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的秋,中央紅軍經過了千辛萬苦到達了陝北,今天的歷史總結來看,似乎是中國革命的一個階段勝利告一段落,開啟了下一個偉大的征程。可是,我們透過歷史的迷霧真正地回看,其實並不盡然,中共中央,中共的武裝力量依舊面臨著如何儲存和擴大革命火種的困境,與此同時,更要承擔起一致對外,為民族獨立而挺身而出的重任。
萬丈高樓平地起,夯實這一切的基礎便是自身隊伍的建設,中央所在地區的安全與穩固,除了看得見的軍事上的,更要面對看不見的人心、敵特和新的根據地建設問題。中共的情報保衛系統在此刻顯得尤為重要。
而曾經的從中央特科(根據目前的黨史一致認為,中央特科時期應該是周總理撤出上海之時進入尾聲,1935年9月以後,作為組織形式,不復存在)到在中央蘇區時期的國家政治保衛局,中共已經在情報與保衛系統中,有了豐富的經驗,但也因為戰爭和對敵鬥爭的殘酷性,很多在白區隱蔽戰線的歸口領導單位錯綜複雜,需要進行梳理、整頓和垂直領導。
在中國革命史上,中共中央紮根在陝北階段,也成為領導全國軍民抗擊外辱,以及波瀾壯闊的掀開解放戰爭的總指揮部。而情報保衛系統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全系統的提升,精細化、專業化和正規化。下面就簡要地梳理一下中共情報保衛系統在陝北的歷程:
1935年11月5日,以原國家政治保衛局和紅一方面軍保衛局幹部為底子,於陝北瓦窯堡組建了西北局政治保衛局,雖然在名稱上看上去是一箇中共大戰略區的機構,可實際上,在當時擔負著全黨全軍的政治保衛、肅反、情報偵察,首任局長為王首道。
王首道,在中共情報保衛系統中很少被提及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其後來被稱之為新中國交通運輸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曾在1978年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在當時,王首道不僅成為中共情報保衛系統的執掌人,更是直接管理著當時紅軍與外界聯絡的最高機密電臺,直接向中共最高首領彙報(另外,中共中央還有軍委二局、三局的軍臺作為重要軍情聯絡之用)。老前輩在長征途中與其妻王泉媛老前輩(後來的西路軍婦女團團長)的愛情故事,也讓後人足以唏噓,鞠一泓淚。
當然,敵工(後來的統戰、策反等)等一切事宜歸口為中央聯絡局(1935年秋冬之際成立),局長便是赫赫有名的李克農。在黨史和軍史上有著很大影響的“策反東北軍高福源”(對以後團結張學良起著至關重要的槓桿作用),便是李克農在中央毛、周的領導下做的具體工作。(1936年12月,吳德峰接任局長)
1936年2月,周興接任局長,從此開始了中共情報保衛系統中最為津津樂道的“周半城”的傳說。
1936年6月,西北保衛局遷至保安(今志丹縣)。1937年1月遷至延安。
1937年9月,國內外形勢正是風雲激盪,全面抗戰業已爆發,為了全民抗戰,抵禦外辱,中共放下前嫌,與前十年來生死廝殺的對手國民黨談判成功,在陝北的中國軍隊剛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來又編為第十八集團軍)。陝甘寧地區根據談判結果,成為由中共管理的區域,陝甘寧邊區。根據此形勢,西北保衛局相應的更名為“陝甘寧邊區政府保安處”,即中共情報保衛史上赫赫有名的“邊保”。
在周興的領導下,西北保衛局的規模日益擴大,一大批保衛(偵察)戰線上的精兵強將充實到其中。陝北期間,周興一直擔任著處長(後因“勞山事件”,中共決定成立邊區保安司令部,周興兼任副司令),副處長前後有杜理卿(許建國)、譚正文、劉海濱、劉秉溫、趙蒼壁、李啟明,李甫山等一批情報保衛線上令人聞風喪膽的老前輩們。
到了1941年,“邊保”下轄五大分處(區)(即關中、隴東、三邊、綏德,延屬),建立了最早的中共行政區內武裝內衛保衛隊伍(也可以說是今天的武警的雛形或者說前身)。有著自己的電臺和在邊區內密佈的秘密情報網,對以後粉碎國民黨中、軍統特務歷次滲透起到了關鍵作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北保衛局更名稍前的時候,1937年7月底,中央決定創辦陝北公學,這可以說是中共最早的系統的培養情報偵察干部的學校。指定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李富春領導此項工作,委託林伯渠、吳玉章、董必武、徐特立等人負責籌辦。11月,陝北公學正式成立,成仿吾任校長兼黨組書記,邵式平任教務長。公學以短期培訓幹部為主,重點培養抗日軍政幹部。學員經過培訓後,即分配到敵後抗日根據地工作。後該校經過合併,復建,再合併,歷史使命於1941年8月底結束。
