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9月6日,中國海軍的重要組成部分海軍航空兵正式成立。70年間,海航在戰鬥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已經成為一支威震世界的精銳之師。今天我們來回顧一下海航所裝備過的戰機:
一、殲-6戰鬥機
新生的海軍航空兵最早裝備的主力戰鬥機是殲-6,這是中國第一款超音速戰鬥機,也是海航裝備數量最多、服役時間最長、戰果最輝煌的戰鬥機。殲-6是中國仿製的蘇聯米格-19制空戰鬥機,1958年初開始研製,1960年投入批生產,1964年首批殲-6戰鬥機交付,到1983年停產,共生產了5205架 。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使用的殲-6是同型號,差異很小。
殲-6的整體效能非常出色,拿到今天有些資料依然勁爆,所以有呼聲將退役的改成無人機接著用
殲-6乘員1人,長14.64米,翼展9米,高3.89米,機翼面積25平方米,空重5447千克,最大起飛重量7560千克,動力系統為2 臺渦噴6A加力發動機,最大推力:25.5千牛(2600公斤),加力推力:31.87千牛(3250公斤)載彈量500公斤,最大飛行速度1490千米/小時 (高度9000米),實用升限17500~17900米,航程1690公里(帶副油箱2200公里),作戰半徑680公里,爬升率180米/秒,翼載荷302.4千克/平方米,推重比0.43,續航時間2.03小時,武器是PL-2/PL-5空對空導彈,3門30 毫米機炮。
在歷次空戰中,海航的殲-6擊落過1架臺軍RF-101“巫毒”偵察機、3架美軍高空無人偵察機,1架美軍F-104C“星”戰鬥機,1架美軍F-4C“鬼怪”戰鬥機等,而自己沒有一架被擊落。2010年6月12日殲-6戰鬥機正式從海、空軍全面退出現役。
二、殲-7系列
由於中蘇關係破裂,殲-7的早期型號質量都不好,效能也遠不如原版米格-21
殲-7是上世紀60年代,沈飛仿製生產的蘇聯米格-21Ф-13型戰鬥機。仿製成功後轉產至成都飛機制造廠和貴州飛機制造廠(搞三線建設的安排),是中國的第一種兩倍音速噴氣戰鬥機,大量裝備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主要用於國土防空和奪取戰場前線制空權,也可以執行對地攻擊任務,屬於典型的第二代戰鬥機。殲-7突出高空、高速特性,具有輕小靈活的特點,低成本、高效率和使用維護簡單等 。
殲-7的數量多型號也多,是八九十年代中國空軍、海航的主力機型
霹靂2型導彈仿自蘇聯AA-2“環礁”,環礁仿自美國AIM-9響尾蛇,這枚響尾蛇又是中國繳獲送給蘇聯的
海航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接收殲-7戰鬥機,數量稀少,主力還是殲-6。直到80年代中後期,才開始大規模換裝殲-7HH,空軍的同型機稱為殲-7H。最主要的改進是安裝了GJ3-D通用武器掛梁,擁有了使用以色列“怪蛇”-3型紅外製導近距空空導彈,國產型稱霹靂8的能力。該掛架也可以使用霹靂2型(蘇聯K-13也就是AA-2“環礁”導彈 )、霹靂5乙型導彈(國產第二代紅外製導空空導彈),還首次加裝箔條/熱焰彈投放器。因此,殲-7HH的近距格鬥能力非常出色。殲-7HH還加強了防溼熱、鹽霧的防腐措施,使用抗腐蝕材料替換鋁合金,海航終於有了不同於空軍的專用戰機。
