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再懶,每天也要把髒衣服洗掉,在冰箱裡放一些自己愛吃的東西。
這樣工作回到家,面對的就不是一堆沒洗的髒衣服,而是放滿了食物的冰箱,再怎麼累也會覺得很幸福。”
常年生活在髒亂的環境裡,會使人漸漸變得懶惰頹廢,煎熬鬱悶,今天要跟大家講的這位主人公小林就是如此。
小林從小生活在一個不愛收拾的家裡,有多不愛收拾呢,據他描述,他感覺自己每天睡在垃圾堆裡。
這是他們家的客廳。
這是廚房,常年都有蟑螂在這裡爬來爬去。
這是衣櫃,被衣服塞滿了,合都合不上。
這是姥爺的臥室,床上已經堆滿了衣服。
小林從小就和爸媽、姥姥姥爺一起生活,姥姥姥爺有個習慣,從來不扔東西,比如他從小學到初中穿過的衣服已經塞滿兩個櫃子了,兩位老人還是堅持不讓扔,說衣服還好好的,為什麼要扔。
非但如此,他倆還總往家裡撿東西,電視櫃下面都塞滿了姥爺撿來的小螺絲、紐扣、鐵片、鑰匙扣等。
他們家客廳原本有個全身鏡,被一個大冰箱擋住下面,小林表示他在家很多年沒照過自己的全身了。
小林在大學時有過一個談了兩年的女朋友,他把人帶回過家裡一次,之後女孩就跟他分手了。
他看上去很沮喪,說這兩年他們家就會搬新家,希望到了新的環境裡,可以乾乾淨淨的。
乾乾淨淨,這是小林對一個家最大的期望。
我們並不能指責老人在這件事裡做錯了什麼,因為在以前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節儉是每個人刻在骨子的習慣,這個習慣伴隨他們成長,也伴隨他們衰老,甚至還會潛移默化影響下一代人的生活。
我們唯一能感嘆的,是一個家怎麼會如此的毫無秩序,每個人對衛生條件的要求是怎樣一步一步妥協的?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
我總結了3個因素,可能這也是很多中國家庭在居家整理和收納上的通病。
1.習慣性囤積
為什麼有些人什麼都捨不得扔,都要囤起來呢?
你也許不難發現一個現象,往往都是老人比較愛囤東西,年輕人反倒是想方設法要把東西都扔掉,然而這種行為跟他們的思想習慣是對立的,最終也不會有效果。
不亂扔東西對於他們來說,是從小“養成”的習慣,大部分原因都是因為小時候家裡太窮,壞了的東西能補就補,不能用也捨不得扔掉,因為扔了就什麼都沒了。
這是一種從貧瘠土壤裡衍生出來的對物質的依賴和患得患失,輕一點的,只是捨不得扔還能用的舊東西,嚴重一些就像小林的姥爺一樣,什麼都捨不得扔,甚至還要往家裡撿。
我們可能並不清楚這種囤積行為背後的目的,是覺得東西還用得到所以不能扔?還是即使東西沒什麼用,但囤起來就很有安全感?
我個人覺得,這種過度囤積的行為,更偏向後者,也就是物質匱乏帶來的不安全感,使得他們必須要滿滿地被包圍起來,才能覺得安心。
就像一個人窮的時候餓肚子餓怕了,即使他後來變得再有錢,他最關心的還是會不會餓肚子,家裡也一定會囤很多食物。
所以與其讓老人們改掉這種囤積習慣,不如進行正確的引導,甚至是幫助他們整理收納。
沒錯,幫助他們收納。
曾經看過一個整理師寫的案例,裡面描述了他們給一位一百二十平房子的老年人提供整理服務的全過程。
一個老人獨自居住一百多平的地方,按理應該覺得很大很舒服才對,怎麼會需要整理師的幫助呢?
工作人員到她家後,才發現這個家堆滿了各種各樣的物品,這些都是她從年輕時候就積累到現在的東西,客廳幾乎沒有可以落腳的地方。
這位老僱主的要求也很簡單:因為子女偶爾會回家來看望,所以希望他們能把家裡收拾一下。
但是什麼都不能扔,一次性袋子也不行。
整理師表示,面對這樣的客戶,他們需要的不僅是耐心和尊重,更多的是給予理解,年輕人總是把斷舍離掛在嘴邊,然而大部分人自己都做不到,更何談要求老人呢?
