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
一張張中國軍人的溫暖面孔,鐫刻了一段段關於2021的難忘記憶。
光榮·平凡
歲月如逝川,奔流一去不復返。
轉眼間,2021已至歲末。回望這一年的風雨歷程,許許多多中國軍人的面孔如河川上的浪花,曾在這一歲綻放,又隨時間的波濤湧向未來。逝去的時光難覓蹤影,但這些可愛的面孔卻化作2021年不可磨滅的記憶,在人們心中閃著溫暖的光暈。
你一定記得加勒萬河谷那張開雙臂、堅定如山的背影。
冰河刺骨,山石嶙峋。
雪峰聳峙的喀喇崑崙,邊防官兵將捨生忘死的信念和英勇的名字留在祖國山河之間。
2021年2月19日,本報頭版刊髮長篇通訊《英雄屹立喀喇崑崙》,首次公佈這些邊防官兵的英雄事蹟,引發全社會熱烈關注。
我們記住了手中握著橘子、笑容靦腆的陳祥榕,珍藏著心愛女孩照片的肖思遠,還有4個月就要當上爸爸的陳紅軍……
他們是熱血擔當、挺身而出的英雄,也是父母的兒子、姑娘的愛人、孩子的父親,是我們身邊許多看似平凡家庭中的普通一員。
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不只在於他們的能力,更在於他們的選擇。
在祖國需要時誓死不退,以平凡的血肉之軀揹負起使命的榮光——這是喀喇崑崙戍邊英雄們的選擇,也是所有邊防一線官兵的選擇。
“清澈的愛,只為中國。”
2020年,陳祥榕的臉頰被高原的風刺得通紅,這個笑起來露著虎牙的18歲戰士,懷著一片熱忱寫下8字的誓言。
2021年,祖國大江南北,“吃著白米飯,喝著快樂水”的人們隔著歲月與生死,讀懂了少年字裡行間的赤誠——歲月安穩,山河無恙。
你一定還記得電視劇《功勳》裡,那個硝煙之中屹立不倒的身影。
我們從抗美援朝戰爭的烽火中,認識了志願軍一級英雄、特等功臣李延年,記住了這位“能文能武”的指導員,和他擲地有聲的話語:
“要想過上和平幸福的日子,只有打勝仗!”
2021年11月5日,本報《軍營觀察》版刊登了《英雄李延年平凡的一天》,記錄了這位老英雄的普通一日。
一碗白粥,一碟小菜,兩個包子。樸素而簡單的早餐,是李延年平淡生活中一項不起眼的日常。只有當他拈起桌上掉落的小菜放入口中時,人們才能意識到——他曾從艱苦的戰場中走來,在那裡,一顆凍硬發黑的土豆都是珍貴的口糧。
英雄和普通人有什麼區別?答案或許是更懂得珍惜。
承載著“共和國勳章”至高榮譽的李延年,就像許多普通的老人一樣:喜歡讀報、洗衣、做飯,屋中養著花花草草。但他曾浴血奮戰,衝鋒陷陣,與敵人白刃相對,不曾退讓分毫。
在本報《軍營觀察》版《老兵從未走遠》一文的講述中,93歲的抗美援朝老兵餘元利,至今記得當年的戰鬥姿勢,在頒獎舞臺上毫不猶豫地演示匍匐前進。
在《追尋父輩的旗幟》一文中,94歲的沙海老兵楊世福仍忘不了兵團的風沙,他總是坐在電視前按時守著屯墾紀錄片的播放,藉著影像回想當年的艱辛。
2021年,我們曾見證平凡生命披上榮光的壯烈時刻,也見證英雄故事背後的平凡歲月。
平凡的人一旦披上使命的戎裝,便可化身堅不可摧的勇者。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中國軍人永遠屹立在最艱險的地方,為了保家衛國的光榮使命,奮勇向前,一無所惜。
歲月·青春
我們見證生命之花最後的綻放,它們有歲月沉澱的靜美,亦有青春年華的絢爛
仰望星空,那顆被命名為“吳孟超星”的小行星於浩瀚宇宙中閃爍光芒。
2021年5月22日,99歲的吳孟超院士離世。
人們或許會記得,那年的“感動中國”頒獎詞曾這樣形容他:手中一把刀,心中一團火,他是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馬,把病人一個一個馱過河。