1993年,海航開始用殲-7EH戰鬥機逐步替換殲-7HH。相對於此前的殲-7各種改進型號,殲-7E系列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動。機翼由大後掠三角翼改為內翼後掠角57度、外翼後掠角42度的雙三角翼,首次增加了前後緣機動襟翼,使其機動效能大為提高。發動機也換裝了加力推力達6600千克的WP-13F發動機,中低空機動性堪比F16A,起飛降落距離也大為縮短,而油耗卻有所降低,航程增加到2200公里,作戰半徑增加到800公里。另外,WP-13F發動機的可靠性、可維護性及使用壽命方面都比WP-7強得多。
成飛的殲-7E系列換裝了GEC·馬可尼航空電子公司的平顯和目標瞄準計算機,(國產編號,956平視顯示儀),更好的雷達測距器、大氣資料計算機、保密電臺、雷達高度表、電子航姿顯示系統、信標接收機、“塔康”導航系統、雷達告警系統及箔條/紅外干擾彈投放系統等,大幅提高了戰場感知力和生存力。機翼下增加了一對外側掛架,外掛能力提高到1600千克,霹靂”-2/5/8等格鬥空空導彈都能用,在掛載炸彈或火箭彈時還具有一定對地、對海攻擊能力。海航的殲-7EH進一步增加了防腐蝕材料和鋁鋰合金的使用量,加強了機體和發動機的防腐能力。經過這一番魔改,雖然殲-7EH是二代機但也具有了對戰臺灣F16A/B等三代機的基本能力。
三、殲-8系列
殲-8是沈飛20世紀60年代開始設計研製的雙發高空高速截擊戰鬥機,是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期的主力戰鬥機種之一,目前仍有一部分在服役。
海航經常要面對臺灣竄犯大陸的美製F-104“星”式超音速戰鬥轟炸機、B-58“盜賊”超音速高空轟炸機、U-2“蛟龍夫人”高空偵察機等,殲-7系列存在飛行高度不夠和“腿短”的通病,應對起來有困難,急切需要殲-8這種飛的更高、更快、更遠的重型戰鬥機。所以,當殲-8最初版本晝間型一經生產,海航馬上就裝備了。殲-8晝間型其實存在很多問題,連雷達都沒有,不過高空、高速、大航程、高爬升率、強火力等海航急需的效能都有了。使用了2臺改進型渦噴-7發動機,最大速度2.2馬赫,最大升限2萬米以上,最大爬升率每秒200米,基本航程1500千米,最大航程2000千米。共5個外掛點,最大載彈量2000千克,可掛“霹靂”-2和“霹靂”-5近距紅外製導空空導彈、炸彈、火箭、副油箱等。
1985年全天候機型殲-8I定型生產,海航馬上就裝備了,稱為殲-8A型。安裝了JL-7火控雷達、射瞄-8A改瞄準具、火控計算機、導彈隨控裝置等電子裝置,終於有了全天候作戰能力。但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高機動性高空戰能力為代表的三代戰鬥機開始統治天空,殲-8系列還在搞二代機的高空高速截擊,完全跑錯了方向。為了儘快掉頭彌補落後的20-30年差距,中國開始全力研製殲-10,同時開始推出殲-8II,在保留高空高速效能基礎上改善中低空、亞音速機動作戰能力。
殲-8II又稱殲-8B,不再使用機頭進氣,改為兩側進氣,機頭內安裝直徑70釐米的208型單脈衝火控雷達,最大探測距離50千米,對空搜尋距離大於30千米,截獲距離大於25千米,一次只能跟蹤一個空中目標,機載雷達配備有連續波照射器,可以支援半主動中距空空導彈的使用。使用2臺WP-13AII發動機,加力推力6600千克,接近F-16、米格-29等第三代戰鬥機,中低空機動性大為提高。總共7個掛架,最大載彈量3000千克,除了掛常用的霹靂-2、霹靂-5,還可以掛仿自義大利阿斯派德的半主動雷達導引霹靂-11,這是中國正式裝備的第一型中程空空導彈,射程40公里。也可以發射俄製R-27半主動雷達型和紅外型中距空空導彈,射程50公里。看似擁有了超視距作戰能力,實際上因為雷達不給力,並不能完全發揮中程空空導彈的威力。2001年4月1日,海航英雄王偉就是駕駛殲-8II戰鬥機在南海上空與美國EP-3型偵察機碰撞墜落犧牲的。
