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八旗兵,給我們的第一印象莫過於電視劇中頭戴斗笠,身穿號衣,手持大刀或者長矛的清朝士兵,好一點地就配置了一副棉甲,其形象並不為大眾所接受,反而給我們一種羸弱的感覺,更談不上什麼威武霸氣上檔次。
那真實歷史中的八旗兵是什麼樣子的呢?首先,我們需要清楚什麼是八旗,八旗最初源於滿洲(1636年皇太極把女真名為滿洲)人的狩獵組織,也是清朝旗人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
清八旗是哪八旗,其分為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其中正黃、鑲黃,正白為上三旗,清帝直接控制;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為下五旗,由諸王、貝勒掌控。起初的八旗並沒有上下之分,公元1635年,清世宗皇太極為加強皇權,將與其平起平坐的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大貝勒借故治罪,並將正黃、鑲黃、正白收歸自己統轄,由此確立了上三旗的地位。
我閱讀了很多有關女真人的史料介紹,其中描述女真人的強悍令我印象最為深刻且被眾多史家著意刻畫,描述中的女真勇士是如何如何彪悍勇猛,相比較其他的遊牧民族則顯示的遜色多了。如被時人稱為“六如給事”的陝西轉運判官李鄴,公元1125年十月,金兵南下入侵北宋,宋軍在各個戰場均遭慘敗,金兵直逼開封城。同年十二月,宋徽宗迫於形勢危機,派遣陝西轉運判官李鄴以給事中身份前往金營議和,這小夥子不清楚是業務能力不足還是金人所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其一行人兜兜轉轉一個多月沒有取得任何的實際成果,可把當時的宋徽宗及其朝廷氣個半死。回來的李鄴並沒有為此感到內疚,反而在朝中大肆渲染金兵的神勇,稱其“人如虎,馬如龍,上山如猿,入水如獺,其勢如泰山,中國如累卵”,因此得了個“六如給事”的稱號。估計經過李鄴這一番生動的描述,給當時的北宋朝廷嚇得夠嗆。還有就是出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之口“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在明朝時期努爾哈赤率領下的八旗軍更是將這句話發揮到了極致。
女真士兵真的不滿萬嗎?滿萬就真的是天下無敵了嗎?那我們就來看下身為女真人的八旗軍有多少人。八旗的最小單位是牛錄(牛錄意為大箭,其領頭的被稱為額真,意為主),為什麼稱為牛錄,我當時也有些好奇,我就上網百度了下,這個與女真人的生活習俗有關係,女真人是以遊獵為生,結伴而行進行狩獵活動,因為參加狩獵的人數較多,需要統一指揮領導,其指揮的人稱為牛錄額真,被指揮集體稱為牛錄。每300人為一牛錄,同時設牛錄額真1人;牛錄上面為甲喇,5個牛錄為一甲喇,設一甲喇額真1人;甲喇上面為固山,5個甲喇為一固山,設定固山額真1人(旗主)、副職一人,也被稱為左右梅勒額真(副都統),那麼一旗大約7500左右。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在吞併除葉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努爾哈赤將原來的四旗擴分為八旗,其下的軍隊已不下五六萬人,成為明朝遼東女真地區最強部落-——建州女真。
