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瑞士古生物學家卡比·希伯(Kirby Siber)率領的科考隊在美國懷俄明州發掘出一具儲存得極為完好的異特龍化石。這具標本有接近95%的骨骼保留率,是迄今為止已發現的最完整的異特龍化石標本之一。這隻7米多長的異特龍還未成年,是個毛頭小夥子,科學家給這具編號MOR 693的異特龍化石取了一個暱稱——“大艾爾”(Big Al,又譯大奧)。
大艾爾, 在蒙大拿州的落基山脈博物館展出 | Tim Evanson / Wikimedia Commons
異特龍生活在1.55~1.45億年前的晚侏羅世,屬於獸腳類恐龍中的異特龍科,廣泛分佈在今日的美國、葡萄牙和坦尚尼亞。從化石數量上看,異特龍無疑是侏羅紀最成功的恐龍之一。異特龍身長約為7~10米,平均體長可達8~8.5米,體重在2噸以上,它們有著長約80釐米的頭骨,嘴裡長有70多顆銳利的牙齒。透過對大腦結構的掃描,科學家發現,異特龍的大腦中嗅球的體積很大,說明它們擁有敏銳的嗅覺。
1996年,在同一地點,科考人員發現了另一具非常完整的異特龍骨骼化石,將其命名為“大艾爾二號(Big Al Two)” | Marc Majcher / Wikimedia Commons
異特龍身上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莫過於眼睛上方的一對角冠,其大小可能根據個體的年齡和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這些角冠看起來很威風,實際上只是一對脆弱的裝飾品,可能只在繁殖季節用來吸引異性,並不能作為打鬥的武器。
相較於健壯的後腿,異特龍的前肢短得多,但前肢和後腿的長度比例還是遠遠大於霸王龍。它的手部長有三根指頭,手指末端有彎曲的利爪,長度可達25釐米。在捕獵時,這些大彎爪可以在獵物的身上劃下一道道口子。
傷痕累累的短暫一生
眾所周知,恐龍化石的形成需要極為嚴苛的環境條件,所以科學家挖掘出的恐龍化石大都是零碎的,儲存完好的非常稀少,像大艾爾這樣幾乎完整的大型恐龍化石更是世間罕有的珍寶。因此,自出土那一刻起,大艾爾就受到了全世界期待的目光,不僅它的挖掘過程有攝製組全程跟拍,它的名字更是出現在各大媒體的頭條。
一些零碎的異特龍化石 | Jens Lallensack / Wikimedia Commons
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古生物學家發現,大艾爾的青春卻很是苦澀:在它短暫的一生中,全身上下共有19處骨折和感染的痕跡——它的脊椎、骨盆和手指等有多處損傷,還斷了5根肋骨。在累累傷痕中,最致命的要數右腳第三根腳趾,它在骨折後形成了巨大的骨痂。在感染後,大艾爾的腳趾患上了骨髓炎,在至少6個月內都沒有癒合。不難想象,這將嚴重影響大艾爾的行動。專家推測,腳上的疾病讓它喪失了捕獵的能力,最終被活活餓死。
暴力——肉食恐龍的生存之道
大艾爾為什麼會飽受傷病的困擾呢?原因總結起來就是——暴力,暴力,暴力。對於大多數肉食恐龍而言,它們的一輩子都在打打殺殺中度過。捕獵、求偶、劃分領地,都免不了大打出手。
異特龍吞食蜥腳類恐龍屍體腐肉的畫面 | Charles R. Knight / Wikimedia Commons
古生物學家曾在當地的蜥腳類恐龍身上發現過確鑿的異特龍咬痕,且它們發現,一隻劍龍的骨板上也留下了“U”字形的傷口,與異特龍的嘴部完全吻合。而面對異特龍的襲擊,這些獵物自然不會坐以待斃,樑龍鞭子似的尾巴、劍龍的骨板及尾巴上的尖刺可不是好惹的。因此,受傷對於肉食恐龍來說,簡直是家常便飯。除了異特龍,科學家在中華盜龍、霸王龍和懼龍等獸腳類恐龍身上也發現了大量外傷痕跡,其中有不少是出自同類之手。
研究發現,大艾爾二號也傷痕累累,彩色的部位均為受過傷的位置 | Foth C, et al. 2015. New insights into the lifestyle of Allosaurus (Dinosauria: Theropoda) based on another specimen with multiple pathologies. PeerJ 3:e940
大艾爾短暫又傳奇的一生吸引了許多愛好者的眼球,BBC也沒有放過這個好素材,於2000年推出了《與恐龍同行》特別篇——《大艾爾之謎》,講述了大艾爾從出生到死亡的故事。大艾爾也因此從眾多異特龍中脫穎而出,甚至和霸王龍“蘇”齊名,躋身史上最著名的恐龍明星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