90年代中後期,南海出現了很多爭端,而海航的各型戰機只有轟-6能飛到出事地點,這就比較尷尬了。為了能讓戰鬥機飛到南海維護主權,開始研製有空中加油能力的殲-8D。機頭右側有一具固定式空中加油管,油路與機身中部的二號油箱相連,可以透過掛裝有探頭--錐套軟式加油吊艙的“轟油”-6加油機進行空中加油。殲-8D在攜帶2枚“霹靂”-11、2枚“霹靂”-8空空導彈、三個副油箱的情況下可以實現1200千米的作戰半徑,比殲-8B增加40%以上,實現了對南海的戰備巡航。同時換裝了改進的208型雷達,探測、跟蹤距離提高40%,中距空空導彈終於可以完全發揮作用了。更換了新一代平顯、資料通訊及傳輸系統、“塔康”系統、慣導系統、多頻段保密電臺及組合式電子對抗系統等,擁有了較強的戰場感知和制空作戰能力。
海航在2000年之後開始換裝號稱最強殲-8的殲-8F戰鬥機。裝備JL-10或1492型多用途脈衝多普勒雷達,具有空空、空地探測功能,對空中目標的探測距離提高到100千米,具有上視上射和下視下射能力,可以同時探測10個以上空中目標並使用主動中距空空導彈同時攻擊其中2個,實現了真正的超視距、多目標攻擊能力。雷達除了可以引導國產導彈,還可以相容俄製導彈,比如R-27 (AA-10)和R-77 (AA-12)。還可以切換空對地和空對海模式,發射一系列精確制導武器,包括鐳射或衛星制導炸彈和俄製Kh-31高超音速反艦導彈。換裝WP-13BII渦輪噴氣發動機,每臺加力推力可達7000 kg。加裝了新一代全球定位、導航、通訊和綜合化主被動電子對抗系統、綜合顯示系統,由2~3個大螢幕多功能顯示器取代了原有的大量傳統機械儀表,飛行員還配置了頭盔瞄準具,戰場感知能力和作戰反應能力大為增加。
四、殲轟-7A
殲轟-7代號飛豹,是海航上世紀最拿得出手的主力裝備。1975年中國海軍在西沙自衛反擊戰中打贏了越南,但戰鬥中沒有一架中國飛機趕到戰場,轟六太慢,強五飛不到載彈量還小,要維護在南海的權益,中國需要一款中程轟炸機。重任落到了西飛的肩上,1973年開始研發殲轟7,1988年首次試飛,第一批次產機型於1994年出廠,並開始裝備海軍航空兵部隊(本來空軍也參與了研製,空軍型是並排座艙,海軍型是串聯座艙,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空軍中途放棄,是海軍力排眾議保下了殲轟7專案),是我國第一款自主研發和完全國產(使用國產航電系統)的雙座雙發超音速全天候殲擊轟炸機。
“飛豹”長22.325米,翼展12.705米,平均高度6.575米,飛機最大起飛重量28475千克,最大外掛重量6500千克,最大馬赫數1.70,最大時速1210公里/小時,轉場航程3650千米。發動機為2具渦扇九型(WS秦嶺)渦輪扇發動機(英國羅爾斯羅伊斯Spey Mk202發動機授權生產型的中國版)。武器裝備有23mm雙管航炮、航空火箭巢、PL-5、PL-8、PL-12空空導彈,YJ—91型反輻射導彈,500KG鐳射制導航彈,YJ—8K、YJ—81K、YJ—82K、YJ—83K系列、Kh-41型反艦導彈,50—500公斤常規航彈、反跑道航彈、反坦克子母航彈、子母彈箱等。
