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官兵利用無人機偵搜為“雲端”指揮平臺提供行動實景的畫面(汪俊攝)
火箭軍某部啟動部隊演訓資訊化改造,透過引接、嵌入等方式,在野外演訓場重要道路及訓練點位、操作號位,安裝紅外感應、聲音採集、移動物體自動跟蹤的高畫質攝像頭,建成一體化“雲端”指揮控制平臺。
在冬日的東北密林,戰車轟鳴、激戰正酣,火箭軍某部一場戰鬥突擊檢驗任務演練正火熱展開。該部中軍帳內瀰漫著濃烈的戰鬥氣息。
“藍軍對我部實施電子干擾,指揮通訊系統遭損,通訊中斷,無法對上對下通聯……”隨著特情下達,作戰參謀只輕點滑鼠、輸入幾個關鍵程式碼,一整套預案和不同的處置方法就出現在“雲端”顯示屏上,成為參考決策的“錦囊妙計”。
記者瞭解到,火箭軍某部此次將科技創新成果運用於演訓場,打通了“雲端”指揮平臺運用“最後一公里”,提升了部隊戰鬥力。
遠端導調讓演練更貼近實戰
“命你部於10分鐘後佔領陣地……”演練剛一開始,行進在密林中的發射一營就接到命令,營長殷俊迅速做出部署,指揮部隊強行軍向目標地域開進。
另一邊,指揮所內“雲端”平臺中心,螢幕上正實時顯示該營行進的路線動態圖和實景畫面,10餘名導調員緊盯著顯示屏,對作戰行動進行打分。
“前方遭遇‘敵特’襲擊,前方道路損毀,人員受傷。”發射一營官兵剛開拔,導調組便下達特情。
“還沒開打就如此‘刁難’,以往可沒這麼急。”殷俊思索半天,決定和往常一樣見招拆招。摸清敵情後,他立即組織前往救援,讓其他車輛選擇備份路線機動。
發射一營官兵迅疾而動,很快完成人員救護和道路搶修後繼續行進。不承想,好不容易來到開闊地帶,導調組又下達新特情“西南方向5公里處發生核爆”。
短短時間裡,遠端導調及時靈活,“戰場”情況複雜多變,更加貼近實戰。
“以往組織演訓考核,部隊走到哪導調員就跟到哪。現在情況不一樣了,有了資訊化平臺支撐,導調員不再‘兵撒千里’。”該部領導介紹,過去每次演練,預先號令一下達,部隊全部撒開分佈在幾十個點位。即便將導調員分散至每個點位,仍然無法實現精準化、快速化、一體化的指揮,演練考核質效大打折扣。
“能不能打造出實時監控部隊行動和指揮通訊一體化的科技平臺?”一次覆盤總結會上,該部黨委“一班人”意識到,只有按照未來資訊化戰場的要求,打造新型科技指揮平臺,部隊快反作戰能力和全域懾戰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該部隨即啟動部隊演訓資訊化改造,透過引接、嵌入等方式,在野外演訓場重要道路及訓練點位、操作號位,安裝紅外感應、聲音採集、移動物體自動跟蹤的高畫質攝像頭,在指揮中心建立一體化“雲端”指揮控制平臺。
平臺一經使用,就給演訓場帶來了巨大變化。一輪演練剛結束,指揮所立即遠端組織部隊覆盤總結——電子顯示屏上,系統回放演練過程,再現演練場景,參訓分隊認真對照考核問題,列出單表一一整改。
相隔千里指令瞬間送達
“命你營於某時轉進至2號作戰區……”演練繼續進行,千里之外的指揮所內,作戰參謀王平坐鎮調控席,利用“雲端”平臺隔空下達命令,遠在千里之外的四營受領命令後迅速做出部署,指揮部隊強行軍,向預設陣地撲去。
“無人機空襲,四營行軍暴露,遭‘敵’精確打擊!”車輛剛駛出洞庫不久,便接到特情。
指揮所的“雲端”指揮平臺顯示屏上清晰顯示,現場指揮員、四營營長林波判斷形勢後,決定預設集結地點,組織車輛駛入密林進行偽裝,小群多路快速轉進。
