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14 日,App Annie 釋出了 11 月月度非遊戲廠商及非遊戲 App 出海收入 Top30 榜單。筆者注意到,2 次的榜單中,有 3 個擁有“軟硬互聯”業務的廠商,小蟻科技、萬興科技和棒糖科技。三者區別在於,棒糖科技旗下多款 App 的收入共同將廠商推上了榜單;萬興科技的軟體以工具類 App 為主,「FamiSafe」是其智慧監控裝置的 App,上月雙端收入 13 萬美金;而小蟻科技則是依靠「小蟻攝像機」這一款 App 拉高廠商整體收入的。
隨著 App Annie 開始去披露一些非遊戲 App 的收入排行,我們可能會看到一些消費品/DTC 品牌,當其硬體產品的受眾人群目標規模並不算小時,在軟體端,也將體現出不錯的創收能力。
根據 App Annie 資料,小蟻科技旗下共有 3 個發行商賬號。而根據 Sensor Tower 資料,11 月份,小蟻科技的出海 App 收入大約在 50 萬美金,其中,「小蟻攝像機」(海外 App 名為「Yi Home」)iOS 版本貢獻了 40 萬美金。
一個硬體才賣 30 美元,但是每個月能帶來 40W 萬美金收入
智慧硬體的普及度越來越高,帶著智慧手錶、在家裡騎智慧單車健身的人屢見不鮮,但之所以這些產品被叫做智慧,是因為它們不僅是滿足了日常使用需求,與之相連的,廠商在軟體端提供了通常以“改善狀況/提升水平”為主要目標的解決方案。
對於這類廠商而言,賺錢的不僅是硬體消費品,軟體端也會因為提供一些增值服務而產生收入。而且,因為和一般的網際網路產品不同,軟體和硬體繫結使用,當消費者購買硬體之後,為獲得全部服務,基本都會下載和使用軟體。因而,基本不需要引流,營銷費用大大降低,毛利率也直線上升。這裡面比較典型的案例是「Peloton」。
「Peloton」11 月 4 日釋出了 2022 年 Q1 財報(自然年 2021.09-2021.11),當季總營收為 8.05 億美元,其中互聯健身產品(硬體)營收 5.01 億美元(包括新收購的健身器械品牌 Precor 的資料),佔比 62%,軟體訂閱營收 3.04 億美元,佔比 38%,比 2021 年 Q4 佔比上升了 8%。雖然硬體營收仍然佔大頭,但該季度硬體毛利率只有 12%,訂閱部分毛利率有 66.7%,比去年同期的 58.5% 略有上升。可以看到,營收佔比高的硬體,毛利卻不高,反而是軟體拉高了整個業務的毛利。
根據筆者查詢過往資料以及 Amazon 銷售情況,小蟻科技在海外的爆款產品是一臺定價在 29.99 美元(筆者發稿前檢視降為 22.49 美元)的家用智慧攝像機,要想操作攝像機,就需要使用到「YI Home」這款 App,透過 App,使用者也可以將 Amazon 的智慧音箱 Alexa 與攝像頭繫結。小蟻品牌旗下的其他智慧攝像機也是如此。
「YI Home」的國內海外版本就和多數 App 出海時一樣,國內版本更復雜,海外版本更簡約。使用者在「YI Home」上可以使用 2 種模式,在家和外出模式,使用者可以自定義不同模式的功能。
具體而言,整個 App 一共有 3 個選單,首頁部分除了 2 種模式切換,就是指導使用者連線裝置的教學影片和一些交叉推廣的廣告。第二個選單是影片回放區,這裡會顯示使用者連線的裝置、影片內容和篩選的時間段;第三個部分就是一些基礎性功能,例如模式設定、訊息管理、連線 Alex 以及服務中心。這裡需要提的一點是,服務中心下藏著 blog、小蟻商城、反饋中心等子選單,而內容發現和商城在國內版本是開啟 App 就可以看到的部分。
「YI Home」雲服務訂閱價格
