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851年洪秀全,楊秀清,馮雲山,蕭朝貴,石達開,韋昌輝等,於廣西金田,發動反抗清廷的農民起義,史稱金田起義!
起義軍一路北上,連戰連捷,於1853年3月,攻克江寧(南京),改江寧為天京,並定都於此,建國號:太平天國,軍隊稱:太平軍。
為了拱衛天京,牽制清朝的兵力,分散清朝的注意力,太平軍做出了西征和北伐的戰略決策,其中北伐軍以區區2萬兵力,一路攻城略地,觸及京畿,打到天津,天下震動,舉世皆驚!
然而,隨著林鳳祥、李開芳等大將,被凌遲處死,太平軍全軍覆沒,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北伐,最終失敗。
我們不禁要問,2萬太平軍取得了這麼輝煌的戰果,為何最終卻失敗了呢?中間又隱藏了多少天國內部小九九呢?
一.最初就是棄子,這是計算好的
1853年5月,剛剛建國2個月的太平天國,便令林鳳祥、李開芳為首的北伐軍北伐。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如此急匆匆地出兵,到底是出於什麼目的呢?
如果說,這2萬北伐軍的目的,是攻克京城,滅亡大清的話,那這區區2萬人,肯定是遠遠不夠的。真要抱有這個目的的話,太平天國上下,肯定會孤注一擲,全部主力北伐,這是一定的!
問題是,這支太平軍的戰略意圖,沒有這麼宏大,他們的任務就一個,牽制清軍力量,能牽制多少是多少,打到外圍去,解除天京壓力!為西征減輕壓力!
從這方面來說,北伐成功了,它的目的達到了,北伐牽制了清朝主力,震動了天下,天京壓力大減,西征也取得了輝煌戰果。太平天國在天京的江山穩固了!這能算失敗嗎?
換句話說,北伐軍的命運,早已經註定,他們一開始就被當做棄子。能打下京城更好,就算打不下,多堅持一會兒,為西征爭取時間,也是計劃之內的事情!
唯一可惜的是,這2萬多太平軍主力,和優秀的將領林鳳祥、李開芳,全部成了太平天國崛起的冤魂!
這裡順便說一下:有人懷疑,太平軍北伐是楊秀清排除異己!
其實,這個說法不成立!
在策劃發動北伐之時,楊秀清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的主要競爭對手:蕭朝貴和馮雲山,此時都已陣亡,他已經沒有排除異己的動機了!
而林鳳祥和李開芳,雖然曾經是蕭朝貴的手下,可隨著蕭朝貴的死,他倆也沒另立山頭,而是一心一意的,聽從天王洪秀全和東王楊秀清指揮!
在這種情況下,楊秀清排除異己的說法,自然站不住腳跟!
二.2萬兵力具有迷惑性,也自食惡果
現在,有很多人分析,這2萬太平軍,都是太平天國的主力,正兒八經的廣西百戰老兵,所以,戰鬥力才如此的強悍,狂飆突進,逼近京畿,打的清軍毫無還手之力。
“自出天京,所向無敵,清妖不堪一擊,滅亡就在眼前”
是不是這樣呢?其實不然!
癥結,不在於這2萬人是不是主力,而在於這2萬人,是出發時的人數。
什麼意思呢?
原來,北伐軍延續了之前的農民軍作戰方法,邊戰鬥,邊徵兵,邊補充,以戰養戰,沿途徵收了大量的青壯年生力軍。
也就是說,北伐軍每次攻城略地之後,都會補充兵源,沿途到底徵收了多少人員呢?這個歷史沒有記載,只記載了,當北伐軍打到天津的時候,原來2萬人的部隊,已經發展到7萬多人!
也正是有了這些生力軍的加入,北伐軍才取得了如此輝煌的戰果!
北伐軍越戰越勇,儘管將士傷亡不小,卻也在不斷補充下,整體上的軍隊數,比之前還增多了,人越打越多,就是這個原因!
軍隊人數一多,問題就出現了。這7萬多人的補給怎麼辦呢?
軍隊人數少的時候,可以就地補給,攻破城池,開倉放糧,這就夠大軍吃的了,可軍隊人數一多,就壞了,靠這個老辦法不行了,人太多,不夠吃!
越沒吃的,越需要攻佔更多的城池補給,越攻佔更多的城池,消耗就越大,結果形成了一個死迴圈,進退兩難!
怎麼辦?沒辦法,只能靠天京支援,林鳳祥和李開芳向天京求援的信件,是一封接著一封,情況萬分緊急!
三.清軍加緊集結,進退兩難顯頹勢
楊秀清接到這一封封的求救信,並非無動於衷。這2萬人全是忠於天國的將士,死了甚是可惜不說,一旦被全殲,還是在無援兵的情況下被全殲,對於楊秀清的政治聲望,無疑會是巨大的打擊,到時候,他的9900歲恐怕也當不成!
