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世界上有沒有關於人類的說明書?"
“我的意思是指南手冊,解釋人們為什麼如此行事的小冊子。”
上一篇介紹了詮釋人性 | 用自然科學理解生命、愛與關係這本書。這一篇主要介紹書中羅列的十一個人生問題,以及如何用自然科學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生命、愛與關係,探尋人生的說明書。
1. 如何跳出思維的盒子
我們人類會慢慢形成盒型思維,就是將自己的思維固定在某個區域內,不斷強化自己的思維,自證預言。
盒型思維高效、一貫、符合邏輯。但是久而久之我們就把自己限制在盒子裡,再難突破自己的認知、思想、行為。
機器學習中就有一種監督學習就與盒型思維對應,它實現確定想要的結果,再編寫演算法來實現這個結果。監督學習是一個分類與標註的過程,它排除異己,只找尋自己要的證明自己結果是正確的事物。
盒型思維最終演變成線性思維,而我們的生活不是線性的,而是具有許多分支,我們需要讓自己的思維模式符合這種現實。這時候我們就需要關注機器學習的另一分支:無監督學習。
無監督學習不預先設定結果,它在探索中發現結果。無監督學習是一個樹型向前探索,回溯的過程。
我們的生活不是線性的,是複雜、動態的、不斷變化的。我們同樣需要打破盒型的思維定式,學習樹型思維不斷向前探索、回溯,發現自我,成就自我。
這裡並不是說盒型思維不好,盒型思維很高效我們日常生活很需要,但是我們要警惕無限制地掉進盒型思維的泥沼中不能自拔,固步自封。
人生,沒有對錯,充滿了無限可能,勇敢去探索吧,錯了就錯了,繼續前行。
2. 如何擁抱自己的怪癖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一方面努力做自己,一方面追求與同類的認同與歸屬感。
蛋白質是一個高效組織戰勝情感妥協與社交政治的奇蹟。不同型別的蛋白質根據自己的性格扮演不同的角色:我們身體要有效地運作,所有蛋白質都是不可或缺的。
蛋白質不管是受體蛋白、銜接體蛋白、激酶蛋白、核蛋白他們各自發揮自己的功用,又僅僅做自己力所能及並且最擅長的事。每個蛋白質都是動態的、限定的、處在團隊環境中的個體。它們會對環境做出反應、傳達資訊、做出決策,然後付諸行動。
蛋白質告訴我們,差異有助於團隊協作,而個性是有效的團隊協作的基礎。對於合作與成功來說,至關重要的是多樣性,而不是一致性。
擁抱自己的怪癖,獨特性是我們的優勢,敢於做自己,做獨一無二的自己。
3. 如何忘記完美
我們知道,處女座追求完美,吹毛求疵是他們的特性。
所以,處女座往往非常忙碌,他們需要不斷將東西、事物歸整,還原到一定秩序。同時也給他們周圍的人造成很大的壓力,因為他們常常看不慣也希望你能幫忙維持整潔和秩序。
熱力學定律告訴我們必須付出努力才能創造和維持生活的秩序。
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只能改變其位置與形式.
熱力學第二定律,表明孤立系統內的熵只能增加或保持不變。
在自然發生的過程中,系統中的能量總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轉換到一種更加混亂、效率更低的狀態——這種狀態允許能量做的功更少。熵(混亂)總是在自發過程中增加,這個過程不需要外部干預。
與熵增的自發反應不同,建立秩序是一項艱苦的工作,因為它需要外部能量。你必須同系統進行熵增的自發反應的衝量做鬥爭。
熱力學是完美主義的敵人,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任何事情不可能自己保持一種平衡狀態,它總是趨向於“混亂”。我們需要接納混亂、與混亂共舞。因為第二定律把完美主義變成了一場西西弗斯的戰役(不斷地將石頭搬上山頂又滾落,週而復始)。
我們每個人擁有的精力與注意力是有限的,問題在於如何利用。如果我們每天花大量時間在追求完美、瑣碎的事情上。我們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的時間和精力就相當有限了。
生活難以完美,我們需要妥協。與自己的妥協、向其他人做出妥協。妥協不是放棄,而是根據物理學的原理來適應現實。
4. 如何感受恐懼