「YI Home」中唯一的付費點是影片內容儲存和回看的雲服務。購買產品後,使用者可以直接透過 App 實時檢視畫面,但如果需要過後回看內容,則需要購買記憶體卡或者雲端儲存套餐。多數智慧攝像機品牌的雲端儲存套餐會包括回看 30 天錄影的月套餐和年套餐,且只在畫面出現動態變化的時候上載錄影。「YI Home」提供了選項更靈活的套餐,回看天數可以是 7、15、30 天,可以選擇僅上載動態畫面或者全時段畫面。除此之外,雲服務逐漸在增加新的功能,比如人臉識別、動物車輛識別、硬體保修、7*24 小時緊急呼叫等。而能提供這樣 App 配置的品牌,硬體單價基本都到 50 美金以上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YI Home」能夠在軟體端實現不錯的收入,其中一個原因是訂閱方案更具靈活性,更貼合消費者的實際心理狀態。而正在新增加的功能,未來也可能會衍生出更多的付費點。
對比去看軟硬體收入的話,這款攝像機在海外售價 29.99 美元,不包含運費(筆者截稿前檢視已經變成 $24.99),國內相似款售價 159 元(約為 23 美元),一旦遇到大促,這款產品在海外基本不會有比國內更高的利潤空間,但同時又需要承擔高昂的物流成本。但是在軟體端,國內和海外卻形成很大差異,文章開頭就提到「YI Home」10 月雙端收入大約 40 萬美金,而這款 App 的國內版本「小蟻智慧攝像機」10 月 iOS 端收入只有 3 萬美金。國內消費者和海外成熟市場的使用者,在服務訂閱上的付費習慣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而「YI Home」軟體部分的成本主要來自雲端儲存。據小蟻科技官網介紹,其雲端儲存合作企業是阿里雲,也就是說提供雲服務所需的裝置採購成本、場地租賃費、電力費用、人員費用以及頻寬租賃費用都不需要小蟻科技考慮,小蟻科技只需要選擇阿里雲的計費方式,然後將購買來的雲端儲存空間分發給 App 的訂閱使用者即可,相當於一個經銷商。筆者不清楚小蟻具體使用的是阿里雲的哪種雲服務,但可以確定的是“批發——再零售”的模式肯定是有一定利潤空間。
阿里云云儲存空間部分費用
硬體沒有太大利潤空間的小蟻,以這款智慧攝像機跑量向海外做品牌滲透,但軟體創收讓這一行為變成了一個並非虧本的買賣。
現在的小蟻,可能進入了出海新階段
在這個時間點看到了「YI Home」的收入,我們去觀察小蟻,可以發現,該品牌已經在出海的另一個階段了。
前面提到 29.9 美金的高性價比產品,是小蟻去擴大消費者群體,在廣泛基礎上去了解使用者的一個階段。在 2018 年之前,小蟻也推出了壁掛式攝像頭等使用場景不同的產品,價格比 29.99 美元高,效能也有提升,但仍然是價效比路線。變化是在 2018 年的時候,小蟻科技成立了一個子品牌 Kami。
圖注:上表筆者只列出了 Amazon 渠道內在售的 YI 旗下的產品,在品牌獨立站還提供了效能更細分的產品。
Kami 和 YI 一樣,都是智慧攝像機品牌,但產品價位明顯更高。據筆者觀察,Kami 走“極致單品”路線,且在軟體段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服務,產品的使用場景也更具針對性。
與 YI 供多種家用智慧攝像機的發展路徑不同,Kami 目前只有 6 款產品,分別是家用攝像頭、戶外攝像頭、戶外無線攝像頭、迷你攝像頭、兒童智慧監視器以及智慧門鈴攝像頭,單價最高達到 100 美元,比起 YI在價位上有了明顯分層。在透過低價產品獲得一定品牌認知後,適當提高硬體的利潤率。此時,品牌調性和軟體的效能是讓消費者接受這一部分溢價的重要元素。
Kami 產品按照使用場景和適用人群進一步細分,軟體部分以 KamiBaby 智慧兒童攝像頭為例,產品增加了嬰兒哭鬧覺察、睡眠質量監測、溫溼度測量等功能。如今 Kami Home App也開始貢獻收入,當然從使用者評論來看,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在 Kami 官網,品牌還提供了安全系統服務和使用者論壇,前者主要是採集使用者的家庭資料、精準位置和病史,在攝像頭察覺到緊急情況時更快做出響應,後者則是使用者就售後服務和使用問題去交流的空間。如果說 YI 給到使用者的形象是一個智慧攝像機品牌,那麼 Kami 的形象則更接近提供智慧家居解決方案的品牌。
除此之外,小蟻科技已經在以 Kami 為原點發展基於 AI 的物聯網 toB 業務。
海外智慧監控市場高速發展,但競對也不少
