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由於供給和需求的錯配,動力電池供不應求現象嚴重。與此同時,上游原材料出現了持續的漲價潮,而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又讓鋰電巨頭加快了擴張的步伐。不久前,鋰電池正極材料供應商德方奈米以及動力電池企業寧德時代等都發布了定增預案,宣佈募集資金,用於新的鋰電專案擴建等。金圓股份、中銀絨業等化工企業也紛紛跨界進入鋰電行業,試圖分一杯羹。在企業加速擴張的同時,工信部發布了《鋰離子電池行業規範條件(2021年本)》(以下簡稱《規範條件》)、《鋰離子電池行業規範公告管理辦法(2021年本)》(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管理辦法》),明確提出要引導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製造專案,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市場端的動作頻頻與管理部門引導有序產能擴張,讓此輪鋰電行業的擴產潮頗耐人尋味。
各方頻頻擴建鋰電專案
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龍頭企業德方奈米釋出的2021年度向特定物件發行股票預案稱,公司擬向不超過35名特定投資者非公開發行股票不超過2676.80萬股,預計募資不超過32億元。其中23億元投資於年產11萬噸新型磷酸鹽系正極材料生產基地專案;9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德方奈米稱,此次定增募投的年產11萬噸新型磷酸鹽系正極材料生產基地專案,是在奈米磷酸鐵鋰等已有磷酸鹽系正極材料基礎上的產品升級、產業化專案。“目前,公司新型磷酸鹽系正極材料產品已透過小試環節,並已初步投入建設研發中試線,產品已透過下游重點客戶的小批次驗證,亟需透過本次募投專案的實施,提前佈局新型磷酸鹽系正極材料市場,搶佔市場先機。”德方奈米在定增預案中稱。
原材料供應商定增擴產的同時,鋰電企業也沒閒著。為了擁有更大話語權,今年以來,動力電池企業頻頻向上遊延伸業務。寧德時代此前披露,擬定增募資不超過582億元進行鋰離子電池的研發和擴產計劃,擬新增鋰離子電池產能合計137GWh;億緯鋰能也披露,擬投資建設年產104.5GWh的新能源動力儲能電池產業園(含已建成產能11GWh、在建產能11GWh和擬再分期投資建設的產能82.5GWh)。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第三季度,寧德時代、中航鋰電、蜂巢能源、國軒高科、億緯鋰能等企業就相繼宣佈投建新鋰電池專案,合計新增規劃產能超350GWh。
就在業內企業紛紛擴產的同時,業外也看中了這一市場熱點,紛紛跨界湧入。11月8日,做水泥起步的金圓股份釋出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西藏金藏圓鋰業有限公司擬以自有資金5.1億元收購西藏阿里鋰源礦業開發有限公司51%股權。這並不是金圓股份第一次“涉鋰”,在過去的一個月間,其已經籌劃收購3家鋰資源及產業鏈公司。做羊絨起家的中銀絨業也釋出公告稱,擬收購四川鑫銳恆鋰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100%股權,並投資建設年產8萬噸鋰電池正極材料磷酸鐵鋰專案,預計投資總額20億元。磷化工企業川發龍蟒釋出公告稱,擬在德阿產業園區建設20萬噸/年新能源材料專案,專案建設內容為建設磷酸鐵鋰20萬噸、磷酸鐵20萬噸生產線,及廠房、倉庫、研發中心、員工倒班宿舍等配套設施。
政府部門引導企業合理擴建產能
就在鋰電專案不斷擴建之際,工信部開始引導企業合理擴張產能。《規範條件(2021)》提出,引導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製造專案,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雖然作為規範條件,不具有強制執行性,但檔案的釋出,還是引起業內外的廣泛關注,被認為是管理部門出手規範鋰電行業擴產潮的舉動。
《規範條件(2021)》特別提出,要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製造專案,申報企業上一年實際產量不低於當年實際產能的50%。在業內人士看來,以實際產量情況來規劃產能不失為一項有效的管控手段。如果此規定能真正落地實施,將起到非常有效的遏制企業盲目擴建低端產能的作用。“今年以來,動力電池及上游原材料行業的產能擴張太厲害了,遠遠超出了市場需求。”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資深專家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採訪時提出,《規範條件(2021)》正是看到了當前動力電池及上游原材料行業盲目擴張產能存在的隱憂,才提出引導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製造專案,而強調要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提升動力電池的產品效能。
不僅引導企業減少單純的產能擴建,工信部還將對鋰離子電池行業進行公告管理,明確動力電池專案的建設和管理要考慮資源綜合利用及環境保護,要求從生產源頭開始嚴格管控動力電池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提升能源綜合利用水平;公告在動態管理機制下,明確了退出機制,強調企業一旦觸及弄虛作假、兩次產品抽查不合格、發生安全事故等紅線,將得不到公告資質或被撤銷公告資格。今後,鋰電專案的管理將更規範,盲目擴建產能或將得不到審批,擴建潮或將得到制止。
市場需求還是虛假繁榮?
正確認識動力電池供需現狀
事實上,今年以來,之所以有這麼多的企業爭相擴建鋰電專案,原因在於動力電池供應不足引起的鋰電池原材料價格上漲。受疫情及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等因素影響,今年以來,鋰電池上游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導致鋰電成本上漲,甚至一些中小企業因為原材料採購壓力,出現產能不足,進一步加劇了動力電池的供應不足。“缺芯少電”成為今年我國汽車行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掣肘。但事實上,與晶片的產能不足略有不同,鋰電池的供應不足很大程度上並非真的產能不足,而是商業行為造成的虛假繁榮現象。
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統計的資料顯示,今年10月,我國動力電池的產量和裝車量分別為25.1GWh和15.4GWh,兩者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真鋰研究首席分析師墨柯指出,裝車量與產量之間的落差主要是幾個因素造成的:一方面,在各種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的情況下,動力電池廠商會傾向於提前生產,以應對持續上漲的成本壓力;另一方面,整車廠因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價格競爭等壓力,不願提高動力電池採購價格,這影響了動力電池廠商的供貨熱情,裝車量自然會有所降低。同時,來自新能源汽車之外的其他行業電池需求不斷上漲,一部分電池會流向其他行業。對新能源汽車行業而言,電池供應不足在某種程度上並非是電池產能不足,而是在成本上漲的情況下,動力電池廠商持貨待售,以儘可能減少虧損。反映到整車廠端,就出現了動力電池供應不足的現象。
綜合目前已建成的產能和需求看,動力電池在產能上並沒有明顯不足,但優質產能也的確存在缺口,尤其是在原材料價格高企的情況下,相關企業希望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搶佔優質資源,擴建產能是一種正常的市場行為。同時,我國新能源汽車正處於快速上升期,今年產銷量極有可能突破300萬輛,步入快速發展期,這預示著對動力電池會有更旺盛的需求,資本看好這個行業是必然。但盲目的產能擴建並不見得有多大的市場競爭力,於動力電池和原材料企業而言,當前的關鍵還是提升技術水平,在前瞻技術和核心生產技術能力方面做好儲備,才更具發展前景。“在鈷等稀有金屬儲量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只有開發出更多新材料電池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動力電池原材料供給不足的問題,比如鈉離子電池,一旦技術成熟,可以大規模應用,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鈷等稀有金屬儲量不足的問題。”正如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羅軍民所言,在搶佔有限的原材料資源的同時,企業更需要把目光放在前瞻技術研發上,從根本上解決原材料供給不足問題。
文:王金玉 編輯:孫煥玉 版式:李沛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