恐懼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也是我們所需要的,它是我們這個物種生存所必需的東西。如果沒有恐懼,我們就沒有懷疑,沒有謹慎,也沒有對沖動的制衡。
但從另一個角度,恐懼也是有害的。我們如果只有恐懼,就會寸步難行,難以清晰地思考或作出決策。
如果我們不能理解自己的恐懼,弄清其根源,理性地審視這些問題,那我們就可能被自己害怕的東西所控制,而不是去控制它們。
我們知道光帶給我們光明,它對於我們來說好像也是沒有顏色的。但是透過稜鏡,我們看見了紅、橙、黃、綠、青、藍、紫,它們波長、頻率各不相同。
當光透過稜鏡發生折射時,我們之所以會看到不同的顏色,是因為玻璃的高折射率使各種波的速度減慢到了可見光譜的範圍內。
恐懼和焦慮像光一樣,也不是一種存在於我們腦海中的單一、堅實的狀態,而是一種流動的實體,其中包含了許多不同的組成部分。
我們心理需要稜鏡,事實上,我們需要成為稜鏡。不壓抑恐懼,而是向它敞開心扉,讓它的光芒穿過我的身體,並分解為各個部分,從而讓我們更仔細地研究它,更好地理解它的本質,並最終應對它。
心理折射是一種應對機制,也是一種催化劑。它分散了炫目的恐懼之光,讓恐懼變成了令人驚歎不已的東西:彩虹的色彩。
將恐懼的組成部分分離出來,我們就能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自我和世界,把難以承受的恐懼變成一股我們可以控制的力量,並最終接納恐懼。
同樣地,心理稜鏡讓我們學會更好的分析情緒,真正認識情緒背後的原因,更好的理解情緒和接納情緒。
5. 如何實現和諧
我們知道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發明解釋了很多之前沒法解釋的現象,光的干涉和衍射現象得以很好的解釋。
如果我們把我們人類也比喻成光、聲音或潮汐。我們的性格、人際關係與情緒就像波一樣振動——上下起伏,它們會遇到平行或相反的波,並因此產生變化。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生活節奏和志向目標。如果將我們每個人比喻成波,那麼每個人的波長、振幅和頻率都大不相同。
無論你的性格是高振幅還是低振幅,這兩者各有優缺點,瞭解自己的性情變化速率是很重要的。
兩個波相遇時會發生相長干涉或相消干涉,當我們與自己同頻的人相處時就顯得得心應手,處處順心;與自己不同頻的人相處時就會感覺疲累,消耗我們過多的能量。
當我們理解了人生的波動理論,我們就明白人生中很多事情“協調”往往比力量更重要。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律,認識差異,求同尊異,找到人生同頻的人。
6. 如何避免隨波逐流
當我們觀察液體和氣體時,我們知道它的特性是穩定的。然而當我們從微觀角度去分析其中的個體-分子時,我們發現它們正發生永不停歇的無規則布朗運動。
從微觀角度看,每個粒子都在自行其是,被周圍的液體或氣體分子撞來撞去。但如果你切換到宏觀的視角(整體視角),你就會看到一些完全不同的東西。透過這個拉遠的鏡頭,隨機性會呈現出一種模式。分子之間的碰撞是不可預測的,但這種碰撞的總體效應恰恰相反。
人類就像粒子一樣,其行為並不是完全獨立的。一方面我們遵循共同的生活規律、價值觀和習俗,另一方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性格和目標。
遍歷理論認為在一個特定的系統內,任一一個在統計上顯著的樣本都會表現出整個系統的平均特性。
我們既生活在人類社會這個大環境中,我們就不可避免地被限制、規範、束縛。我們如何找到共性與個性之間的微妙平衡,這才是生而為人的本質。
我們要認識到,正是我們的個性的總和使我們成為一個整體,而整體的共識不僅取決於人們的循規蹈矩,也取決於打破常規。我們需要那些偏離中庸之道的人去探索別人沒有去過的地方、沒有產生過的想法。如果沒有離群值來更新、挑戰和拓展總體的共識,主流就會消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多樣性,是人類在演化的歷史長河中求得生存的基礎。
我們既不能為了滿足他人的需求而犧牲自己的追求,也不能隨心所欲完全不顧及集體的利益。
我們參與集體生活並努力展現自己的特點,事實上,這樣能讓我們最大限度地利用我們的本質、我們的經驗,並且讓我們做出更有價值的貢獻。
7. 如何達成目標
小時候,常常有人問你:長大了想當什麼?
老師?軍人?科學家?
