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拉圖有一處軍事哨所海拔3800米,距離賽拉圖鎮有15公里,距皮山縣城424公里。那裡環境更加難以忍受,高原上,普通人的日常活動都得小心,但哨兵們終日需要揹負裝備,巡查防線。
賽拉圖哨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光緒三年,即公元1877年,清朝重臣奉旨平定叛亂,收復新疆,在班師回朝的途中,清軍路過賽拉圖,左宗棠注意到此地的險要,命人建立了哨所。
一百多人組成的敢死隊靠著馬匹、駱駝,花了一個多月才抵達目的地,期間的艱難險阻只有他們瞭解。清軍與當地居民聯手,全靠著雙手,一車石、一方土地建立了軍事哨卡。
就此賽拉圖哨所成為清朝政府海拔最高的駐紮點,中國最西邊的防禦工事,同時肩負起西部邊防長達八百多公里的喀喇崑崙山的巡邏防守任務。
現在中國已經發展起來,但賽拉圖哨所這個天塹依舊是難以攻克的難題,那樣遼闊的疆域需要日復一日的巡查,不知道清兵是如何在荒涼中堅守著陣地,保衛家國安寧。
國軍接任駐紮任務
1928年,賽拉圖設立了治安局,正式成立邊卡隊伍,駐防人數增加到了100人,巡邏路線延長到康西瓦以遠,又在卡拉修築了新的堡壘。1933年,守兵倍增,達到200人。
1937年10月,國民黨將領盛世才出任新疆督辦,負責新疆軍事、政治、經濟,在他的發展下,賽拉圖邊卡隊以團為規模,管轄三個騎兵連,四個哨卡各設30-40人的排,建立了隱藏的糧草站,直到解放前都一直負責800裡的各關卡邊關巡防。
賽拉圖這片地方物資需要長時間的運輸,國民軍隊為度過漫長的寒冬,沒有火爐,取暖都靠著撿牛糞,實在冷得受不了的時候,官兵們只能擠成一堆,靠自身取暖。
整個哨所就只有一盞煤油燈,還要省著用,至於電,那更是存在於夢裡,他們最好的食物,就是玉米麵糊糊了。軍官們每天望著茫茫雪山,盼著見到個來人,但放眼都是一片白色。
賽拉圖哨所在遼闊而荒涼的邊疆其實是一個通稱,作為南北哨卡的大本營,主要提供是是後勤供給。哨兵從南向北完完整整巡防一遍,需要三個月以上的時間。
國軍一般安排換防的週期為一年,基本上是巡防半年,在哨所待半年,有機會才能下山到葉城修整,哨所到內地,需要翻越三座常年積雪的大山。這裡實在過於偏遠,在國內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打得火熱時,這裡也絲毫未受到侵擾,真是屬於一個被人遺忘的地方。
解放軍戰士接任
1950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師特務連進駐賽拉圖哨所,發現了還在此地駐守的國軍士兵,四年沒見到外來人的國軍第一反應是來了換防的人,但看著解放軍不同的軍裝,還問是不是換裝了。
他們卻不瞭解國民黨政府已經瓦解,新中國成立了,就像是桃花源裡的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可這裡並不是美麗的桃花源,而是艱苦的賽拉圖。解放軍戰士看著國軍身上破破爛爛的衣服,心酸得流下了眼淚。此後人民軍隊為了交通事業的發展需求,廢棄了原來的哨所,設定新哨所。
原址周圍埋葬了無數的邊防官兵,就在距離100米開外,就有大小不等的墳堆。解放軍戰士曾發現過國軍被冰凍成木乃伊的屍體,面部已經被鳥類啄食得難以識別,他們只能渡過河流,給予這位戰士妥善的安葬。
新哨所建立在原址向東三十里外,即取名三十里營房,解放軍戰士在國軍的基礎上,縮短了巡防時間。
2010年5月,經新疆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批,以三十里營房為基礎,正式成立賽拉圖鎮,鎮政府也設立在此處,這是一個典型的由軍事駐區發展起來的邊疆小鎮。
這裡的居民主要是在2010年從康克爾柯爾克孜族析出,鎮子主要分為多民族邊防人員工作和生活區。
2017年,賽拉圖鎮總人口達到了444人。在距賽拉圖鎮70公里,海拔4280米處的康西瓦,有一處烈士陵園,100餘名烈士長眠此地。
1962年,在中印自衛反擊戰中康西瓦曾作為新疆、南疆軍區的前線指揮所,犧牲的戰士們從此化為巍峨山脈的一部分,永遠守護著中國西部的邊關。
賽拉圖下屬的神仙灣哨所海拔5380米,年平均氣溫低於零度,晝夜溫差達到30多度,含氧量不足平原45%,紫外線強度高出一倍有餘,算得上是高原中的高原地區,醫學專家稱這裡是"生命禁區",但一代又一代的戰士們在這裡奉獻了青春熱血,譜寫邊防軍人的讚歌。
1982年,中央軍委授予神仙灣哨所"鋼鐵哨卡"的稱號。
現在,人民能夠安居樂業,幸福生活,就是有這樣一群默默奉獻的戰士堅守在祖國的各個地方,他們以青春甚至生命護衛著祖國邊疆,也許留不下什麼資料,但我們始終知道有這樣一群人的存在。賽拉圖哨所從清軍收復,到交接給國軍駐紮,最後長久地轉任給人民解放軍,這就是一種傳承與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