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年間的一場怪事
有個大臣去世了。
身為皇帝的李世民,決定親自去他府上祭拜哭靈。
然而還沒等李世民走出皇宮,便被宰相房玄齡攔了下來,死活不讓李世民去過去。
然而面對房玄齡的阻攔,李世民難得執拗了一回。
強行帶著人闖過了房玄齡的阻攔,出宮去祭拜。
然而,當李世民剛剛走到這位大臣府外的時候。
另一位宰相長孫無忌,同樣攔住了他的去路。死活不讓李世民進門。
最後,長孫無忌甚至搬出了死者的遺言,才讓李世民不得不放棄入府祭拜。
不過,等到李世民返回皇宮之後,依然在宮中望南而哭。
後來還專門寫了一篇陪葬詔,以示祭奠。
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有資格讓李世民如此重視,非要主動上門祭拜呢?
長孫無忌和房玄齡兩位重臣,又為何非要攔著李世民,不讓李世民去祭拜呢?
這一切的答案就在我們今天聊的話題裡。
今天聊的主人公叫高士廉。
北齊皇室
高士廉,自然姓高。
高當時是北齊的皇室之姓。
在這裡給大家簡述一下南北朝時期北朝的背景:
拓跋氏建立魏國,史稱北魏,後來是北魏統一北方。
後來北魏發生了分裂,分為東魏和西魏。
後來東魏被鮮卑化的漢人取代,叫北齊。
西魏被漢化的鮮卑人取代,叫北周。
北周後來被隋取代。
北齊的開國皇帝叫高歡。
所以高士廉是北齊皇室。
雖然與皇位無緣,但怎麼著也是皇室貴胄。
爺爺是北齊清河王高嶽,父親是隋朝洮州刺史高勱。
從父親的地位來看,雖然經歷了改朝換代,但他們家族沒有受到重大影響。
高士廉年輕時很有器量,對文史典籍也有所涉獵。
與司隸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是忘年之交,因此得到公卿的讚許。
但自以為是北齊宗室,不宜廣交名流,於是隱居在終南山,閉門謝客。
與李世民、長孫無忌等的淵源
我們大家都知道李世民有一個賢惠的皇后。
最有名的一個故事就是當年魏徵直面頂撞了李世民,李世民很生氣,會宮後直言要殺了這個鄉巴佬。
皇后聽了之後,反而盛裝打扮,誇獎丈夫是個聖明天子,因為只有天子聖明,臣子才敢直言陳諫。
太宗李世民這才轉怒為喜。
這個皇后就是長孫皇后,他是長孫無忌的親妹妹。
但是長孫無忌以及長孫皇后都與高士廉有著莫大的關係。
因為高士廉是他們的親舅舅。
隋煬帝大業年間,高士廉出任治禮郎。
609年(大業五年),高士廉因妹夫長孫晟病逝,便將妹妹高氏接回家中。
並厚待外甥長孫無忌、甥女長孫氏。
後來,高士廉發現李淵次子李世民才華出眾,便將甥女長孫氏嫁給他。
這就是後來的文德皇后。
這樣高士廉也就成了李世民的親舅舅了。
這麼一說,三人的關係是不是瞬間就理清了。
高士廉之後能有這麼高的地位,並不是因為他皇親國戚的地位,而是因為這個人確實有著過人的才幹。
用現在的話說,這個人背景很硬,不僅如此,這個人還很拼、很勤奮。
李孝恭
屢次受貶、顛沛流離
高士廉的受貶是因為受到了一個人的牽連。
這個人叫斛斯政,這個人也很能幹。
當時在隋煬帝的兵部任職,算得上兵部的一把手或二把手吧。
但這個人就參與了一場造反,最後失敗了逃到了高麗去。
隋煬帝龍顏大怒,一定要徹查此事。
當時高士廉與他的私交甚厚,因此受到了牽連。
被髮配到了嶺南,做個刺史的副手。
當時天下已經大亂,在嶺南高士廉也沒有自暴自棄。
當時嶺南也時常受到侵襲。
就在隋王朝滅亡的那一年,高士廉所在的州遇到了史無前例的強敵。
是高士廉力排眾議,堅持帶兵抵抗。
最後雖然打退了敵軍,但也是傷敵一千,已自損八百。
三年後,高士廉不得已,只有尋找一顆大叔來依靠。
他選擇了蕭銑 。
可是他眼光太差,還沒有正式投降,他打算投降的人倒是已經投降了。
打敗蕭銑的人是李孝恭。
這個人很厲害的,名列二十四功臣的第二名(不準確,野史版本),後續我們會專門聊這個人。
就這樣,高士廉便帶著殘部也投降了李孝恭。
就這樣,高士廉終於回到了自己外甥的懷抱了。
高士廉投降唐王朝後,被任命為雍州治中。
當時,李世民正擔任雍州牧。
因高士廉是自己妻子的舅舅,而且素有聲望,對他非常器重。
這樣高士廉也就成了秦王府幕僚的一部分。
玄武門事變
玄武門事變已經聊了很多次。
關於尉遲敬德、段志玄報信,以及房玄齡、杜如晦的謀劃等,都已經交代過了。
那麼高士廉在玄武門事變中充當了什麼角色呢?
