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騎豬騎士
起初,野鼬鼠戰機的武器很少,只有火箭彈炸彈和機炮。每次必須凌空攻擊導彈陣地都會帶來極大的風險。1966年,海軍開發了首款反輻射導彈AGM-45“百舌鳥”,並投入使用。空軍非常想要這種導彈,但是這款導彈剛剛投入量產,產能不足,加上海軍的需求量非常大。幸運的是,海軍在雷達告警接收機方面陷入了困難,空軍拿出了APR-25接收機,而且是生產線上質量最好的。
▲APR-25接收機
AGM-45“百舌鳥”是在AIM-7“麻雀”空空導彈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換了一個更大的66kg的戰鬥部和被動導引頭。導彈射程大約為15千米,雖然仍然不能在防空導彈的射程範圍外發射,但仍然比凌空投彈安全。導彈主要有直接和間接兩種瞄準方式。主動瞄準時,載機以一定的角度進入雷達波束髮射。發射後,載機沿原航線繼續俯衝3km~4km,或在發射區做小範圍盤旋,誘使敵方雷達繼續開機,便於導彈進人雷達波東進行攻擊。間接瞄準時,載機避開敵方防空導彈與高炮的攻擊,低空進入目標區。當搜尋到敵方雷達訊號後,在適當距離爬升到2.4km~3km的高度,俯衝並以一定的角度發射導彈,導彈以拋物線彈道進入雷達波束,攻擊目標。這只是手冊上的情況,實際上的戰術複雜的多。
▲掛載百舌鳥的F-105F
▲白色十字表示雷達的位置,需要載機對準
儘管野鼬鼠有了全新的武器,但是“百舌鳥”的實際使用效果並不佳。1966年4月18日至7月15日,共發射了107枚“百舌鳥”導彈,有38個目標“可能被擊中”,得到最終確認的戰果僅有1個。沒有飛行員願意冒著風險去確認,只知道雷達的訊號消失了,某些雷達在一天之內又重新恢復了工作。“百舌鳥”導彈導引頭的工作頻率很窄,只能針對火控雷達,而不能攻擊搜尋雷達。“百舌鳥”也不具備記憶目標位置的能力,雷達一關機就只能憑慣性飛行。起初這些導彈在雷達操作員中引起了一些恐慌,但是很快就在對抗中總結出了經驗。比如戰機會向雷達方向飛行幾秒,以便導引頭截獲訊號。導彈發射後,固體火箭發動機會噴出氧化鋁和氧化鎂顆粒,產生波浪狀的特殊回波。操作員可以根據距離判斷導彈到達時間,從容地關閉雷達。更多的價值在於逼迫雷達關機,掩護機群投彈。
▲掛載兩枚“百舌鳥”導彈的F-105F
1966年5月,第1批10架F-105F改進來的“野鼬鼠”戰機投入了使用,該型機安裝了新型的雷達尋的和告警系統。原先計劃不改動機體內部,將裝置安裝在翼尖的短艙,這種復古的方法很快就帶來了問題,翼尖重量的變化使得機翼發生了很強振顫,不得不把裝置裝到機體內部。由於趕工期,第一批戰機的質量非常差,電纜之間發生了電磁干擾,也因此因禍得福,又對電子系統進行升級。
▲“獵人-殺手"小隊
6月3日,在F-100F的引導下,F-105F在敵人領土上空執行了第一次“野鼬鼠”任務。在遂行任務的初期,F-105F攜帶2枚2.75英寸火箭,後來又多帶了2枚“百舌鳥”導彈。有時由攜帶“百舌鳥”導彈的F- 105D伴隨飛行,“野鼬鼠”戰機引導攜帶“百舌鳥”的飛機進入攻擊陣位,並告訴駕駛員何時發射導彈。飛行員把這種戰術叫作“獵人-殺手"(Hunter-Ki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