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四次滅佛,其中發生在南北朝時期的就有兩次。第一次是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時期,第二次便是在北周武帝宇文邕時期。這次滅佛發生在宇文邕清除權臣宇文護,完成親政後的第三年,規模相當的大,也對北周的歷史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後世討論這次滅佛運動的起因,大多數是認為佛教勢力盤踞在北周,聚斂大量錢財,成為藏汙納垢之地,甚至影響到了國家的稅收,所以宇文邕才下定決心清除。然而從這次滅佛運動的過程和結果看,顯然真實原因並非如此簡單,這裡面還藏著宇文邕更深的政治意圖。
宇文邕是北周最為作為的皇帝,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方完成北方大地最後統一的帝王。他一生功績非常輝煌,無論是剪除權臣宇文護,還是消滅北齊統一北方,都在中國古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宇文邕滅佛在中國歷史上也很有名,尤其是在佛教史上是繞不開的話題。後世很多學者對這次滅佛運動的評價很高,仍為它奠定了北周強大的基礎,為後來滅北齊統一北方積蓄了足夠的國力。大多數學者在評價這次滅佛運動時,往往會把注意力集中到滅佛運動所給北周朝廷帶來的經濟利益上,卻忽略了宇文邕在政治上的謀略。
在大多數歷史課本中,對於宇文邕發起滅佛運動的起因,都歸咎於佛教的不堪。從歷史文獻上看,這種說法並沒有錯。南北朝時期是佛教傳入中國的一個高速發展時期,從北朝的北魏,到南朝的南梁,都出現了興盛的佛教傳播現象。雖然經過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佛後,北方佛教發展一度出現停滯,但到了西魏和北周時期又興興向榮起來。北方的佛教得到了當時同時北方的鮮卑貴族的支援,擁有很多政治上優越性,甚至還有政策法規上面的偏向,使得佛教快速地蓬勃發展,在北方社會佔據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據史料記載,佛教在鮮卑貴族的支援下佔據了大量的北方土地,又不承擔徭役租稅,嚴重影響國家財政收入和兵士來源,削弱了北周的國力。寺廟中的和尚在北周社會地位極高,在各種社會矛盾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出現殘害百姓和法不責眾的現象。寺廟還接受很多平民的投寄,吸納大量的民間土地,接受鮮卑貴族的土地和寺廟捐贈,聚斂了鉅額的財富。這不但使得佛教影響力越來越大,也裹挾了大量逃避賦稅和兵役的平民,成為了社會的毒瘤。據史料記載,在滅佛運動前北周擁有合法僧尼數百萬,投寄的信眾不計其數。
如此龐大的宗教勢力,不但成為北周朝廷沉重的負擔,也成為國家發展的重大隱患。這些佛教寺廟背後都是鮮卑貴族,他們不事生產,卻巧取豪奪,簡直是趴在底層百姓身上吸血的餓鬼。北周當時又面臨著內憂外患,給宇文邕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內部有著權臣宇文護被除去後的殘餘勢力,宇文邕的皇帝寶座還不穩固。外部有著北齊和突厥的威脅,這讓北周一直處於戰爭的邊沿,國家安全遭受重大威脅。在這種背景下宇文邕透過滅佛來沒收佛教大量的不義之產,逼迫僧尼和信眾回到國家正常生產之中,給國力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這種透過將佛教的資產沒收,用於提高國家發展和軍事鬥爭的手段,在後來的歷朝歷代都有所體現,比如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周世宗柴榮滅佛也出自於這種想法。可是從宇文邕從這次滅佛運動中的表現看,他的想法卻並非如此簡單。滅佛固然能夠北周朝廷短時期內帶來超額的收益,但也有著很大的隱患。畢竟這些佛教寺廟背後都有鮮卑貴族撐腰,如果局勢不可控,很可能造成動亂,給內憂外患的北周雪上加霜。然而宇文邕在大量鮮卑貴族的反對下,依舊開啟了這個滅佛運動,而且還得到了最大的利益,這就不得不讓人深思了。