2021年5月24日,本報《軍營觀察》版刊登特稿《肝膽相照濟蒼生》,追憶這位人民軍醫的偉大奉獻。
他的雙手,曾在肝臟的方寸之地破譯生命密碼,創造了中國肝膽外科的無數個第一,把萬千病人拉出生命絕境。
病人記得他問診時溫柔的目光,護士長記得他做完手術後微顫的雙手,學生們記得他講話時堅定洪亮的聲音。
“我是一名醫生,更是一名戰士,只要我活著一天,就要和肝癌戰鬥一天。即使有一天倒在手術檯上,也是我最大的幸福。”吳孟超曾說。
他主刀過16000多例手術,救治20000多名患者,97歲時還完成了一臺高難度的手術。這位人民軍醫將自己漫漫的人生歲月,都獻給了治病救人,獻給醫學事業,以及他戰鬥終身的手術檯。
2021年,在祖國的一個個戰位上,年輕的官兵也把短暫而燦爛的人生,獻給了他們堅守的地方——
2021年6月,35歲的四級軍士長王啟鵬在執行任務過程中突然暈倒。在經過60多天搶救後依然無法挽回生命,他將自己的心臟、肝臟、腎臟等5種器官捐獻出去,把生的希望留給更多人。
2021年7月7日,帕米爾高原邊防一線,24歲的下士帥佳宏倒在漆黑寒冷的哨位之上,再也沒能醒來。他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對問他要不要換人值班的排長說:“沒事,不用換,我能行。”
而後,他與他留戀的剋剋吐魯克星空和並肩戰鬥的戰友,猝不及防地永別。
2021年11月16日,冰天雪地的巡邏路上,21歲的下士李波為救一名不慎跌落冰河的戰友,掉下了二次坍塌的冰面。千鈞一髮之際,李波拼盡全力把戰友推上冰面,戰友得救,他卻再也沒能上來。
無論生命的長度如何,這些可愛的中國軍人始終將堅守戰位、服務人民的信念融入血脈,踐行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回首2021,我們與許多溫暖的面孔遺憾作別。
我們見證這些生命之花最後的綻放,它們有歲月沉澱的靜美,亦有青春年華的絢爛。
青春曾經熱烈燃燒過,便無愧於短暫的一生;而只要心中常懷熱愛,漫長的歲月也會青春永駐。
夢想·汗水
我們見證遙遠的夢想在星河中閃耀,也見證汗水灌溉夢想持續生長
2021年,圓夢園問天閣,見證了兩次壯麗的遠遊。
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3位航天員從這裡出征太空:第3次出征的指令長聶海勝滿臉從容,再次出征的航天員劉伯明笑得親和,首次執行任務的航天員湯洪波難掩激動。
當他們飛向距地球400多公里的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時,萬千目光注視著這意義重大的一刻:中國載人航天空間站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就此展開,中國人踏進了自己的太空家園。
時隔13年,中國航天員再次進行出艙任務。我們還記得劉伯明邁出艙門,極目蒼穹之時,發出那一句由衷的讚歎:“這外面太漂亮了!”
以“天宮”為名的空間站上,中國航天員見證了太空帶給人類如夢如幻的美感。
9月17日,神舟十二號任務乘組成功返回地球。10月16日,僅一個月後,神舟十三號任務乘組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啟程出發。我們記住了這個“感覺良好”乘組:指令長翟志剛面容堅毅,王亞平笑容甜美,葉光富神采飛揚。
11月7日,翟志剛自神舟七號任務後再次出艙,和他一起執行出艙任務的王亞平成為中國首位進行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
12月9日,王亞平時隔8年再次在太空授課:“如今,我們擁有了自己的空間站,相信未來,中國人的腳步一定會踏入月球、火星和更遠深空!”