殲轟7一亮相就驚豔了世界,因為它完全不是中國長期走的蘇聯風格,板塊狀機身、向下的機頭曲線、微微隆起的背脊、兩側進氣、上單翼、梯形後掠翼,這和殲7、殲8完全不同,明顯是歐洲的線條,雖然是1970年代的設計,可以說直到90年代Su27引進之前它都是中國軍機的顏值擔當。在漂亮的外表下是強悍的戰鬥力,長航程、大載彈量,幾乎可以使用所有國產彈藥,先進的航電裝置,雙座設計,殲轟7讓臺海和南海敵對勢力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當然殲轟7也不完美,也有不少缺點,其中最大的問題是飛行品質差和高到令人髮指的事故死亡率。飛行品質差的原因可能是中國設計師第一次拋開蘇聯的設計方式,嘗試趕潮流走西方設計風格,很多東西只是形似還沒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奧妙。也有設計之初定位失誤,原來追求高空高速和低空高速效能,結果隨著雷達技術和導彈技術的發展高空根本不敢飛,只能搞低空突防,低空低速情況下飛機的方形進氣口、後掠翼等等都是不適合的,造成低空低速時候很難保持穩定。而原來的強5別看技術落後,在低空低速情況下幾百公里飛下來航跡幾乎不變,都可以放開操縱桿讓它自己飛。這讓從強教5上培養出來的飛行員非常不適應。
極高的事故死亡率有兩個主要原因:1.本身低空低速效能不佳,又長期搞此類訓練,離地面太近,一出事故沒時間糾正。有一種普遍的說法是沒有前緣機動襟翼造成的,機翼容易失速,尤其是單邊失速,造成飛機滾轉,結果座艙倒扣無法彈射。2.彈射系統老舊。飛豹用的是殲7等二代機的彈射座椅,其實中國引進Su27系列後已經可以製造三代機彈射座椅,可惜一直沒有給飛豹用。而且二代機彈射座椅是沒有發散技術的,串聯座艙,必須後艙先彈射,間隔1秒左右再彈射前艙,同時彈射有可能彈射火焰燒到對方,座椅相撞,降落傘纏繞,而等這1秒鐘就要付出生命的代價。這就是為什麼截止到2019年,飛豹發生10次一級事故,死亡高達18人,只有2名後座飛行員彈射生還。這就是一般不出問題,出問題就是大事故。
既然飛豹有這些問題,為什麼不推出改進型呢?坊間一直流傳著殲轟-7B將在2015年服役,取代老舊的殲轟-7A,這都2021年的也沒見到,因為中國有了更好的選擇——殲-16,空戰能力和載彈量都遠超所謂的殲轟-7B。“飛豹”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了,我們只要記得在中國海航還沒有崛起之前,每次危機來臨都是“飛豹”飛到敵人頭上,晃動機翼下大塊頭的反艦導彈嚇退敵人。
五、蘇-30MK2
海航第四師第十團也就是海空雄鷹團是第一支裝備蘇-30MK2的部隊
1990年中國成功從蘇聯引進了蘇-27戰鬥機,這是中國空軍現代化的起點。不過當時中國還處於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窮,軍隊還處於“忍耐期”,購買的蘇-27數量少,全部優先裝備了空軍,海航一架也沒得到。直到2004年,中國分三批得到76架蘇-30MKK裝備空軍和24架蘇-30MK2裝備海航,海航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三代機。這24架蘇-30MK2全部準備給了東海艦隊海空雄鷹團。