小時候,不是我真的從小設立了遠大的目標而是受限於詞彙和認知的侷限胡亂應付而已。我真的不知道長大了要做什麼,甚至現在我也不知道我要做什麼,做什麼才是當我生命彌留之際沒有遺憾的事情。
人生的意義就是當你離開這世界時你留下了什麼。而要想真的留下什麼,你需要有目標才行,要不然只能是渾渾噩噩,碌碌無為。
那麼,我們如何達成目標呢?
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告訴我們,我們越能精確地測量一個粒子的位置,就越不能有效地追蹤它的動量,反之亦然。這就好像我們總是在活在當下和為未來打拼間抉擇一樣。我們設定了目標,但是總是經受不住當下娛樂消遣的誘惑。我們娛樂消遣又充滿對未來的負罪感。
你要麼在思考,要麼在體驗;要麼在享受快樂時光,要麼在擔心別人是否快樂。如果你想同時做兩件事,那你兩件事都會做不好。
正如我時常告訴女兒的:“一次只做一件事最快。”你要麼停下欣賞下風景,要麼繼續趕路為了目標而奮鬥。
那麼面對未來的未知,我們又該如何計劃讓自己一步步接近目標呢?
明確下一步需要做什麼,既要避免對現在過度焦慮,又要避免對未來過度恐懼。
網路提供了一種理想的方法,讓我們得以在短期和長期內規劃自己的生活,將其視覺化。網路理論研究的是我們如何透過圖形來表示相互連線的物體,使它們共同組成的網路視覺化,並從這些連線中獲得資訊。拓撲學研究的是網路中的不同元件(節點)如何連線在一起,以及它們形成的結構是怎樣的。
透過網路理論和拓撲學,我們在通往目標的網路拓撲中建立時間和空間、事情和人物的聯絡,最終構建一副“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網路全景圖。
有了通往目標的網路圖,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試錯”、“勇於向前”逼近目標。機器學習中的梯度下降演算法是一種試圖最佳化流程並儘可能減少其代價函式(誤差)的方法。我們無法預測某件事在未來會如何發展,但我們絕對可以預測某個方向是否可行,並朝著能夠使生活的代價函式降到最低的方向前進,讓我們的價值觀與目標不斷地向前發展,滿足馬斯洛需求層次中的上層需求。
我們需要反覆地選擇與調整路線,當我們覺得自己離目標和幸福越來越遠,而不是越來越近的時候,我們就要改變方向。
梯度下降演算法教導我們透過試錯,不斷地評估我們的環境,對環境做出回應,並且不要害怕返回之前的步驟,用實驗的方法來發現前進的路徑。
人生並不是上山,而更像下山。我們站在山頂,我們環顧360度,可以選擇的下山路很多,我們不知道哪條才是最省力最短的路徑,也不知道哪條路會遇到山禽猛獸。我們可以不斷調整我們的方向,甚至退回之前的山頭。
面對前路的不確定性,只要人生方向是對的,即使走些錯路、繞些遠路又有什麼關係呢。
8. 如何培養同理心
人與人之間最難處理的就是“關係”,我們因關係而拉近彼此,也因關係彼此傷害。
而維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重要的是同理心。
同理心(Empathy),亦譯為“設身處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換位、將心比心。亦即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主要體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
我們人際關係的優點和缺點都建立在差異的基礎上。因為我們不同,所以才有了隔閡,才需要相互理解和同理心。
儘管我們有很多不同之處,但我們曾經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胚胎幹細胞,它不斷分裂,形成面板、器官、骨髓與血液,組成了我們的身體。
理解細胞的演化能幫助我們認識到維持良好關係的兩個基本要素。第一個要素是尊重我們之間的差異。我們可能看起來非常相似,屬於同一個物種,從幾乎相同的細胞演化而來,但分化的過程可能天差地別。關係的成功取決於人們認識、尊重這些差異的能力。第二個要素是耐心。細胞在不斷的分裂與分化,我們人與人的關係也在不斷的發展、成熟。隨著關係的演化我們的期望、假設與行為也需要不斷演化,從而適應他人的變化。
當人與人的關係進一步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似是而非的暗示、微妙的行為訊號、甚至全然的沉默變得“理所當然”。而這“理所當然”往往是發起者的一廂情願,接受者始終存在“誤讀”的可能。這時候我們就需要機率論中貝葉斯定理幫助我們更好的處理這種行為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
