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宮怨》曾言:“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千百年間,封建後宮鬥爭從未停歇,部分妃子亦因後宮鬥爭鬱鬱而終。雖寵妃憑皇帝關照,獲較高地位,然不同寵妃行為舉止,卻具巨大差別。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響,女性的命運,往往掌握在男性手中,對於後宮妃子來說,皇帝寵愛的多與少,更是直接決定著她們的命運發展走向。封建背景下,許多得到皇帝寵愛的妃子都會做出恃寵而驕之舉,而許多妃子的行為舉止,也會遠超世人的認知範圍。
提到武則天,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為確保自身地位的穩定,同時爭取更大的權力,武則天便設下計謀,將王皇后徹底剷除。可同樣是皇帝的寵妃,衛子夫卻並不敢對陳阿嬌動手,這也使得許多人對此無比困惑。那麼,為何武則天敢殺王皇后?但衛子夫卻並不敢將陳阿嬌剷除呢?
雖最初的武則天是李世民的后妃,可李世民對武則天卻並不重視。因此,早在李世民在位期間,武則天便已經與李世民之子李治暗生情愫,這也使得兩人之間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
在李世民去世後,武則天與其他膝下無子的嬪妃一同被送到感業寺為尼,但李治卻並不捨得從此放棄武則天。自上位以來,李治便經常思考如何能夠將武則天接回後宮,當王皇后得知這一情況後,便希望能夠透過支援李治迎回武則天的舉動,博得李治的寵愛。
基於王皇后的幫助,李治順利將武則天接回後宮,可令王皇后未能想到,後來的武則天卻成為她的最大威脅。
在最開始的時候,武則天並不希望與王皇后產生爭執,可後來的她卻屢屢遭到王皇后與蕭淑妃的迫害。最終,忍無可忍的武則天,親手將女兒掐死,並將此事嫁禍到王皇后的身上,自此,王皇后遭到李治的廢黜,並落得被處死的結局,而武則天則順利坐上皇后寶座。
其實,在我國了歷史發展程序中,寵妃與皇后相爭的故事,並非武則天與王皇后獨有,西漢年間,漢武帝的寵妃衛子夫與皇后陳阿嬌之間,也曾產生過激烈的鬥爭。
雖早年期間,漢武帝對陳阿嬌痴心不已,並在登上皇位後直接將其立為皇后,但當漢武帝見到衛子夫後,卻對她一見傾心,這也使得衛子夫成功進入後宮,併成為漢武帝最為看重的寵妃。
對於陳阿嬌來說,衛子夫的出現令她的地位受到嚴重威脅,此後,陳阿嬌便以巫蠱之術陷害衛子夫。然而,她的陷害卻並未取得成功,在計劃暴露後,陳阿嬌也被漢武帝廢黜,並遭到終身幽禁的懲罰。
儘管後來的陳阿嬌抑鬱而終,但與王皇后不同,她並未在生前被衛子夫趕盡殺絕。在很多人看來,衛子夫完全可以趁機將陳阿嬌殺害,以此解決後顧之憂。
可在對比過武則天與衛子夫之間的差距後,人們也能夠認識到兩人之間行事方式有所區別的真正原因。
首先,李治與武則天早在李世民在位期間,便已經暗生情愫,這也註定著他們兩人之間感情遠遠超於李治與王皇后之間的感情。
但對於衛子夫來說,她的出現晚於陳阿嬌,這也註定著她在漢武帝心中的地位,無法與陳阿嬌相比。
此外,透過對比武則天與衛子夫之間的出身背景便會發現,武則天出身大家族中,其家族長輩亦在朝中有著一定的勢力。但本為伶人的衛子夫卻並沒有如此高貴的出身,所以,即使她想要將陳阿嬌斬盡殺絕,也並沒有與其抗衡的資本。
可見,在後宮鬥爭過程中,嬪妃所能得到的寵愛,與其母族的背景,均決定著她的後宮地位。若是自身能力出眾,備受皇帝關照,且其家族勢力強勁,也必定能夠在後宮中掀起巨大波瀾。
結語
雖在很多文學影視作品中,普遍會將得寵的妃子,描繪成舉世無雙的美人,而她們所能獲得的寵愛,也均來自於自身的美貌,與外界其他因素並無關聯。
但實際上,在真實的後宮鬥爭中,個人能力與家族背景缺一不可,若是空有美貌而沒有強大的背景,也註定無法取得後宮鬥爭的終極勝利,亦會成為皇帝厭棄的物件。
現如今,隨著社會形勢的變化,封建後宮制度早已消失在我國社會中,相信在人們瞭解過後宮的殘酷鬥爭後,也能認識到封建社會的諸多弊端,避免此類社會制度再度復辟。
參考資料:《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