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作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進攻,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8晝夜的激戰中,殲敵2.3萬餘人
戰神寵愛的星期天。彭德懷選定的4月22日,也是一個星期天。
此時在漢城的美國軍人正在舉行一次熱鬧非凡的船賽;在距中部前線不遠的地方,英軍第27旅正在舉行慶祝活動,準備從仁川乘船去香港休整,另兩個英國營正乘船駛向仁川來接替他們。
下午5點30分,中國軍隊的大炮海嘯般怒吼起來,大有山崩地裂、翻江倒海之勢!這是入朝以來志願軍集中了4個炮兵師和部分軍屬炮團的大炮,最猛烈的一次炮擊。
一顆顆綠色訊號彈飛向昏暗的天空,中朝軍隊的14個軍沿著200公里寬的戰線同時發起排山倒海般的進攻。在主攻方向的西線,12個軍的部隊像潮水一樣淹沒了“聯合國軍”的前沿陣地。第9兵團和第39、第40軍,首先在戰線中央擊潰南朝鮮軍第6師和美軍第24師之一部,將敵軍的戰線分割成兩部分。東西兩線的中朝軍隊乘勝向後撤之敵猛攻,在為時7天的第一階段的攻勢中,全線推進了70—80公里,在戰役進攻的總體上取得了勝利。
彭德懷又一次巧妙地隱蔽了作戰意圖,從而達到了戰役發起的突然性。
最初的戰況表明,宋時輪、陶勇指揮的左翼集團發展迅速,不愧為主攻集團。特別是第40軍動作勇猛,表現突出,至24日晨即突破敵防禦縱深30餘公里,並在途中殲滅美24師、南朝鮮第6師各一部,勝利完成了戰役分割任務,給“聯合國軍”翼側造成嚴重威脅。39軍也前出到芝村裡、原川地區,將美陸1師阻於北漢江以北,使其不得西援。至此,左翼集團完成了在加平方向開啟戰役缺口的任務,將“聯合國軍”割裂成東西兩塊。但是,與左翼集團比,西線其他集團發展緩慢,嚴重影響了戰役程序。
第3兵團是這次戰役的中央集團,司令員陳賡並沒有指揮這次戰鬥。他在兵團開進途中腿傷復發。此時,正在東北的大連療養。王近山副司令指揮兵團3個軍,從三串裡至新興洞15公里地段上,組成一個梯隊實施突擊。因平分兵力,動作不猛,未能迅速突破,突破後又遇敵強力抵抗,至24日晨,與美三師和土耳其旅形成對峙。
楊得志、李志民指揮的右翼集團,除配屬的人民軍1軍團外,全系彭德懷熟悉的第19兵團部隊。該兵團的第64軍和65軍在突破臨津江天險後,攻擊受阻。5個師的部隊擁擠在江南約20平方公里地區,遭受很大傷亡。
在美軍第8集團軍指揮所,範佛里特也在緊張地往視戰場。這是他新官上任的第8天晚上。
範佛里特身強體壯,他比李奇微年長3歲,是西點軍校畢業生。他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具有輝煌的戰鬥經歷。在陸軍指揮官裡,他是唯一有資格佩戴步兵戰鬥獎章的人。來朝鮮前,他是美國陸軍副參謀長。
範佛里特經過很長時間觀察,終於明白了:這不是一次有限的“協同行動”,而是一次大規模“總攻”!4月24日晚上,他命令他的部隊全線撤退。
範佛里特確實狡猾。他充分利用了美軍的空中優勢、炮火優勢和機械化裝備的優勢,並利用中朝軍隊白天大兵團無法作戰的弱點,實行所謂的“磁性戰術”。每天下午主動撤退,僅留快速部隊斷後;到黃昏時,快速部隊迅速後撤20—30公里;當中朝部隊追擊至拂曉停止時,恰在他們的炮火控制之下。
範佛里特的這種新戰術,使美軍避免了主力被殲的厄運。但是,中朝軍隊依靠迅猛的穿插動作,還是一次又一次抓住了它的尾巴。
就在範佛里特發出全線撤退命令的當晚,楊得志兵團的第63軍,向奉命掩護美3師和美25師撤退的南朝鮮1師、英29旅第1營發起猛烈攻擊,殲敵4千餘人。
格羅斯特團是英29旅中唯一綴有兩個帽徽的部隊。早在1801年遠征埃及的殖民戰爭中,這個團因為突破包圍,轉敗為勝,受到英皇賞賜,從此每個官兵帽子前後都綴有“皇家陸軍”的帽徽。
可是在150年後的這次戰鬥中,他們再也不能轉敗為勝了。100多名士兵搖著白旗主動投降。第1營全軍覆沒,只有40人在莫里斯•哈維上尉的帶領下僥倖逃脫。團長兼第1營營長卡恩思——這位在該團服役已達20年之久的中校,躺在同伴的屍堆中裝死,但最終還是光著腦袋走進了俘虜的行列。
最慘的還是那些南朝鮮軍隊。他們不是被整團整師地殲滅,就是潰不成軍地狂逃。
範佛里特扳著指頭計算天數,他獲悉“敵人的進攻部隊只帶著5天口糧”。
當第5天到來時,範佛里特宣佈了一項大膽的決定:在漢江以北背水一戰!“聯合國軍”停止後撤,在漢城及昭陽江以南地區重新組織防禦,而身後就是蜿蜒百里的漢江。
背水作戰歷來是兵家大忌。當年1月,李奇微沒敢堅守漢城,但範佛里特決心試一試。
漢城四周重兵雲集。在市中心,排列著“潘興式”重型坦克、“百人隊長式”重型坦克、155毫米榴彈炮和“遠端湯姆式”自行火炮……
彭德懷識破了他的計謀。早在他引軍北上、誘敵深人時,他的意圖之一就是:“置漢江以北於敵背後再行出擊為有利。”然而,此一時彼一時也!此時,中朝軍隊糧彈已告罄,部隊疲憊不堪。彭德懷只派少量部隊,做了兩次試探性進攻,隨即便鳴金收兵。
4月29日,西線中朝軍隊停止進攻,並迅速調整部署,補充糧彈,準備再戰。
《瞬間永恆》大型紀實報告文學片斷
資料與圖片由《軍旅之聲》公眾平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