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於1955年秋季在北京舉行了軍史上首次授銜儀式,這次授銜是我軍走向正規化和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誌,誕生包括開國十元帥和開國十大將在內的一千多位開國將帥,也一直被軍史愛好者津津樂道。
在開國將帥序列中,元帥為最高軍銜,授予物件是為革命事業立下過特別重大貢獻的高階將領。開國元帥一共有10位,根據資歷、威望和功績的不同,這10位開國元帥是有排名的,從前到後依次為朱德、彭德懷、林彪、 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評選出的10位開國元帥,都是在不同歷史時期(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有過重大貢獻的開國元勳,當然了並非所有勞苦功高的開國元勳都會成為元帥,比如說鄧小平,以他的資歷和功勳,完全可以躋身開國元帥之中,為什麼他最終沒有成為開國元帥呢?
是一開始中央就沒考慮把鄧公納入開國元帥名單中嗎?當然不是,1954年9月,原先作為最高軍事領導機構的國防委員會停止運作,組織上成立了一個軍事委員會來履行軍事領導職權,這就是中央軍委,一般簡稱為軍委,這個中央軍委的主席是毛主席,沒有設副主席,而是設委員11人,這11個軍委委員,就是鄧公和後來被授予元帥軍銜的10個開國元帥,而且鄧公排在元帥第7位。
根據授銜規定,軍委的11個委員,原則上都會成為開國元帥。軍委曾把這份開國元帥名單報送給全國人大,並請全國人大為這11人辦理相關手續。所以鄧公確實曾經為例開國元帥名單。鄧公的任職經歷和功勳也完全符合授元帥的條件。
紅軍時期,鄧公曾任軍政委、軍團政治部主任等職。抗日戰爭時期,鄧公曾任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時間不長,不到一年)、八路軍129師政委等職。解放戰爭時期,鄧公曾任中原野戰軍政委、第二野戰軍政委。就鄧公的革命經歷來看,他當然應該是元帥。
不過在大授銜前夕,毛主席不僅自己拒絕了大元帥軍銜,還提議建國後離開軍隊,在黨政系統工作的幹部,都不建議評銜。所以導致一些有機會成為開國將帥的人,無緣軍銜。其中就包括鄧公,他當時在黨務系統任中央秘書長,沒有任何軍職,所以他也組織上表示,他放棄元帥軍銜。不僅元帥如此,一些有資格授大將的人,也錯失大將軍銜,如程子華、李先念、譚震林、鄧子恢本來在大將名單中,他們也主動放棄了大將軍銜。
鄧公和程子華、李先念、譚震林、鄧子恢這些人放棄軍銜以後,很快得到了組織上的批准。就這樣,鄧公與元帥軍銜擦肩而過。
值得注意的是,開國元帥中,有一人和鄧公一樣,也沒有軍職,但最後還是成為了開國元帥,他就是陳毅,這是為什麼呢?建國以後陳毅在國務院任副總理,也沒有在軍隊系統擔任任何實職。陳毅雖然是軍委委員,但在軍隊沒有具體職務,不像其他元帥都有具體職務,如國防部長、訓練總監部部長、總政治部主任、武裝力量監察部部長等職,所以陳毅的主要工作不在軍隊,而在政府系統。
最初中央在考慮元帥人選時,一開始並沒有考慮陳毅。不過周總理認為陳毅必須是元帥,所以向中央力薦陳毅為元帥,最終中央採納了周總理的意見,把陳毅納入了開國元帥名單。
陳毅雖然軍功不是很突出,但他代表的是紅軍時期的南方八省游擊隊、抗日戰爭時期的新四軍、解放戰爭時期的三野。雖然粟裕也可以代表,但是陳毅資歷更高,職務一直在粟裕之上,比粟裕更有優勢。就“山頭”這點來說,陳毅理應成為開國元帥。
除此之外,陳毅在井岡山時期,也就是紅軍草創時期,他是井岡山“三巨頭”之一,地位僅在毛主席和朱德之下,位居紅軍最高領導層,他為紅軍早期的發展和壯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單憑這一點,陳毅就是當之無愧的元帥。
其實有沒有元帥軍銜,不影響鄧公和陳毅的偉大,是包括他們在內的革命先輩不懈奮鬥,才換來了今天安寧和諧的新中國,讓我們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