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紅軍開始長征,行軍序列就分為左、中、右路齊進。紅一軍團為左路、紅九軍團隨紅一軍團後跟進,掩護左翼安全。紅三軍團為右路,紅八軍團隨三軍團後跟進,掩護右翼安全。黨中央、軍委及其直屬隊編成的第1、第2縱隊居中,紅五軍團擔任中路後衛。紅九軍團擔任左路後衛,仗打得非常艱苦,原因一是敵人尾追不放,我們不得不與敵人硬打硬拼;二是,紅軍實行這次戰略轉移,開始時準備到湘鄂西去同紅二、紅六軍團會和。之後,放下行李,再舉行反攻,消滅敵人。在這種思想支配下,這次戰略轉移成了大搬家,只中央機關就組織了1千多副挑子的運輸隊伍,攜帶了大批輜重,包括需要10多人抬的笨重機器,如製造槍械的機器、印刷票子和宣傳品的機器等等。中央機關帶著這些沉重的“罈罈罐罐”的隊伍,行動起來必然十分遲緩。中央機關有時一夜翻一個山頭,一天才走十幾裡或二、三十里。所以,紅軍很難拋開尾追之敵,給後衛部隊造成很大壓力。另外,這種大搬家式的轉移,使紅軍幾個主力軍團主要擔當起保衛中央機關的作用,把幾萬紅軍的手腳束縛住了,無法開展機動靈活的運動戰,這樣後衛部隊便處於被動狀態。
中央紅軍突破敵人第二道封鎖線後,敵人在株洲到韶關之間設立了第三道封鎖線,並採取了“在多不在大、重密不重堅”的碉堡辦法。紅九軍團於11月6日在城口鎮透過敵人第二道封鎖線後,轉向西北,向湖南境內粵漢鐵路挺進。天氣寒冷,路又難走,部隊十分疲勞。11月9日到達湖南省汝城縣西南的延壽圩,前面有湘軍7個團堵截,後面有粵軍尾追。紅九軍團第3師 第8團,第9團,與紅五軍團第14師第41團,同湘軍打了兩三個小時,雙方打成對峙形勢。這時第3師我第7團佔領左翼高地掩護部隊透過。之後,邊打邊撤離戰鬥。經過四天急行軍,在宜章透過第三道封鎖線。
突破第三道封鎖線後,中央紅軍渡過滿水,直向湘江挺進。但是,敵人利用波濤洶湧的湘江水作為一道天然屏障,沿江對岸修築了一百多個碉堡,設定了第四道封鎖線,並糾集了20個師的兵力,向紅軍蜂擁而來,逐步地緊縮著包圍圈。無奈紅軍一直給“罈罈罐罐”所拖累,給部隊機動靈活、主動出擊、跳出包圍圈增加了困難。情勢十分危急,紅軍能否突破湘江,衝出敵人的重圍,這是生死存亡的一仗。於是,在湘江兩岸,紅軍於各路敵人進行了一場殊死的決戰。強渡湘江的部隊同截擊的敵人頑強拼殺。未過江的部隊,為保衛渡口,不顧一切犧牲,掩護中央機關過江。擔任後衛的部隊,浴血奮戰,打退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我紅九軍團經過幾天阻擊戰後,12月1日下午5時,接到軍委命令,讓我們於當夜11時渡過湘江,渡江後,掩護擔任中路後衛任務的紅五軍團過江。我九軍團接到命令時,還離渡江地點有90裡,每小時至少走15裡以上才能到達渡口。部隊立即集合,分10路縱隊,跑步前進。快到江邊時,擔任中路後衛的紅五軍團陣地,已被追擊的敵人突破。敵人的子彈在我們上空呼嘯而過,但大家顧不了這些,當時只有一個念頭,就是趕快渡過湘江,佔領有利地勢,掩護紅五軍軍團過江,阻止敵人前進。
湘江是湖南的四大河流之一,我們到達的渡口,是全州和興安縣的交界處——麻子渡。這裡地處平原、丘陵之間,江水流速小,最寬處有600餘米,水深及臍。12月的深夜,水冷刺骨,在星光的映照下,部隊分成十幾路,舉著武器衣服,徒涉湘江。追敵越來越近,槍炮聲愈響愈烈,看得見不時落入江水中,掀起很高的水柱。此時此景,終身難忘!我九軍團渡過了湘江,但紅五軍團第34師和紅三軍團第18團被敵軍切斷,未能渡過湘江。他們與敵人展開生死搏鬥,終因寡不敵眾,大部壯烈犧牲。中央紅軍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於1934年12月1日渡過湘江,突破了敵人第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之後,中央紅軍由長征出發時8.6萬人,經過沿途的多種減員,特別是湘江之戰的重大犧牲,只剩下了三萬人。22師人員已所剩無幾,大約千把人。正值中央補給隊抬機器的也多半掉隊,就把22師餘下的人員調去抬機器了。這樣一來,九軍團只剩下一個師,也就是九軍團本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