於是1854年初,洪秀全和楊秀清商量,派曾立昌、陳仕保、徐宗揚等,率領7500人北上,救援北伐軍。援軍雖然一度進展迅速,攻城略地,可這支援軍統帥曾立昌,水平實在差勁,簡直一無是處。
他們不僅只顧著,搜掠所破城池的財寶,而且戰略眼光奇差無比,本來是不顧一切救援北伐軍的任務,他們卻強攻臨清,最終全軍覆沒!
可以說,這支援軍一點作用也沒起,完全是送人頭的,就連牽制作用都沒起上,白白折損了幾千將士!
進退兩難的林鳳祥李開芳,也不是沒考慮過建立根據地的辦法,可是哪有這麼簡單?
一者,拜上帝會在北方沒有信徒,倉促之中,很難受到老百姓的擁護,徵收的兵源,大多也是裹脅,自願的並不多!
再者,窮途末路的大清,招來了僧格林沁率領的,帝國最精銳的蒙古騎兵,加上察哈爾的騎兵,戰鬥力大增,對清一色步兵的北伐軍,殺傷力很大。
而且,由於北伐軍太猛,清軍不得不把戰略重點對準北伐軍,調集重兵,別的地方先不管了,加緊集結,包圍北伐軍!
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林鳳祥和李開芳才漸漸明白了:孤軍深入,陷入重圍,是什麼意思!
進退兩難的北伐軍,終於在連鎮被包圍!
糧食吃完了,就吃馬肉,馬肉吃完了,連戰友和敵人的屍體也吃,這支部隊,真正地成了一支哀兵!
加上越來越冷的天氣,缺乏補給的北伐軍,更加雪上加霜,燒門窗,燒房梁,小小的連鎮,能經得起這樣折騰多少天?
多少個夜晚,北伐軍將士都盼星星,盼月亮,盼著援軍的到來。可這援軍到底在哪啊?為何這麼長時間還沒到啊!部分絕望的將士,甚至罵起太平天國來!
林鳳祥和李開芳,也沒心情懲治這些謠言了,事實上,這些說法他倆也覺著有道理,他倆可能真的被賣了!
回想這麼多年的反叛生涯,多少大風大浪,都堅持過來了,可從沒這麼灰心喪氣過,進不能進,退不能退,漸漸地,他倆感受到了死神的到來!
四.最後的倔強,誓死不投降
1854年3月7日,僧格林沁發出了,向連鎮總攻的命令,北伐軍被迫應戰。
飢腸轆轆的將士,拿刀都費勁了,卻也鼓起最後的勇氣,奮勇拼殺,血肉相搏,殺死清軍不計其數,鮮血染紅了地面。。。
林鳳祥親臨戰陣,揮刀拼殺,手刃清軍數十人,可這密密麻麻的清軍,人數太多了,彷彿是殺不完的,林鳳祥身中數刀,在親兵的保護下,且戰且退,往江邊靠攏。
將軍汪一中,江玉道等人被俘,後被解押到滄州殺害。
連鎮雖然很快失陷,但主帥林鳳祥不知去向,李開芳居然也不知去向。
(此處暗表,李開芳被安排率領殘部,往南逃竄,此時不在軍中)
“生要見人,死要見屍”,僧格林沁怒了,逃了匪首,他罪責難逃!
3月14日,林鳳祥和他的部將指揮黃益峰、將軍陳亞末、歐振彩等人,在一處地道中,被清軍俘獲!
這裡強調一下,是俘獲,不是投降!!!
李開芳最終也沒逃過被俘的命運,幾個月之後的5.31日,李開芳在馮官屯被俘,是俘獲,不是投降!!!(官方也有說是投降的,小夥認為不可信)
等待他們二人的,將是最殘酷的刑罰---凌遲。也就是俗稱的千刀萬剮,把身上的肉,一刀一刀割下來,最後剩一副骨骼,殘忍至極!
二位主帥的表現,堪稱鐵骨錚錚,無所畏懼,來看一下《見聞雜記》的記載:
“刀所及處,眼光直視之,終未嘗出一聲。”----林鳳祥
“開芳與二童仰面四顧,毫無懼色,並求賜飯,遂開懷大嚼,說笑如常”。
----李開芳
二人皆被凌遲處死。。。
尾聲:
林鳳祥和李開芳領導的北伐軍,輾轉數省,歷時一年零九個月,長驅直入,牽制了清軍主力,為太平天國的西征以及天京的鞏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可一想起他們作為戰略棄子,就莫名的心疼,在清軍騎兵集中打擊下,孤立無援,缺吃少穿,轟轟烈烈的北伐,最終失敗,可悲可嘆!
林鳳祥和李開芳,死戰不降,鐵骨錚錚,不愧是天國的名將,沒丟天國的臉面!
8年後,林鳳祥被封為:“求王”,李開芳被封為:“靖王”,都是一字王。
千古英魂,也得以瞑目了。。。
參考文獻:
《見聞雜記》
《太平天國興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