小蟻科技是我們透過榜單認識的一個深耕智慧攝像頭的品牌,而筆者透過查詢 Amazon 暢銷榜發現,這一領域還有不少入局品牌,其中也不乏其他出海品牌。
Amazon 暢銷榜單前列的品牌一般不會有太大變動,筆者查詢了 Amazon 美國站小蟻科技爆款攝像頭所在的 Security Monitors & Displays 暢銷榜以及有相似家用攝像頭產品的 Video Surveillance Equipment、Camera&Photo 榜單,找出了與小蟻科技產品有重合的品牌列在了下表(注:海外大促期間部分產品暫時缺貨可能會遺漏一些品牌沒有被收錄)。
這些品牌在做的攝像頭不止室內使用的安保功能的攝像機,還有門外壁掛式監控攝像頭、門鈴錄影二合一攝像頭、專為寵物兒童等一類人群打造的照看式攝像頭等等類別。從產品的細分程度、品牌的數量等現象可以判斷智慧攝像機的市場可能並不小。
報告顯示,2019 年全球智慧家居安全攝像頭市場規模為 37.1 億美元,預計 2020 年至 2027 年將以 15.7% 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不止攝像頭,燈、門鎖等智慧家居裝置的需求都在上升。
歐美家庭所處的環境與國內差異還是十分明顯的。在中國的城市,大多數人生活在“小區”裡,幾棟樓被圍在牆裡,居民會有一個“小區大門”的概念,大門口會有“門房”,起到篩查進出人員、維護治安的作用。
歐美沒有“小區”的概念,如果處在人口密度較小的地區,人們會有“街區”的概念,這些家庭通常一棟一戶,房子配有庭院、車庫、多個房間,打工人開車通勤;如果是處在人口密度大的都市,雖然有高層公寓,但公寓門一般就在街道邊。
Grand View Research 報告顯示,截至 2020 年 4 月 21 日,美國每隔 26 秒就會發生一起入室盜竊案,其中 51% 發生在白天,另外,北美地區 1人居或 2 人居的家庭越來越多,這些都是歐美家庭對室內智慧攝像機需求正在增加的原因。
粗放地去看,上表在家用攝像頭銷量不錯的品牌都有在向智慧家居的其他類目拓品。具體來看,Wyze 雖然是美國品牌,但品牌團隊構成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國人,Wyze 的涉及類目不止在安防類智慧家居,還拓展到了家清賽道的吸塵器、掃地機器人這樣體積較大、硬體技術門檻更高的品類。Wyze 的發展路徑讓筆者看到了另一個 Anker,在生活家居賽道不斷深耕,不同的是,Wyze 目前在做的這些產品都還在 Wyze 的品牌名下,沒有新建立新品牌。
Ring 和 Blink 已經被 Amazon 併購,2 個品牌都深耕家用智慧安保這一個類目,不斷迭代各類安保產品的效能,從產品定價來看 Ring 和 Blink 分別對標的是消費能力較高和一般的人群。
HelloBaby 和 Nooie 是 2 個出海品牌,其中 HelloBaby 從嬰幼兒需求出發,在兒童監控器這一細分類目鑽研,迭代出了多個版本,同時還推出了面向嬰兒的胎心儀、理髮器等品類。Nooie 則是基於攝像技術開發了各類利用攝像頭的產品,其所屬的公司猿人科技還有 Apeman 和 Teckin 2 個品牌,公司透過 Teckin 觸達到了智慧家居領域。猿人科技在做的產品和發展路徑在筆者看來是與小蟻科技最相似的。
結語:
小蟻科技,成立於 2014 年,成立之初是小米生態鏈下的品牌,走硬體價效比的路線切入市場是常規操作。但在海外,智慧攝像機產品顯然因為居住環境的差異面臨更大的需求缺口,而也因為海外使用者在軟體訂閱方面的支出習慣,獲得了更高的收入。
而在此基礎上去做 Kami,白鯨出海目前並無法判斷其市場接受度以及成績如何,但在市場依然處於增量階段的時候,去拓展更細分的方向,建立品牌認知,且在網站和 App 設計上更“剋制”和注重使用者反饋,都是一些值得借鑑的點。
做個不負責任的預測,可能未來,我們會在非遊戲出海收入 Top30 榜單中,看到更多與硬體關聯的 App 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