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81章收官,感謝您81天的陪伴,盡情期待下一系列
導讀:全篇分【原文】【譯文】【感悟】三部分,約3000字。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註釋】
1.【辯】善於說話,能言善辯
2.【博】廣泛地學習
3.【既】盡,全部
4.【積】積藏財貨
5.【為人】有為於人,施利於人
譯文
真話不好聽,好聽的不是真話。
好人不善辯,善辯非善人。
真正有知識的人不去廣求知識,一心深求事理;廣求知識的人不求深理,所以不是真知。
聖人不存佔有之心,毫無保留自己,盡力幫助別人,自己的內心反而更為富足;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充實。
因此天之道,是施利於萬物而不傷害它們;聖人的處世之道是有所作為,卻不與人爭奪。
感悟:八十一章,是終點,也是起點
最後一章了,這就到“大結局”了?可是腦子怎麼還是和漿糊一樣,覺得讀完了,彷彿又沒讀一樣。好像讀懂了,又好像不懂,也許這種感覺就對了。
“知不知,上”(七十一章),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好過以為自己無所不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信言與美言、善與辨、知與博,這三對同為正面,看似一致的品質之間,竟然也暗存反向、矛盾的關係。不可謂不神奇。
本章的這三句對比可以說是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展開和昇華。多少都和“言”相關.
“忠言逆耳利於行”出自《孔子家語·六本》,和“信言不美”意近,“巧言令色,鮮矣仁”出自《論語·學而篇》,又能和“辯者不善”呼應。
由此可見,道家和儒家,看似一柔一剛,一陰一陽而對立,很多觀點還是相通的。正所謂剛柔並濟,負陰抱陽,衝氣以為和。所以無論看哪家之言,只取自己看得懂的,對自己有幫助的就行了。
一:美言、善辯
美言,時常能在古裝影視劇裡聽到這個詞,臺詞套路基本都是“勞駕您在某某某面前替我美言幾句”。現代一般都說成“麻煩你替我說幾句好話”,需要粉飾、美化的話自然就不是純樸的真話了,哪怕帶了七分真,還有三分是經過“打扮”的,有的甚至五五開,再過分那就成了假話了。
現實生活中,不說好話行嗎?身體裡那個世俗的我跳出來反駁道:
- “伸手不打笑臉人”
-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
-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這些怎麼解釋呢?這些看似能實錘反擊的話,其實經不起推敲。讀《道德經》的那個我回答道:
- 當笑臉人沒問題,沒讓你美言說好話啊!
- 馬屁,就是假話!
- “良言”不等於“美言”,也可以是“信言”,而“信言”也可以很中肯、平和地說,沒必要“惡語”相向。
所以,世俗的我的反駁不攻自破,統統駁回,不成立。
能言善道,口若懸河,一再強調自己的觀點,其實骨子裡透著一種不自信,預設了別人不會同意,所以才要做足萬全的準備,這其實是一種能力。但在老子這裡,似乎成了一種“缺陷”,多言說窮,言者不知。
二:博學
博學當然是好事。但相反,正因為知道得太多,雜念就多,無法深挖,無法專一,難求真理。
以我自己為例,從淺層角度來說,我也知道我就讀了一遍《道德經》,寫了點讀後感,其實離它真正的深理道義還差十萬八千里。
要真知,那必須反覆琢磨研習其中義理,但我同時又有些倦怠疲憊,一部分心思已經放到其他書上去了,《易經》、《莊子》、《論語》、《傳習錄》、《相對論》、《猶太人》,對什麼都感興趣,什麼都想博採廣義,做不到惟精惟一。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尚書 虞書 大禹謨》
譯文:人心是危險難安的,道心是微妙難明的。惟有精心體察,專心守護,才能堅持一條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還有一句話,四十八章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結合本章的“知者不博”再重新理解一遍,似乎又感悟到了一點什麼:在真理面前,博學多識有時簡直就是累贅和障礙。為道做的是減法,損之又損,也就無限接近“無為”。
三、無為不爭
最後一章,又回到了一以貫之的核心理念——無為不爭。有人說這只是傳世本的最後一章,其他版本的最後一章是三十七章,所以結尾句應該是“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帛本,北大漢簡本都以38-81章的《德經》在前,1-37章的《道經》在後,故有37章為最後章一說。)
不重要,不重要!
這就好比一輛公交車,你無論在哪一站(哪一章)上車,都能坐到終點站,也能繼續坐下去,從首發站出發再坐一遍,而你每次的感悟會不同。
不管八十一章還是任何章節,是起點,也是重點。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不積”這兩個字吸引了我的注意,不要囤積,把自己掏空,利於他人,給予他人,反而能“愈有愈多”。大約就是以下三章所描繪的境界。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四十九章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二十七章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十六章
我們都知道“與人玫瑰,手有餘香”的道理,但我自我剖析一番,我願意“與人玫瑰”的時刻非常有限,還有附加條件。
比如,在我心情好的時候;在別人幫助過我的時候作為回報。那我心情不好的時候,別人害我的時候,我是不是還要“踩”人玫瑰,睚眥必報?
好像哪裡不對勁。一介凡人,果然是情緒的奴隸。如何超越這種惱人的情緒,接近“無為不爭”的境界呢?繼續摸索。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句話作為本學習階段的一個終點相當合適。總結得太好了。
整本書講的就是天之道,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總結成四個字,可不就是“利而不害”嗎?
人之道,“不爭”的思想境界已被老子揉碎掰開嚼爛多次。大徹大悟這種話我不敢說,但是我確實受“不爭”思想的影響,內心有所改變。
古為今用,在生活中悟道,把“道”的思想能夠落地施行,我已知足。我現在能做到的是
不跟風,不眼紅。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具體來說,比如炒股。以前喜歡聽訊息跟風別人買,眼紅別人賺的多,進一步退三步,漲1個點跌5個點,再讓我一頓無腦折騰,嘔進嘔出能虧20%。
最近看了《道德經》之後,學會不爭無為少操作了。慢就是快,少就是多。
下半年沒再盯盤了,找了個寬基指數,閒錢不入股市了,做定投。不知不覺也存下一筆小錢。關鍵是心不累啊。還能餘出時間寫寫文章看看書,這種狀態我很滿意了。
又比如教育孩子,趁著“雙減”的潮流,補習班沒了,時間確實多出來不少,也不能說躺平,學習是終身大事,換句話說,學會一輩子學習的人,人生才不會無聊。我現在深有體會。
而且,我因為自己沒事看看書,同時也帶動了孩子看書的習慣。然後寫寫文章,自己文筆有些進步,指導一下孩子寫作文也不在話下,瞬間覺得不補習也沒啥可焦慮的。因為我在學習,所以他也開始產生自驅學習力,而我什麼都沒幹。
我無為,兒自學,不言之教,無為而無不為。
感謝閱讀|點贊|收藏|分享|評價的朋友
歡迎關注@道心者
每日一章道德經,17點準時更新。
寫在最後的話
《道德經》81章收官,感謝您81天的陪伴,盡情期待下一系列。
我還沒想好學什麼,學習和寫讀後感是催化帶動我讀書的動力。
目前想寫的有《素書》《莊子》《易經》等,容我再考慮幾天。
下一篇文章見!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道德經》版本眾多,筆者作為初學者,先用傳世本讀一遍,以學習悟道為重,不糾字眼,學下來再說。
譯文是筆者參考相關文獻並根據自己理解翻譯而成。如有異議,歡迎討論。
茫茫人海能遇到和自己有同樣愛好之人,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