1937年12月,根據分工,“邊保”的任務立足保衛陝甘寧邊區及輻射周邊區域,對於中共在全國的隱蔽戰線鬥爭的領導,則需要高度統一,統一管理。中共中央成立了“中央特別工作委員會”,對外稱“敵區工作委員會”。由中共領袖之一,中共情報保衛系統之父周恩來親自兼任主任,張浩(林育英)為副主任。不久,因周恩來赴國統區工作,張浩任八路軍129師政委,康生接任主任,潘漢年接任副主任。
於同月,中共情報保衛系統中的另一個重要的系統,中央交通局復建,中共紅色交通線的建立人之一吳德峰任局長。對外稱“中央農村工作委員會”。開始了恢復因白色恐怖和戰爭隔絕,各地隱蔽戰線,秘密黨團組織(倖存者)與中央的聯絡。包括重新打通,建立新的交通線,向各地輸送新鮮的紅色血液,及各地中共領導、人員,物資與陝北的往來。後中央交通局根據戰爭的發展和中共工作任務需要,歷經了交通科,復為交通局等歷史過程。
吳德峰在隱蔽鬥爭年代
1938年春,“中央特別工作委員會”完成組織架構,下設四個部,即戰區部(部長杜理卿);城市部(部長潘漢年,後潘赴敵後主持南方情報工作,由副部長汪金祥主持工作);幹部部(部長陳剛)。後根據工作需要,又設立了中央保衛部(部長由杜理卿兼任)。
1939年2月18日,“中央特別工作委員會”撤銷,另成立了在中共情報保衛史上與“中央特科”齊名的“中央社會部”。康生任部長,副部長三人:時任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兼、八路軍副總參謀長葉劍英兼、及李克農。部裡的常務工作實際由副部長李克農主持,不久,孔原,潘漢年也任副部長。
與此同時,“陝甘寧邊區保安處”也實行了“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它既是邊區政府的一個重要組成機構,同時又是中共西北局社會部。
這裡,特別要補充的是,中共曾經在陝北建立過最重要,也是最高決策的情報機構,中共中央調查研究局。
起因是1941年初,國民黨突然發動皖南事變,新四軍幾乎全軍覆沒。殘酷的現實再次提醒中共:必須預防突然襲擊。
1941年7月7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設立調查研究局的通知:毛澤東為主任,任弼時為副主任。下設情報部、政治研究室、黨務研究室。毛澤東兼政治研究室主任。為了預先掌握敵情,中共中央決定成立毛澤東親任局長的中央調查研究局,全面負責對敵我友的調查研究工作。這是毛澤東一生,唯一同情報相關的任職。
毛澤東在延安
中共中央調查局也可能是中共歷史上級別最高的情報保衛機構。
1943年3月20日,經研究決定,中央調查研究局完成歷史使命,其相關的以後的工作分別進行了各個部門的歸口工作,精幹部分縮減為“中央研究局”,局長由劉少奇兼任。
中央調查研究局雖然歷史不長,但其卻是在中共里程碑式的七大召開之前,中央調查研究局實際上承擔著中共對全國乃至國際形勢的各類資訊,情報資料進行分析判斷,為中共的戰略走向提供了決策依據。
1941年9月,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情報部(隸屬中央調查局領導),作為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統一的軍政戰略情報機關。以往都是一個機構兼管情報和保衛工作,現在是第一次成立專門負責戰略情報工作的機構。這標誌中共情報工作的戰略自覺,堅決實現由“防”轉“攻”。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較多部門的工作任務重疊,中情部與中社部是一個機構兩塊牌子,主要任務是軍政戰略情報的獲取與研究,也保留較小的機構指導各根據地的保衛工作,指導情報工作用中情部的名義,指導保衛工作用中社部的名義。
中央社會部部長康生兼任中情部部長。
在中情部成立之初的編制裡,當時有一個剛完成在西安隱蔽戰線任務返回延安的年輕人,但已經是中共情報保衛系統中的老兵,自1935年起就從事隱蔽工作的羅青長,時年23歲。歷任延安棗園情報訓練班黨支部書記,延安中央情報部秘書、科長,第一室副主任、主任等職。從戰爭年代到建國後和平建設時期,逐漸成為中共情報保衛系統中的巨擘。如果說以李克農是中共情報保衛系統中第一代情報精英代表,羅青長無疑是第二代中的最為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中共中央自1935年10月到達陝北,到1948年3月,在毛澤東,周恩來的率領下東渡黃河離開陝北,在黃土地上整整戰鬥了13年,在這裡,毛澤東等一代中共領袖們揮斥方遒,指點江山。將彼時還弱小的中共黨人,中共軍隊變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革命力量,直至將中國歷史翻天覆地,朝著建立新中國的目標奮進。
這其中,中共在陝北的情報保衛系統的領導機構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