海航的蘇-30Mk2和空軍的蘇-30Mkk差別很小,不過可以透過塗裝區別,海航整機塗裝色調偏淺,機頭雷達罩是獨有的白色,因此這種飛機還有“白頭海雕”的美譽。基本資料如下:發動機為2臺俄製AL-31F帶加力燃燒室的渦扇發動機,推力25000公斤,,機長21.9米,翼展14.7米,機高6.4米,最大起飛重量38000公斤,最大內部燃料箱容量9720公斤,最大載荷8000公斤,最大速度2100公里 / 小時(高空);1400公里 / 小時(海面),最大馬赫數2,實用升限17300米,最大過載9G,航程:3000公里(無空中加油);5600公里(一次空中加油)。
蘇-30MK2機載雷達採用的是N00IVEP型脈衝多普勒火控雷達,發射功率超過1千瓦,峰值功率可達5千瓦,對3平方米目標的探測距離超過110千米,跟蹤距離80千米,換裝了資料處理能力更強的機載計算機,可同時跟蹤12個目標並同時攻擊其中2個。武器為一門GSh-301型30毫米單管自動速射機炮,總共12個掛點,可以攜帶8噸各種彈藥,比轟-6載彈量都大,名副其實的炸彈卡車。空對空導彈包括R-27系列中程導彈、RVV-AE型中程主動雷達尋的導彈、以及R-73E型近程熱尋的導彈。對海、對地制導武器包括:Kh-59ME、Kh-35E、和Kh-59MK型導彈,Kh-31A型中程高速反艦主動雷達尋的導彈,Kh-31P型中程反雷達被動雷達尋的導彈,Kh-29T、Kh-29TE型電視尋的導彈或Kh-29L型鐳射尋的短程導彈,KAB-1500Kr型電視尋的炸彈和KAB-500Kr型制導炸彈。
海軍的蘇-30MK2在對地對海攻擊能力上比空軍的蘇-30MKK強,但空戰能力就要差多了,而且就24架,數量太少,所以殲-7、殲-8這些二代純戰鬥機海軍還得接著用,相當無奈。
六、殲10系列
殲-10中型戰鬥機綽號猛龍,是成飛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自主研製的單座單發第三代戰鬥機。該機採用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和鴨式氣動佈局,是中型、多功能、超音速、全天候空優戰鬥機,型別和美國通用的F-16隼,俄羅斯米高揚和格列維奇設計局的米格-29支點類似。殲-10是在1982年提出設想,1986年批准上馬,原型機1994年開始建造,1999年進行飛行測試,2003年殲-10生產型正式交付,2004年中國空軍開始換裝殲-10戰機,目前已經推出殲10A、B、C三種型號,海航有少量裝備殲-10AH、殲-10BH。
殲-10A和B在外形上很好區別,看機頭一目瞭然。A型採用的是俄製脈衝多普勒火控雷達,雷達罩與機身的結合線是直的,而B則改成了國產相控陣雷達,雷達罩與機身的結合線是斜的,因為相控陣雷達的天線陣列通常是呈一定仰角安裝的,這樣有利於散射雷達回波起到隱身作用。還有進氣道也不同,由可調多波系矩形超音速進氣道改為了無附面層隔道超音速進氣道,也就是DSI進氣道。進氣口有一個固定的鼓包來模擬常規進氣道中的一、二級可調斜板,並能夠達到對氣流的壓縮效果。
殲10最大的問題是沒有F-16那樣的保形油箱,別看有11個掛架,戰時起碼得掛載3個油箱,那就只能掛載2枚中程導彈、2枚近距格鬥導彈,機腹下的那4個掛架,距離都很近,又不是過載掛架,只能掛4個250公斤航彈。所以殲10要航程就要損失戰鬥力,要戰鬥力就要損失航程。據說海航有一種有趣的戰術,就是搞一個殲10BH加蘇30MK2的雙機編隊,靠殲-10B的相控陣雷達發現敵機,然後將資訊透過資料鏈傳輸給蘇-30MK2發射導彈攻擊,揚長避短。不過話說回來,這個鬼才戰術也恰恰說明了兩款戰機都有缺陷。
七、殲-11BH