“通訊中斷”“裝備受損無法使用”“號手受傷”……面對不斷出現的特情,指揮員沉著冷靜,組織通訊配屬進行搶通、裝置手動應急操作、替補號手接替操作,一道道險情得以排除,主線流程平穩執行,發射車準時到達發射陣地。
正在此時,指揮所內的“雲端”指揮平臺上又閃起了紅燈:遠在千里之外的四營在紅外偵察機臨空時,未對車輛輪胎和發動機進行降溫,被“敵軍”捕捉到熱源,梯隊行蹤暴露。
“發射三營接替發射四營完成打擊目標任務……”指揮員立即在“雲端”平臺上輸入幾串程式碼,螢幕上跳轉出新的作戰方案,並同步協同至各作戰單元。相隔千里,指令瞬間送達。
陣地上,隨著一聲聲口令急速下達,各戰位號手忙而不亂,發射程序快速推進,場上“戰味”愈發濃厚。最終,“點火”指令準時下達,導彈成功發射。
演練剛結束,“雲端”指揮控制平臺再次大顯神威——指揮所遠端組織部隊覆盤總結:電子顯示屏上,系統回放演練過程,再現演練場景,千里外的參訓分隊認真對照考核問題,一一列單對錶整改。
走下演訓場,剛剛經歷“戰火”考驗的三營營長歐陽根華深有感觸。他說:“以往組織演訓任務,資訊傳遞速率緩慢,指揮模式單一,指揮員不能實時看到演訓場現場變化,只能透過文電等形式上報部隊行動狀態。自從有了‘雲端’指揮平臺,部隊狀態實時更新上傳,戰略決策意圖更加精準,以往含著‘水分’的虛假文電也無處遁形。”
給後方指揮所“減壓”
“接基本指揮所指令,命第二保障隊迅速前往2號作戰區集中部署……”後方指揮所內,指揮員對著“雲端”平臺下達指令,保障官兵快速出動,密林叢中戰車轟鳴、密語頻傳,官兵按照預案迅速攜帶裝具進入戰位,各保障班組密切協同火速朝著指定地域挺進。
“衛星過境,分隊機動途中暴露,遭‘敵’精確打擊!”車隊剛剛駛出隱蔽待機地域不久,便遭遇特情。
“發射車遭‘敵’精打,左前輪胎破裂,請求保障支援……”特情資訊實時上傳至後方指揮所的“雲端”平臺上,坐鎮後方指揮所的該部保障部部長張君迅速研判,並做出部署。幾分鐘後,第二保障隊立即趕赴現場處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前方路段出現小股‘敵特’,2名號手‘受傷’,立即組織救護!”現場指揮員立即組織官兵下車防護,警戒號手迅速展開警戒,等待衛勤部門將“傷員”送到後方。後方指揮所臨機下達指令,衛勤人員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迅即組織搶救並將“傷員”送回後方。
“通訊中斷”“裝備受損無法使用”“油箱破裂”……特情不斷,後方指揮所靈活指揮,保障編組按照“一組對一營”實施精確保障,發射車準時到達發射陣地。
陣地上,隨著一聲聲口令急速下達,各戰位號手忙而不亂,發射程序快速推進。最終,“點火”指令準時下達,導彈成功發射。“‘中軍帳’有了‘雲端’指揮平臺,切實減輕了指揮所指揮壓力。”該部領導說。
剛剛從營指揮車出來的四營營長林波深有感觸地表示,由作戰分隊負責保障,一旦出現特情,既要組織發射單元繼續發射流程,又要命令相關人員實施保障,極大地增加了指揮所的指揮壓力。有了“雲端”指揮平臺,指令實時下達,各要素協同展開,極大增強了戰鬥力質效。
“只有對接保障、聚焦保障,把保障要素置於逼真複雜的戰場環境下摔打鍛鍊,才能縮短從平時保訓練到戰時保打贏的差距。”該部戰勤計劃科科長周浩說。
“戰爭是力量的對抗,也是科技的較量。自從有了‘雲端’指揮平臺,戰鬥力步入‘快車道’,我們打贏的信心也更足了。”某營營長韓勇說。(溫志暉 汪 俊 記者 張 強)
來源: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