訊息被西方媒體廣泛轉載。從上個月《中國船舶研究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得知,中國正在建設一座極低頻ELF發射系統。根據參與該專案的工程師和科學家稱,這是地球上最大的天線之一,正在中國中部安裝執行,它的主要用途是與潛艇進行遠端通訊,還有一些民用的用途,比如探測地質結構等。該設施的確切位置並未透露,但據南華早報說位於大別山的某個地方。從太空看,這種天線是由電纜和塔架組成的,與普通電力線的電纜和塔架非常相似,看起來就像一個100多公里長寬的巨大十字。這麼大的天線尺寸已經超過了5個紐約市的面積。在這些電纜的末端,銅製的節點被深深地固定在厚厚的花崗岩中。兩個強大的地下發射機,能夠在一臺受損的情況下另一臺獨立工作,這個天線的發射功率可以達到1兆瓦。
其實,這裡關於極低頻的定義有些混亂。電磁學上講,elf波段是3Hz至30Hz,在它之上還有超低頻波段也就是SLF,頻率從30-300hz,以及甚低頻vlf,300-3000hz。而大氣科學中,卻把elf波段範圍定義為3-3000hz,覆蓋了電磁學中elf,slf和vlf三個波段。其實如果按通訊的頻段算,中國這個天線顯然還達不到elf波段,因為那個波長最短也要一萬公里,如果想要發射如此低頻的電磁波,只能以幾千公里範圍內組網的發射系統進行發射,這個目前只有中國能做到,具體後面我們再說。為了避免混亂,本期節目我們就以電磁學波段劃分為標準。
其實說起對潛通訊,我們都知道,當年,我國和蘇聯的長波電臺事件。當年毛主席斷然拒絕了赫魯曉夫建設聯合艦隊和長波電臺的建議,維護了國家主權。而我們的科研人員自力更生於1958年在東北建設了我國第一部長波電臺。1970年中蘇軍事對峙,由於長波電臺離邊境太近,容易被突襲,因此在內地又建了一個。但按照當時的技術水平,我國建設的應該是vlf波段的電臺,這種電臺雖然也能對潛通訊,但傳輸距離近,適用水淺,只能進行水下20米以內的通訊。而在同期,也就是1958年,美國開始實驗性建設超低頻電臺,也就是slf電臺。這個電臺建在威斯康辛州工,作在76hz的載頻上。這麼低的頻率,通訊深度就大大增加。1972年,美國的實驗中就實現了4600km距離,水下100米的通訊。理論上slf頻段可以支援200米深的通訊。後來在80年代,美國又在密歇根州建立了一個,但這兩個slf電臺由於當地居民的抗議,已經在2004年已經廢棄了。俄羅斯在摩爾曼斯克也建立了一個slf電臺,工作在82Hz載頻上,這個電臺密級極高,沒有公開的資訊。此外,印度於2012年也建了一個slf電臺,位於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據傳說俄羅斯參與了設計建設。目前也沒有公開資訊透露。但極有可能這個電臺就是當年蘇聯向中國推銷長波電臺的模式,也就是俄羅斯出技術,印度出地皮,建成後,兩者共同使用。由於slf電臺只服務戰略核潛艇,因此南亞的這個電臺,有助於俄羅斯潛艇在印度洋的活動。
現在,中國成為第四個擁有slf電臺的國家,這對於我國核潛艇的遠洋活動具有巨大的戰略支撐意義。儘管美國已經放棄了slf電臺,靠著遍佈世界的vlf電臺也能有效執行核潛艇,但中國沒有海外基地和遍佈世界的電臺,只能依靠本土支援遠海核潛艇運作。所以這個電臺的意義就非常大了。
而且不僅如此,我國在2020年驗收了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專案“極低頻探地工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的elf波段電臺,更絕的是,這個專案不僅能發射30hz以下的電磁波,而且利用分佈在全國的地震監測臺網實現了接受elf波段的電磁波並且進行精確的定位處理。這個專案可以探測幾千公里範圍內,幾十公里深的底層深處資訊。它的設計者就是陸建勳院士。Elf波段可以實現200米以下的深水通訊,而我們的elf系統不僅能發射30hz以下的電磁波,還能接受並且定位,那麼說明我們我們對於深海探測的能力是獨步全球的。
對潛戰略通訊是一個國家核戰略中最核心的技術。
我軍的潛艇部隊的保密程度一直很高。但是我們很清楚,我軍與美國和俄羅斯技術差距最大的裝備就是核潛艇。我國之所以將建設這個極低頻通訊基地的訊息解密,就是給世界一個資訊:我們的核潛艇要來了,我們的核潛艇也必將迎來井噴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