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奧林匹克廣場上的劉長春塑像,劉長春參加了1932年的洛杉磯奧運會,是第一位參加奧運會的中國運動員。
射擊運動員許海峰在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上,為中國奪得了奧運會的第一枚金牌。 (資料圖片)
1 顧拜旦有一個復興奧林匹克的夢
啊,體育,你就是和平!你在各民族間建立愉快的聯絡。你在有節制、有組織、有技藝的體力較量中產生,使全世界的青年學會相互尊重和學習,使不同民族特質成為高尚而公平競賽的動力。
——顧拜旦《體育頌》
1912年,第五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這是一屆具有濃厚文藝氣息的奧運會,它首度舉辦了五項文藝比賽,競賽單元包括文學、繪畫、雕塑、音樂、建築,署名霍羅德和艾歇巴赫的《體育頌》獲得了文學單元金獎。
《體育頌》讚美體育就是美麗、正義、勇氣、榮譽、樂趣,是培養人類的沃土,是進步,是和平。這樣的讚美,一定出自一位對體育有高度熱愛、有深度思考的詩人之手。後來,我們知道《體育頌》的作者是被譽為“現代奧林匹克之父”的顧拜旦,他以筆名參賽,因為他認為這樣對其他的參賽者才是公平的。
顧拜旦1863年出生在一個法國貴族家庭中,他從小就喜歡馬術、擊劍等體育運動。在他的青少年時期,德國考古學家於1875年至1881年間首次對古希臘奧林匹亞遺址進行了系統發掘,顧拜旦密切關注著不斷湧現的考古成果,它們將塵封已久的歷史資訊再度呈現在世人面前。
位於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西部的奧林匹亞遺址,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源地。在這裡發現了祭祀古希臘神話中的至高神宙斯的神廟,神廟東北是體育場,場內跑道長210米、寬32米,神廟與體育場比鄰而居,正透露了古希臘的運動會本是祭祀希臘眾神的一部分。其實,除了奧林匹克運動會外,古希臘還有皮提翁運動會、尼米亞競技會等定期舉行的賽事,他們都發源於祭祀活動。
一般認為,古希臘舉行的第一屆有記錄可考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在公元前776年,相當於中國的西周晚期。它每四年舉行一屆,直至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於公元394年下令禁止。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延續千年,形成了許多具有深刻人文內涵的傳統,如在賽會舉辦期間應停止交戰等,這些傳統部分為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所繼承或推崇。
顧拜旦終其一生對於教育改革有十分濃厚的興趣,他找到的突破口正是體育,他有一個復興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夢想。1892年11月25日晚,在索邦大學的大階梯教室裡,顧拜旦對著前來參加慶祝法國體育協會聯合會五週年的嘉賓們,公開表達了自己希望復興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宏願。依據傳記資料,我們可以得知當晚嘉賓們的反響:“反對?譏笑?無動於衷?不,全不是。大家鼓掌,表示贊同,祝我成功,可是並不理解這一切意味著什麼。”顧拜旦嘗試復興的不僅是一場運動賽事,還有消失千年的奧林匹克精神。他沒有把握一定會成功,畢竟嘗試復興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不是隻有顧拜旦一人,他們最初都熱情洋溢,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1894年6月23日,還是在索邦大學的大階梯教室裡,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宣告成立。傳記資料記錄下了當日顧拜旦的心情,當時在此舉行的是國際體育代表大會,代表們就是否同意恢復舉行奧林匹克運動會前,顧拜旦在這間教室中感受到了一種和諧的氣氛,“那古老的和諧旋律穿越悠遠的年代迴盪四周,一種懷古之幽情彌散開來。古希臘的文化浸透了會議大廳。從這一刻起,代表大會已告成功。我知道,這以後,無論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再不會有人投票反對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恢復了。”
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希臘舉行,自此之後,除了戰爭等原因停辦外,奧運會以固定的頻率每四年一次與全世界的觀眾見面。最初,參與奧運會的多是歐美國家,但越來越多的亞非國家也加入到了奧林匹克大家庭中。
2 劉長春開啟了中國運動員的奧運征程
鴉片戰爭後的近代中國,曾被外國人恥笑為“東亞病夫”,在他們的刻板印象中,中國人是羸弱的。當時,不少有識之士開始重視體育教育的作用,體育不僅能強身健體,也能強國壯志。在近代的教育改革中,體育作為新式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得到推廣。一批最知名的學校,將體育列為必修課,並進行考核。
在這樣的時空環境下,奧林匹克傳入了中國。值得一提的是,顧拜旦立志復興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原因之一,是看到了法國在對普魯士的戰爭失敗後,法國青年的頹廢與迷茫,他認為體育可以幫助青年找回活力。
據學者研究,大約1907年後,社會上宣傳奧林匹克的人士逐漸多起來了。創辦南開中學、南開大學的張伯苓,在1907年10月24日舉行的天津青年會第五屆學校聯合運動會的頒獎典禮與閉幕儀式上,發表了題為《雅典的奧運會》的演講,他說:“此次運動會的成功,使我對吾國選手在不久的將來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充滿了希望”,他強烈呼籲“我國應立即成立一奧林匹克運動會代表隊,目前最需要的是加緊訓練,提高運動員的技術水準……”清政府此前曾派人參加1904年在美國聖路易斯舉行的第三屆夏季奧運會,但只是去觀摩,而不是去參賽。
