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越來越冷了,
寒冬臘月就要到了。
中國人歷來把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
這是為什麼呢?何為臘月呢?
臘,古書上解釋為:
“臘者,獵也,因獵取獸以祭。”
意思是說,臘與獵有關。
在吳語中,“獵”與“臘”同音。
在遙遠的古代,
人們用打獵得來的野獸、野禽等野味祭祀神靈。
這種儀式感很強的祭祀活動,
古人們一般都選擇在冬天進行。
東漢時期有一個學者名叫許慎,
他在《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
“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白神。”
因此可以得出結論,“臘”是古代祭名。
那麼“臘祭”這種習俗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據古代史書記載,這一習俗始於周代。
一直延續到秦代時,
人們就開始把舉行“臘祭”活動的農曆,
稱之為“臘月”。
在古代典籍,如司馬遷的《史記》中,
以及《秦本紀》和《陳涉世家》兩文中,
便有“十二年,初臘”和“臘月,陳王之汝陰”等描述。
作為一箇中國人,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習俗,
瞭解自己的根在何處,是很有必要的。
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節日的來歷,
你都知道嗎?推薦以下傳統節日的由來及習俗的欄目,抽空聽一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