在發起滅佛運動之前,宇文邕是搞了很多準備活動的,比後來幾位皇帝的粗糙手段要精細很多。他先支援了從佛教投入道教的衛元嵩的上書,製造了要減少寺僧數量的輿論。然後他又多次召集百官沙門、道士等辯論儒釋道三教的排位先後,引發了北周朝廷上層的大辯論,還派出著名道士張賓與僧人智炫。雖然這場辯論張賓沒有取勝,但宇文邕的強硬態度還是在朝廷中表露無遺。面對信奉佛教的鮮卑貴族反對時,他的回答是“但令百姓得樂,朕亦不辭地獄諸苦。”在他的強硬推動下,北周數百萬僧尼還俗,數萬廟宇被拆除,佛教勢力萎縮到極點。
有意思的是,在這次浩浩蕩蕩的滅佛運動中,受到傷害的不僅僅是佛教,就連佛教的死對頭道教也不能倖免。宇文邕命司隸大夫甄鸞,詳研佛道二教,定其淺深。結果甄鸞作《笑道論》,譏諷道教。道安作《二教論》,唯立儒教、佛教,認為道家應當歸屬於儒教。如此一來道教也被納入了打擊範圍,受傷非常之嚴重。後來宇文邕給三教重新排位,以儒為先,道次之,佛教最後。他為了顯示公平,下敕禁斷佛道二教,所以滅佛的同時連道教及各種民間宗教一併罷黜。從這些史料來看,宇文邕的滅佛運動已經不只是針對佛教那麼簡單了。
從歷史典籍來看,在這次滅佛運動中除了佛道二教遭受巨大損失外,與兩教來往密切的鮮卑貴族和漢族門閥也受到很大的打擊。通過了這樣的操作,朝廷中的宗教勢力為之一空,取而代之的是擁護宇文邕的關隴貴族集團。北周朝廷不但在過程中沒收了大量佛道兩教的財產,還讓大量僧尼還俗,充斥到國民之中,使得國家有了充足的勞動力,也有更多的土地用於耕種。可以說這次滅佛運動完全改變了北周朝廷的政治格局,為後來滅齊的戰爭奠定了基礎。有了這樣的基礎,宇文邕也坐穩了皇帝寶座,開始大展宏圖的操作。
宇文邕把滅佛的打擊面擴大到道教,甚至擴大到鮮卑貴族和漢族門閥,就只是為了錢麼?從歷史材料來分析,他的目的並非如此簡單。他藉著這次滅佛的運動,推動了北周的第二次政治和軍事改革,其真實的目的是加快國家的漢化程序。前文講過宇文邕的父親宇文泰在西魏時託古改制,解決了西魏國內的胡漢矛盾,強化了國力,扭轉了戰爭形勢上的不利局面。但這個改革也出現了問題,那便是以鮮卑傳統制度為基點的軍事政治制度,給國家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阻礙。宇文邕打擊佛教等宗教勢力,本質上便是要解決這些阻礙。
當時宇文泰為了解決胡漢矛盾,建立了以八柱國為核心的關隴貴族集團,互相之間既有漢族傳統,也有鮮卑族制度。這就使得關隴貴族內部要兼顧漢族和鮮卑族的利益,尋求一個政治上的平衡點。這個平衡點雖然有利於北周朝廷的政治穩定,卻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就北方社會而言,漢族人口數量是大大強於北方少數民族的。鮮卑族即便加上匈奴、突厥等其他部族,總數上也不如漢族多。如果雙方保持政治上的平衡,互相接受對方的傳統,則把漢族在官方的地位限制在對方的框框裡面,大量的力量不能為國所用。
宇文邕是雄才大略的皇帝,不滿足於偏安關中和隴西一隅,消滅北齊和南梁一統天下才是最高的理想。為了完成這個理想,他就必須要把北周的力量發揮到極限。所以他利用這次滅佛運動,將漢化程序的胡漢平衡直接推動到了胡漢一體的程度。在滅佛運動中,他沒有分胡漢、佛道都是一起打擊,這讓胡漢貴族不得不站到了統一陣營上。這不僅僅是宇文泰時期鮮卑貴族和漢族門閥之間的聯姻通婚,更是胡漢民族中下層的同病相憐,使其高度融合。在進行還俗僧侶的整編和軍隊的擴編中,也打破了胡漢的限制,進一步解決了胡漢矛盾問題。
古代的胡漢矛盾和宗教矛盾往往是糾葛在一起的,宇文邕用強硬的手段直接禁斷,使得北周社會完全喪失了內鬥的機會。在面臨突厥和北齊的軍事壓力時,宇文邕引導這些融合在一起的胡漢百姓,掀起了統一北方的戰爭。在戰爭中胡漢百姓為了生存,根本沒機會去想什麼胡漢矛盾、宗教矛盾,反而進一步加強了北周的國力。再加上歷年的戰爭使得胡漢百姓傷亡巨大,鮮卑保守勢力經過多次打擊後已經不佔優勢,改革後的府兵制又融入了大量的漢族豪強,這使得胡漢融合的大趨勢已經無法阻止了。
從滅佛運動來看,宇文邕的政治手段是非常高明的。他不單單是打擊宗教,吸納宗教的財產和土地為國家所用,更是徹底解決了胡漢的矛盾,促進了胡漢融合。在這種情況下他又推動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讓備受打擊的鮮卑貴族、漢族門閥不得不聽命於他,重新組織北周朝廷的權利格局,為統一北方大地奠定了基礎。可是他的這種辦法仍舊是建立在個人能力和威望基礎上的,是以各種權謀手段為主要操作的。這些手段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魏晉以來的門閥政治格局依舊不能被打破。當他英年早逝後,北周再次陷入歷史週期律導致的內亂之中,很快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