張伯苓的呼籲,終於在二十五年後實現了。1932年,中國運動員劉長春參加了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十屆夏季奧運會。今天,在大連博物館基本陳列一角,觀眾可以看到一個殘破的皮箱,它的主人是1909年出生在大連的劉長春,他擅長短跑,1932年他帶著這個皮箱來到洛杉磯參加奧運會。
當時,東北三省已被日本人佔據,日本人炮製的“偽滿洲國”要求劉長春作為代表參加奧運會,劉長春堅決拒絕。後來,他得到張學良的資助,代表自己的祖國參加奧運會。劉長春從上海登船,在海上漂泊了三個月,終於在開幕式前一天趕到了洛杉磯。由於旅途勞頓,又缺少練習,在100米、200米賽跑中均表現不佳,並放棄參加400米賽跑。更令人唏噓的是,劉長春沒有回國的路費,在得到了華僑的贊助後才得以回國。
中國運動員參加了此後1936年、1948年的夏季奧運會,1940年、1944年的夏季奧運會因為二戰而沒有舉行。在新中國成立前,中國運動員的奧運之旅是短促的,他們未能挺進決賽,更不用說奪牌了。飽經戰亂的中國,派出運動員參加奧運會,本身就是一件具有意義的事。正當中國運動員出現在奧運賽場時,國際奧委會中也出現了中國委員的身影。
在新中國成立前,共有三名中國人擔任過國際奧委會委員,其中只有1947年當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的董守義是體育專業出身,他是一位籃球教練,他曾在南開中學執教,訓練出了名震一時的“南開五虎”籃球隊,這支籃球隊在1930年代表中國參加在東京舉行的第九屆遠東運動會。
3 北京奧運完美回答一個世紀前的“奧運三問”
1952年6月,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在北京成立,毛澤東為此題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一個月後,新中國派團參加了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的第15屆夏季奧運會,五星紅旗第一次在奧運村升起。1954年,國際奧委會承認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為中國奧委會,但四年之後,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奧委會中斷了與國際奧委會的聯絡。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體育事業得到了充分發展。1951年,第一套廣播體操公佈,幾乎每個中國人在學生時代都練習過廣播體操;1959年,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在北京召開,此後全運會成了中國人體育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體育教育也在大中小學開展起來,第一個參加奧運會的中國運動員劉長春,在新中國成立後長期在大學教體育,培養田徑人才。
1979年,國際奧委會執行委員會在日本名古屋舉行會議,通過了恢復中國奧委會權利的決議,中國重返奧林匹克大家庭,中國的奧運之路踏上了新徵程。一年後,中國派團參加了在美國普萊西德湖舉行的第13屆冬季奧運會,這是中國重返奧林匹克大家庭後第一次參加奧運會,也是中國運動員第一次參加冬奧會,在冰雪專案上,當時的中國運動員與世界水平差距甚大。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1984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23屆夏季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的表現。中國運動員不僅在此次奧運會上實現了金牌零的突破,而且總共獲得了15枚金牌、8枚銀牌、9枚銅牌,居金牌榜第四位。1984年7月29日,射擊運動員許海峰以566環的總成績獲得了男子手槍慢射比賽的金牌,舉國為之歡呼。
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天,國內媒體的報道在激情洋溢之外,也呈現出一種歷史的縱深感,如《人民日報》就此刊發的一首小詩:“五十二年後的今天,作為第一個雪恥者,你,像一尊花崗岩雕像,屹立在曾經嘲諷過你的前輩的洛杉磯;屹立在曾經產生過許多傳奇式槍手的國度,向令人難堪的‘0’——射擊!”五十二年前的1932年,劉長春隻身一人來到洛杉磯參加奧運會落魄而歸,可以告慰前輩的是,五十二年後還是在洛杉磯,中國人終於揚眉吐氣。
1908年,天津的一家雜誌提出了著名的“奧運三問”:中國什麼時候能派運動員參加奧運會,中國什麼時候能獲得奧運會金牌,中國什麼時候能舉辦奧運會,這是彼時的中國人關於奧林匹克的三個夢想。前兩個夢想分別在1932年、1984年實現了,最後一個夢想在整整一百年後實現了。2008年在北京舉行的第29屆夏季奧運會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一屆奧運會,恢弘大氣的開幕式向世人展示了中華文明的博大,中國體育健兒不負眾望摘取51枚金牌,首次登上金牌榜首位。明年,北京將舉行第24屆冬奧會,屆時北京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同時舉辦過夏季和冬季奧運會的城市。
從孤身赴會到今年東京奧運會派出境外規模最大代表團,從鎩羽而歸到登頂金牌榜,中國人對奧林匹克的巨大熱情,不僅僅是出於對“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精神的認同,這其中有我們不懈奮鬥的痕跡,有我們經歷的悲喜交加,有我們許許多多的夢想,而新的奧運夢想仍在不斷產生。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