我們經常在電視劇或者電影中,八旗軍作戰的畫面,先是用大炮轟,接著身著號衣,頭戴斗笠似的軍帽,拿著大刀或者長矛嗷嗷叫地往前衝,這場面十分的滑稽可笑。事實上,真實歷史眼中的八旗軍是一支多兵種混成的軍隊,其火器裝備數量是中國古代軍隊的巔峰,連當時的明軍亦不能與之相比。其分為重步兵、輕重騎兵以及火器部隊,是以女真重步兵為主,屬於馬上機動的步兵,每名步兵配置三匹戰馬,步兵騎馬到達戰場,然後下馬結陣迎敵。很多人對身為遊獵民族的八旗兵存在一定程度的認知誤區,認為八旗士兵是以騎射見長,其實不然,以騎射見長的是蒙古軍,並不是八旗兵。明末著名科學家徐光啟曾對八旗有過具體的介紹:“八旗兵內著鎖子甲、中間鐵甲外面還穿一層棉甲,甚至連馬也披重甲,其頭盔能遮面,明軍的弓箭火槍對八旗士兵造不成任何傷害”。在與明軍作戰時,八旗兵首先會派出偵察兵偵察敵軍和了解戰場形式,然後根據地形選擇合適列陣地點,士兵槍炮按旗排為三隊,火槍步兵每行12人部署在第一線,前方是鹿角和長矛兵的掩護,左右兩邊是火炮與火槍騎兵的佇列,其陣線完全是由火器構築。戰時眾兵齊進,鳴金而止,齊發槍炮,如此九進至十次,火炮掩護,火器營、馬步軍迴圈連發火槍,期間不曾間斷,被稱為“九進十連環”戰術。在不間斷的火器射擊下,明軍陣型開始鬆動後,八旗重騎兵開始側翼包抄衝擊明軍,等明軍陣腳大亂逃散之時,蒙古八旗開始追擊射殺潰散的明軍。透過這一戰術,努爾哈赤起兵前三年,明軍在關外損失的軍隊高達十萬之多,被迫退守城中自保,不敢與其野戰。
都認為八旗兵只重騎射,不重視火器是一個歷史繆論。其實中國火器發展至明末,也不過是陰陽家實際操作所衍化的玄學,如戚繼光的《紀效新書》,趙士楨的《神器譜》對中國火器冶金鍛造、火藥配方及其製造有過較為詳細的記載與總結,但是與歐洲的火器理論相比只能說是玄學而非科學,比如書中記錄的火龍出水,人類科技至今也無法用四支“竄天猴”推動大竹筒在水面上飛行兩公里遠。還有就是殺傷射程不到十米,能不能命中目標全靠運氣的三眼火銃,我感覺除了拿它當個棒槌與敵人近戰好使,也就誰家有了喜事當個爆竹炸個響熱鬧熱鬧。明朝唯一能拿得出手並且有一定能力的實戰武器也就紅衣大炮了,關鍵還是從葡萄牙手中購買的,明軍裝備的數量不是很多。1631年8月,後金首領皇太極率軍圍困明帝國邊境的大淩河城,此時登州的登萊巡撫孫元化奉明朝廷命派遣孔有德(毛文龍舊將)等人前去營救,本欲由海路抄襲建州女真後路,但遇到風浪,未能成功,遂改為陸路趕赴前線增援。然而登州的遼東軍素來與山東駐軍不和,孔有德抵達吳橋時,因遇大雨雪,部隊給養不足,其中有一士兵強取山東望族王象春家僕一隻雞,孔有德處罰了這個士兵,這個士兵因憤殺了王象春家僕,事後王象春不肯罷休,要求查明真相。與此同時孔有德受李九成、李應元父子的煽動叛變,同年閏11月28日孔有德等人在北直隸的吳橋突然舉兵造反,連下山東數城,期間攻克山東重鎮登州幷包圍萊州。明廷調集各路援軍,耗費18個月才最終打敗了這夥叛軍。1633年4月叛以孔有德、耿仲明為首的叛軍及其家屬一萬多人浮海投降了後金。孔有德等人的降清,帶去了後金急需的艦隊、紅夷大炮及匠人,這也是滿清火器部隊“烏真超哈”的前身。
順便說下,孫元化為明朝西洋火炮專家,其成為登萊巡撫後,積極實踐徐光啟的軍事改革計劃——建立一支15營精銳火器營。可惜的是,吳橋兵變之後,明朝廷震怒,處死了登萊巡撫孫元化等人,也表明了代表西方先進的火器技術從此淡出了明朝軍隊。
據史料記載,1635年後金參將祝世昌的奏疏中記錄了八旗兵紅衣大炮數量34門,其中4門為後金自己製造的,其餘30門為孔有德等人帶來的。在萊州之戰中,有史料顯示孔有德包圍萊州時,竟投入10多門紅夷大炮和300門佛朗機炮。明朝陸陸續續從葡萄牙總共才購進40多門,孔有德一下子就帶跑了30門,最後成為八旗兵攻克明軍堡壘的利器。
接著明清發生了松錦大戰,雙方都使用紅衣大炮,八旗兵把紅衣大炮用於大規模的野戰和攻堅,明軍戰敗,導致薊遼總督洪承疇、祖大壽等人降清,此時的明軍有損失了僅有的16門紅衣大炮,至此明軍已無法以火器為長技。
當時有遼東巡撫黎玉田痛陳“酋以酋鑄百炮有餘,我鑄十炮而無力”,八旗兵不僅有大量的火器並能大量仿製紅衣大炮,其炮重3000公斤,彈重16公斤,相當於西方標準的24磅火炮。如大淩河之戰,八旗兵可以一次性攜帶8門紅衣大炮與80門大將軍炮,與此同時被西方推崇的近代戰爭之父——北方大帝古斯塔夫二世,在呂岑戰役(1632年11月16日三十年戰爭中的呂岑會戰)中也僅配置了26門12磅野戰炮和40門改進型的輕量化團屬6磅炮,與八旗兵相比較,無論是數量還是威力都已經超過了同時期的西方,其火力已屬世界一流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