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神舟十二號、天舟三號、神舟十三號,我們一次次仰望星空,見證中國航天的足跡越走越遠。2021年,2個乘組6位航天員親切的面孔、奮鬥的腳步,正是中國航天一次次整裝出發、追逐夢想的縮影。
從“神五”巡天的21小時,到“神十三”將要度過的漫漫6個月,實現夢想的道路上少不了辛勤的汗水。為迎接太空嚴苛的挑戰,航天員完成了8大類200餘項的訓練。而在航天員以外,還有許許多多航天人的嘔心瀝血、無私付出:
他們中有人負責著航天器中以毫米計的元器件,每天在辦公樓實驗室裡穿梭,從沒看過一次現場發射;
有人奔波於海島或戈壁,飽經擾人的蚊蟲在耳邊“嗡嗡”打轉,或是冬日的風沙如刀子般割在臉上;
有人為了進行模擬實驗,十幾個小時守在一間屋子裡,盯著一塊多數時間不會出現異常資料的電腦螢幕,不知東方之既白……
2021年,我們記住了用高速攝影機記錄天和核心艙騰空瞬間的航天人曾濤,記住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在神舟十二號“天地通話”中報告“北京明白”的總排程高健,記住了神舟十二號返回艙著陸時戰鬥在搜救第一線的技師李佔山……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2021,我們見證遙遠的夢想在星河中閃耀,也見證無數汗水灌溉,讓這夢想在浩瀚宇宙持續生長。
為了早日實現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藍圖,為了中國航天向更遠的深空進發,一個個航天工程,許許多多航天人都在為同一個目標努力奮鬥。
夢想不息,腳步不停。
來路·遠方
我們曾回望來路,見證百年的坎坷崢嶸,也曾眺望遠方,看見未來的無限可能
鳥巢上空,鮮紅熱烈的五星煙花在夜空中綻放。
鳥巢中央,寬闊螢幕播放著歷史影像,天安門城樓上剛宣佈了新中國成立的毛澤東主席抬頭仰望,目光正投向這盛大璀璨的夜幕。
這個有些神奇的“時空穿越”畫面,讓萬千國人淚溼眼眶。
那一天,一個名為“他看見了”的微博話題登上熱搜,話題閱讀量達16.2億。
那輕輕的舉目一望,穿越數十年時光,成為七一晚會盛典中最難磨滅的記憶。
20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百年,恰是風華正茂。這一年裡,我們為《覺醒年代》《功勳》和《長津湖》動容,因革命年代那些勇敢的靈魂流淚,在百年風雨裡讀懂黨和軍隊艱辛而堅定的探索與前行——
蘇區的深山裡,我們看見紅軍為鄉親打下的“紅井”泛出清甜井水;
朝鮮戰場的青山間,我們看見英雄兒女長眠的土地開出燦爛的金達萊;
蘑菇雲爆炸的瞬間,我們看見試驗場上拋飛的帽子,聽見震天的歡呼……
2021年,我們記住了許多曾在人民軍隊度過歲月風雨時,綻放過光芒的面孔。
本報頭版“我們在戰位報告·英雄篇”欄目刊登系列報道,為讀者講述了英雄模範人物今日的生活:
“英雄試飛員”李中華一生獻身航空事業,退休後,他的櫥櫃中珍藏著兩件物品,習主席親自頒授的“八一勳章”,和一架殲-10試飛員簽名的飛機模型;
鋼鐵戰士麥賢得曾在海戰中頭部中彈,仍堅守戰位3個多小時,因為戰傷後遺症,他每天要吃六七種藥物,卻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初,將家中積蓄捐給援鄂抗疫醫療隊……
過去,他們勇毅而堅定的腳步,鋪就了中國軍隊行至今日的光輝歷程。現在和未來,還有更多中國軍人的身影奮戰在強軍事業的道路上,不懼艱難險阻,揹負使命前行。
2021年,本報《軍營觀察》版報道了許多堅守在各自戰位,戰鬥在改革強軍最前沿的官兵。
我們看到藍軍連長李盛山實戰化演練中的熱血,看到士官參謀王斌轉型中的蛻變,看到無人機偵察營營長岳陽漫長等待中的蓄力……
在改革強軍的宏大敘事中,一個個新戰位為我們提供了深度觀察這場浪潮的微觀視角。一個個“李盛山”“王斌”“岳陽”們奮力探索的面孔,見證了人民軍隊體制編制調整和戰鬥力轉型升級的足跡。
2021,我們曾回顧來路,見證百年的坎坷崢嶸,也曾眺望遠方,看見未來的無限可能。歲末回望,正是中國軍人這一張張可愛的面孔,組成了我們2021溫暖動人的註腳。
■本報記者 楊 悅
版式設計:方 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