貝葉斯定理是機率論的一個分支,它涉及我們如何利用收集的證據來不斷改進我們對不同情況發展前景的估計。換句話說,隨著情況的改變,你對各種可能性的評估也需要發生變化。
人的心理是複雜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思、情感和意志。我們對事物會有預先的假設和期望,兩個人可能會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同一問題。
我們不能簡單地要求他人對我們始終保持百分之百的誠實與明確,我們需要密切觀察他人的行為,並且評估所有可能性所需的背景資訊和資料。如果我們能更好地觀察,我們就能更好地運用貝葉斯定理,最終成為更有同理心的人。
在任何關係中,爭吵都是在所難免,如何處理關係中的矛盾與分歧是我們維持關係的關鍵。在任何關係中,爭吵都是健康的組成部分。我們都需要表達自己感受的機會,就像電腦程式需要除錯,找出缺陷與不足,從而在未來更有效地工作。向彼此吐露更多的情感與個人資訊,有助於理解彼此成長的經歷。
模糊邏輯是一種用於幫助演算法在沒有明確真理的情況下執行的技術,在這種情況下,不是每一種因素都能被歸為0或1,對或錯。
在沒有絕對正確與錯誤的情況下,我們需要設法在灰色空間裡生活與思考。能夠理解自身的偏見,並願意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改變自己的信念,才是使關係得以經受住爭吵與分歧的關鍵。
模糊邏輯承認大多數複雜問題的答案都不在於兩個極端,而在於兩者之間,它是達成妥協,把爭吵變為積極體驗而非破壞性體驗的根本原因。
細胞演化、貝葉斯定理、模糊邏輯讓我們更好的理解彼此,尊重彼此,從而達到關係的雙贏。
9. 如何與他人建立聯結
在這世上,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我們不可避免的與人建立聯結,切斷聯結。有時我們與某人關係密切,有時我們又分崩離析。這就是關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許就是常態。
我們因結實一個朋友、知己而開心雀躍,也因背叛、分離而傷心難過。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人與人之間的聯結呢?
化學鍵的視角帶給我們人與人關係新的認識。原子所形成的不同型別的化學鍵,與我們在生活中創造的關係之間有著明顯的相似之處。
共價鍵是最為互惠互利的化學鍵,它指的是兩個或多個原子共享電子從而組成其外部結構。在原子的外層,有一個神奇的數字 8 ,這是取得穩定性所必需的電子數——在穩定的狀態下,電子與原子核之間的電磁推力、拉力是最小的。
共價鍵是相互依賴的,離子鍵則建立在給予與索取的基礎上。在離子鍵中,電子會從一個原子轉移到另一個原子上,從而產生一種靜電電荷,將各個原子連線在一起。
共價鍵是穩定、支援性的關係,給我們安慰,讓我們安心;離子鍵讓我們心潮澎湃、充滿激情、深深愛戀。前者是一條貫穿我們一生的河流,潮起潮落、奔流不息,也可能改變流向,但永遠不會枯竭。後者是照亮夜空的演化,充滿能量、變化無窮,讓我們興奮不已。
歸根結底,我們與他人建立聯結的原因,與原子建立化學鍵的原因相同:為了尋求穩定、安全,並獲得某些我們在獨處時缺乏的東西。
沒有牢不可破的化學鍵,我們人與人的關係也是一樣。每種化合物都有其熔點和沸點,唯一真正的問題在於它需要多少能量。我們的關係也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能否存續,取決於外部環境以及各自需求、性格與目標的改變。
人與人的聯結,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唯一不變的是“利益”。
10. 如何從錯誤中學習
我們如何學習,最重要的是記憶。
我們從過去的記憶中提取海量的資料,篩選重要的資訊為現在和未來的決策提供依據。
只有更好的瞭解和理解記憶的工作原理,我們才能更好的學習,我們也能變得更快樂、更專注、更有目的性。
我們需要要有意識地掌控記憶的過程,否則這個過程就會在你的無意識中悄悄地執行,剝奪你對生活境遇的思考與決策的完全控制權。
而深度學習的技術、反饋的力量,能夠幫助我們將人類記憶的力量為己所用——從錯誤中學習,而不被過往所束縛。我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實際上我們的大腦和記憶最不擅長的是“從錯誤中學習”,我們更傾向於從以往的成功經驗中去強化學習。因為錯誤讓我們痛苦、難堪、無助。