1992年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的Su-27sk到達中國,三年後中俄達成新的協議,中國獲得蘇- 27sk的本地生產許可證——該協議為200架。這批俄羅斯提供零部件,中國沈飛集團組裝生產的Su-27sk命名為殲-11。之後中國用國產零部件仿製的蘇-27sk的稱為殲-11A,大約生產了100架,在此期間沈飛的工程師透過逆向研究基本吃透了這款戰機。鑑於殲-11A只能執行空戰任務,還嚴重依賴俄羅斯提供的重要部件和彈藥——特別是各型導彈、火控雷達、發動機和至關重要的航空電子裝置,為了滿足中國空軍需求,不被掐脖子,中國開始揹著俄羅斯自行研發完全採用國產裝備和突出多用途性的殲-11B。
殲-11B的改進主要包括:不再使用俄羅斯提供的土星AL-31F系列渦扇發動機,換裝國產太行WS10A發動機;換裝了效能更強的有源電子掃描陣雷達(AESA)。這使其武器制導系統得到最佳化,能同時探測20個目標,並攻擊其中的6個,對地/對海的精確打擊力得到提升,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重型多功能戰機。之後還發展了殲-11Bs,即雙座版,可作為高階教練機使用。殲-11BH是海軍型,殲-11C是內建彈倉和塗吸波材料的隱身版,殲-11D有空中加油能力。
海航的殲-11BH繼承了蘇-27的“大長腿”優良基因,掛滿副油箱最大航程可達4000公里,作戰半徑也有驚人的1500公里,可以長時間伴飛轟炸機提供空中保護。殲-11B可以相容國產和俄製武器,經過中國工程師的最佳化,又換裝了大量先進的航電裝置,戰鬥力已經遠超原版蘇-27系列,是海軍航空兵的絕對主力制空戰鬥機。
八、殲-15艦載機
殲-15綽號飛鯊,是沈飛參考從烏克蘭獲得的一架蘇-33原型機T-10K-3,以國產殲-11戰鬥機為基礎進而研製和發展的單座雙發艦載戰鬥機,屬於四代半戰鬥機(俄羅斯的分代法比西方要加一級),2009年首飛,2015年上艦。飛鯊的戰鬥力與美國波音的F/A-18“超級大黃蜂”和法國達索的陣風相當。最大速度2.4馬赫,實際飛行距離:3500千米(內油),起飛滑跑距離(14度坡度)120米,升限20000米,載彈量6.5噸。
1990年代隨著蘇聯解體,中俄關系緩和,1995年中國成功引進Su-27“側衛”戰鬥機,並且取得了生產技術和生產線可以持許可證自行製造,稱為沈飛殲-11。但吃透了技術的中國不顧俄羅斯的反對開發出一款未經授權版本的殲11B,這就惹惱了俄羅斯,作為懲罰拒絕向中國出口遼寧號急需的蘇-33艦載戰鬥機。
客觀公正地說,中國在殲-11B這件事上做的並不好,沒有尊重俄羅斯的智慧財產權。在之後的中俄軍貿中,中國沒有再做類似的事情,也從其他方面給予了經濟補償。不過當時遼寧艦確實面臨著裸奔的危險,好在中國和烏克蘭有長期良好的軍事技術合作,烏克蘭沒能力生產蘇-33但將一架蘇-33的原型機賣給了中國,中國的艦載機設計、建造技術找到了正確的路徑,很快國產的蘇-33也就是殲-15就研製出來了。目前,在山東號和遼寧號航母上已經部署了約30架,初步形成戰鬥力。
海航的戰鬥機部隊目前在東亞地區是非常強大的,但要成為世界一流需要儘快進行調整。海航作為海軍的一部分,本身規模就不大,戰鬥機部隊不能像空軍一樣堆金字塔,要走小而精的路線。這就需要儘快淘汰全部殲-7、殲-8系列;用殲-16換掉殲轟-7;殲-31之類的輕型5代機一旦研製成功可以換掉殲-10系列;用殲-20徐徐換掉老化退役的蘇-30Mk2和殲-11B;艦載機方面不必繼續生產殲-15,已知003號航母裝備了電磁彈射器,以後可以用最好的戰鬥機作為艦載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