他們更節儉,更戀舊,也更缺失溫暖的關懷,也許,囤積舊物只是他們與這個世界交流的方式,他們需要這麼做來填滿自己的生活。
整理師最終也沒有建議老人扔掉什麼,而是幫助她整理那些舊物,告訴老人都放在哪個區域,在哪個位置她能更快找到它們。
並且還將屋子裡的儲物間、書房等空間利用起來,給老人做了全屋12個空間的整理收納方案,以幫助她對那些舊物進行分類和整理。
這樣即不會影響到兒女們的正常活動,也不影響老人安放“回憶”。
看完這個案例心中不乏動容,每個人內心都有無法排解的孤獨感,年輕人尚有更廣闊的世界作陪,這些老人們卻囿於過去的回憶和經歷當中,不得其法。
建議:
過度囤積舊物的行為,可能在外人眼裡不可思議,卻是老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填補內心的孤獨與不安。
最好的辦法是換位思考,理解他們的用意,幫忙收納和整理,然後慢慢開導他們的內心;如果不能,世間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也請多一點諒解吧。
2.怕浪費
怕浪費的行為,也會導致家裡髒亂。其實它的核心在於節儉,不浪費可利用資源,本身是一個值得提倡的習慣,只是東西一多,收納起來就是個麻煩。
我媽也有這個習慣,比方說買菜拎回來的塑膠袋,一定會囤起來當垃圾袋,結果塞滿了一箱子也用不完。
保鮮袋用過了也不會扔,而是洗乾淨再晾乾,下次接著用。
喝過的大飲料瓶子她要洗乾淨留著,用來裝一些自己做的醬料或者乾貨,冰箱裡經常都是這些瓶瓶罐罐。
不穿的衣服她也會留下一些,然後剪成布條,留著綁東西用。
在我媽的生活觀念裡,把有用的東西扔掉就是浪費錢,諸如上述節儉持家的行為在我們家比比皆是,可是並沒有帶來衛生方面的任何問題,相反地,我們家一致認為媽媽又能幹又會過日子。
因為同樣是捨不得扔東西,有的人明確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做,並且正確地進行了歸納整理,收拾得井井有條。
有的人卻只是知道哪些東西可以不扔,卻並不清楚留著用來幹嘛,哪裡有地方就往哪裡塞,這就好比分不清菠蘿蘋果和梨,於是乾脆就放在一起,不知不覺就將家裡堆滿了雜物。
建議:
與其苦惱家裡東西太多太亂不知道該怎麼整理,不如果斷扔掉一些用不到的東西,有個道理很簡單,那就是你會覺得礙事的東西,其實都是你不需要的東西。
3.收納習慣
收納習慣直接決定了一個家整潔的程度,300㎡豪宅也有髒亂差,30㎡老破小房屋也能幹淨溫馨。
我們看一個家乾不乾淨,不是看東西多不多,更多的是看東西擺放齊不齊整,懂收納的人,家裡東西再多也不會亂。
收納主要有3個原則:
1.高櫃代替矮櫃
大部分亂七八糟的家,東西都是先將地面佔滿,然後再慢慢往上堆起來,這就導致東西是越堆越多,越堆越亂,最後完全失去了整理的耐心。
懂收納的人一般都是優先利用上面的空間,留出平面空間,也就是將東西往高處放,而不是平鋪開來。
這樣做不僅充分利用了上部空間,節省了接觸面空間,而且從視覺上看去,佔用的面積並不多,顯得更加整潔乾淨。
建議:
櫃子是收納的主要載體,用高櫃代替矮櫃,可以減少面積佔用,提高空間利用率,增加收納空間,不過要注意區分常用和不常用的物品,常用的放下面比較好,方便拿取。
2.分類整理
東西不分類是做不好收納的,因為不分類的話,即使收拾整理好了,後期拿東西還是要翻箱倒櫃,家裡又會變成一團亂。
這就好比滿屋找襪子,先在衣櫃裡翻了個遍,又跑去翻儲物櫃,結果翻了一通在鞋堆裡找到了,豈有不亂的道理?
建議:
家裡的東西一定要先做好分類再整理,不記得具體位置在哪裡可以做標記。
或者也可以放在儲物箱裡,即方便分類,又好收拾。
3.二八定律
簡單點說,就是80%的東西隱藏起來,20%可以露出來,這20%要露的是日常使用頻率較高、收拾起來也方便的物品,比如浴室裡零零散散每天都會用到的東西就沒必要隱蔽起來。
其他80%要藏的則是特別容易亂的東西,比如鍋碗瓢盆這些,還有就是不常用的物品,比如一些季節性的衣物和用品。
建議:從美觀的角度看,二八收納原則隱藏的是家裡80%的凌亂,展示了20%的美,我們不建議過度收納,因為那20%的點綴,才是生活真正的滋味。
文末有感
一個家可以小,因為它還有溫馨的餘地,但一個家不能髒亂,因為那隻會帶來無盡的抱怨和不幸。
打理一個幸福的家,是很不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