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氏原羚體型介於蒙古原羚和藏原羚之間,雄性長有一對黑色的短角,角尖向內彎曲,又被稱為“中華對角羚”。
普氏原羚的分佈區域在青海,普氏原羚體型介於蒙古原羚和藏原羚之間,肩高50釐米左右,雄性長有一對黑色的短角,角尖向內彎曲,由於僅在中國分佈,又被稱為中華對角羚。全身棕黃色短毛,臀部的白毛在受到驚嚇時向外翻出,白屁股更加醒目。同普氏野馬一樣,普氏原羚得名自19世紀沙俄軍官尼古拉·普爾熱瓦爾斯基。從考察和探險的角度,他的足跡遍及中國新疆、青海、西藏、內蒙以及蒙古國,收集了大量珍貴的動植物標本並留下了詳細的考察記錄。然而在歷史上,他卻是當時沙俄的侵略者。因此不少人認為,普氏原羚這一名字應該更改為“中華對角羚”。它們曾經廣佈中國的西北各地,由於盜獵和過度放牧,青海湖周邊成了普氏原羚最後的避難所。圖中的普氏原羚正努力地躍過帶刺的圍網。這些分割草場的圍網,將普氏原羚的家園切割得支離破碎。希望在未來它們能有一個完整的棲息地。
種群現狀:
僅中國青海省青海湖附近有幾個小種群,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物種紅色名錄將其定為瀕危(EN),在近20年的保護下,種群數量超過1500只並穩定增加,但仍受到圍欄、公路、家畜競爭等威脅。《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評為極危(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