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豹可以在地面、樹上或水中捕捉獵物。小型齧齒動物和爬行動物是它們常見的獵物。 Charlie Hamilton James
1999年,馬來西亞的養豬戶遭遇了一種奇怪的病毒:感染後,病人會出現頭痛、發熱、腦炎等症狀,最終馬來西亞共超過100人因此死亡。這種病毒後來以其首次被發現的尼帕村(Nipah)命名為“尼帕病毒”。由於森林被燒燬、砍伐,導致病毒的攜帶者果蝠被迫來到這些養豬場周圍的果園覓食,將病毒經由豬再傳染給人。這個案例說明,自然環境惡化是可以引發公共衛生危機的。
“號角手”
很少有大型哺乳動物像麋鹿這樣善於表達。麋鹿能用咕嚕聲、尖叫和吠叫在鹿群中交流,而其最廣為人知的是它們怪異的“號角聲”,是雄性麋鹿用來求偶或與其他同性競爭交配權而發出的聲音。號角聲越低沉,往往代表著發出聲音的麋鹿越憤怒。我們甚至可以透過不同的號角聲來認出發聲的具體是哪一隻雄麋鹿。
尼帕病毒的傳播告訴我們,人類的命運與周圍環境的生物多樣性密不可分——昆蟲為莊稼授粉、海洋提供食物、森林提供庇護所。COVID-19疫情也進一步證實,自然遭受破壞時,人類自己的福祉也會隨之受到影響。喪失棲息地,更多地接觸野生動物,也就增加了人畜共患病毒傳染給人類的風險。就像大自然保護協會(TNC)首席對外事務官琳·斯嘉麗(Lynn Scarlett)所說的,“健康的水域、健康的陸地和健康的人類,共同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附近水域游泳的北極熊 Fernando O’Farrill
美國短吻鱷 Ingo Arndt/Nature Picture Library
短吻鱷
在美國東南部,短吻鱷不僅是淡水沼澤溼地的頂級掠食者,更是生態系統的工程師。旱季時,它們挖的“鱷魚洞”可以蓄水,為魚類、蒼鷺、蛙類及水獺提供了“綠洲”。
為保護生態系統完整性,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第一階段會議此前已於中國昆明召開,該公約將保護棲息地、拯救瀕危物種,以及保護維持人類社群持續發展的生態服務設為全球環保優先事項。自19世紀末以來,有約一半的珊瑚礁消失,同時像溼地和熱帶雨林這些重要生態系統的面積也在迅速縮減。現在,正有約100萬物種面臨滅絕危險。斯嘉麗指出,“保護程序正處在一個關鍵節點”。
巖蠍 Piotr Naskrecki
藍色寶貝
像圖上巖蠍(拍攝於紫外線燈下)這樣的蠍子,生下後代後格外有“獻身”精神。雌蠍會將幼蠍背在背上數週,直到它們的外骨骼硬度達到可以“自力更生”的程度。
為應對這一挑戰,一套創新性的保護策略應運而生。我們可以想想在2020年,墨西哥的一片珊瑚礁受風速達100海里/小時的颶風襲擊,金塔納羅奧州(Quintana Roo, Mexico)在TNC的協助下購買了一份保險單,為此支付了約85萬美元。這是全球首創的珊瑚礁保險。僅幾天時間,該資金就幫助當地人將珊瑚固定到原位、培養新的珊瑚群落,重建“活”海堤,保護其海岸線免受未來風暴的影響。
”我們越來越意識到,我們不能只是建立一個保護區,再將其用柵欄包圍起來,” 斯嘉麗說,“我們需要做的,是讓全世界的自然環境管理人員都參與進來。”
看,大蜘蛛!
亞馬遜巨人食鳥蛛(Theraphosa blondi)是世界上最重的蜘蛛,重達6盎司(約170克),比一個普通大小的鱷梨還重。雖然名叫“食鳥蛛”,但它們其實很少吃鳥類,而是更喜歡吃昆蟲、蠕蟲及蛙類。這隻蜘蛛有著一英寸長的尖牙和帶鉤刺的毛髮,可以飛向攻擊者。
但“採用創新的策略,以及與當地合作伙伴合作,這些只是成功的一半。從灰鯨到帝王蝶,動物們在遷徙時跨越國界;入侵物種在大洲間傳播;氣候變化的大網籠罩在整顆星球上。公海(即不屬於任何一國的廣闊海域)長期以來無人管理,幾乎毫無章法。但從2018年開始,聯合國代表一直在談判一項能保護公海海洋多樣性的條約,證明國際間共識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