兩個作用:
第一個肯定是勸說李世民,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高士廉與長孫無忌、侯君集等人日夜勸諫李世民,欲誅殺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
第二個就是提供了武力支援。
高士廉釋放在押囚犯,發給他們武器,並與他們趕到玄武門,配合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
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高士廉在玄武門事變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
治理川蜀
李世民登上帝位之後,高士廉做了宰相。
當時的宰相很多,高士廉也並不是首相。
而且朝中有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名臣,高士廉的空間也不是很多。
當時全國都在積蓄力量,等待北伐。
當時高士廉因為一時糊塗,私自扣押了一份本該交給李世民的奏章。
這件事的緣由已不得而知,是一時疏忽忘記了還是有意為之,我們都無從知曉。
但本著最大的善意,我們願意相信他的人品。
但是因為這件事,高士廉被分配到了益州,做了益州的地方長官。
益州就是如今的成都,如今的川蜀之地。
高士廉在蜀中呆了四年,還是有很大的貢獻的。
當時,蜀地民俗輕薄,百姓都害怕鬼怪而厭惡病人,對病情危重的父母,大多不親自伺候。
用棍棒挑著食物,遠遠地遞給他吃。
高士廉到任後,因勢誘導,使風俗得以改觀。
高士廉還在秦時李冰疏浚的汶江之外,又挖掘一條新渠,讓蜀地百姓大獲其利。
此外,他又用空閒時間組織詩文辭賦之會,還讓儒生研討儒家經典,勉勵青年學生,以致蜀中學風漸濃。
宰相生涯
高士廉是文臣,也不是像房玄齡、長孫無忌那樣能參贊軍事的文臣,所以定襄會戰看不到高士廉的身影,那個時候他還在川蜀之地發光發熱。
下放川蜀的四年後,也是定襄會戰的第二年,高士廉重回長安。
回朝之後出任吏部尚書,此前任過此職的可是杜如晦。
可見李世民對這位舅舅還是信任的,沒有那件事就對自己這位舅舅的人品失去信心。
十一年後,高士廉算是獲得了大唐級別最高的一個官職“開府儀同三司”。
這個官職雖然大多是形式上的。
但只有一個人有巨大貢獻之後,才能被授予這個榮譽稱號。
凌淵閣二十四功臣,也沒有多少人有這種榮譽,終其李唐一朝,有這個榮譽的,那也是屈指可數。
得次榮譽的兩年後,高士廉已經六十九歲的高齡,因此他請求致仕,致仕就是退休的意思。
太宗皇帝體恤他,准許他辭去僕射之職,但仍退而不休,像個顧問一樣,退居二線,仍在在中書門下工作。
兩年後,高士廉七十一歲,太宗皇帝東征高麗。
高士廉再次發揮餘熱,走到了臺前,輔佐太子主持朝政。
兩年後,高士廉最終病逝,於是就有了開篇出現的那一幕。
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