深度學習中神經網路是一系列將輸入(感覺與知覺)變為輸出(決策與判斷)的演算法。換句話說,神經網路演算法使用提供給它的資訊或資料,來改善它對於某個問題的理解。它透過反覆試錯,更好地最佳化連線的權重與組合,最大限度地提高輸出(決策)的準確性。我們的記憶需要類似的反饋迴路來將這些“誤差”轉化為資料,從中獲得領悟,並以此做出調整。
反饋迴路幫助我們把我們在生活中積累的大量資料分離出來,變為有用的東西。
我們有兩種反饋迴路,正反饋和負反饋,它們在訓練系統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正反饋迴路能激勵程式更多地去做某事,在整體的計算中賦予那件事更大的權重與重要性。負反饋迴路的目的是產生相反的效果,即抑制某種因素。正反饋迴路讓人感到興奮,但也會讓生活的靈感與樂趣失去控制。相反,儘管負反饋迴路能起到使人穩定的作用,但會讓你陷入無盡的內省與徒勞的困境中。
我麼需要足夠的正反饋迴路來讓我們體驗新事物和學習,也需要足夠的負反饋迴路來限制我們做出愚蠢的決策,或把自己置於危險之中。
我們無法控制生活中所發生的每一件事,但我們可以調整記憶儲存與利用那些經歷的方式。我們可以完全掌控的是,我們為哪些經歷賦予權重,我們如何記住那些事情,以及我們為什麼要記住那些事情。
雖然“從錯誤中學習”聽起來很老套、很簡單,但這實際上是我們如何調整思維與記憶,使其按照有利於我們的方式工作,創造健康、平衡的反饋迴路,更好地為未來的挑戰做準備的重要組成部分。
神經網路和反饋迴路,讓我們更好地從錯誤中學習,更好的學習和達到目的。
11. 如何講禮貌
我想很多人像我一樣有社交恐懼症。
記得小時候,我就很怕見人,每次家裡來客人我就躲得遠遠的不敢下樓。
長輩們總是在我耳邊灌輸:要懂禮貌,遇人要主動打招呼,問你要回答......
他們越說,我反而更不知道怎麼做才好,怎麼做才能滿足大人的要求。
長大後,很多社交場合我也是不知所措,無所適從。
在這個充滿了意在言外的表達、模稜兩可的手勢以及難以解讀的暗示的世界裡,優雅的社交實在是太難了。
從主體建模、博弈論找到了看待社交、禮貌的方式方法。
基於主體建模讓我們看到了三個類別的資訊:
- 人們口中的規則,你始終可以提前研究這些規則;
- 在特定情況下的規則,這種規則取決於在不同主體之間的互動方式;
- 單獨個體的特點與隱含偏好。
基於主體建模讓我們觀察和體驗到社交禮儀依賴於不同的場景,基於不同的解讀。社交應該應時而異,因地制宜,沒有一成不變的禮儀,只有合適的禮儀。
博弈論研究的是一個特定的、基於規則的系統中的不同參與者如何互動。博弈論不僅觀察參與者的各種選擇的後果,還研究博弈中的一方或己方的決定會如何影響他人。
博弈論中的納什均衡,指的是在任一一個有限的博弈中都存在一個平衡點,即所有的參與者都會做出是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決策——即使他們知曉了其他參與者的策略,他們也不會改變自己的決策。
我們學習禮儀不僅僅是為了避免社交尷尬,也是為了與其他人、其他文化建立聯絡,建立互惠的關係。
博弈論和納什均衡並不一定是關於競爭的,也是尋求共同點的重要技巧,而共同點決定了我們人類之間的關係。同源建模就是發現我們共同點和聯絡的技術,它是對不同資料之間的聯絡與相似性進行建模的學科。
主題建模、博弈論、同源建模,讓我們關注自己,也關注他人及我們所處的環境。社交禮儀既是相互尊重,也是相互認同尋找同路人的過程。
社交既是展示自己的機會,重要的不是你說了什麼、做了什麼,而是你給別人留下的印象,以及你希望別人以什麼方式記住你。
最後的話
自然科學不僅為我們揭示我們生活的外部世界的規律,還為我們內心以及複雜的人類思想、關係提供指導思路。
自然科學裡探尋人生的說明書,等待我們繼續發現和應用。
- 延伸閱讀 -
《詮釋人性》
推薦:作者卡米拉·龐(Camilla Pang)8歲時,被診斷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SD), 26歲時被診斷患有多動症(ADHD),而焦慮也一直伴隨著她。她很難理解周圍的世界,這對她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但她用自己最擅長的科學知識點亮了自己的生活。她帶著理解人性的熱情,致力於用自然科學幫助人們理解自身的決策和行為、關係和衝突等難題。她將自己探索世界的視角,記錄成書《詮釋人性》,本書榮獲2020年第33屆英國皇家科學圖書大獎。
-End-
關注頭條號,我們結伴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