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烈,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永遠的精神豐碑。沒有革命先烈的犧牲,就沒有我們現在幸福的生活。我們要牢記歷史,牢記那些為我們付出鮮血和生命的先輩們!
朱廉貽(1904年-1941年),字伯軒,江蘇省丹陽縣人。曾先後擔任丹陽抗日自衛總團的秘書長、新四軍挺進縱隊司令部秘書長和第六支隊隊長、興化縣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縣長等職。參加攻打揚中、保衛郭村、黃橋決戰等戰鬥,殲滅過上千敵兵。1941年2月22日,駐在唐子鎮附近的中共興化縣委、縣政府和新四軍一師二旅六團團部,突遭日軍襲擊,朱廉貽率縣政府留守人員迅速轉移。次日晨,在陳家舍(今屬東臺市廉貽鎮)被日軍追上,在敵強我弱、敵眾我寡的不利情況下,率部一面阻擊,一面撤退,因地形不熟,陷入三面是河的"和尚圩子"。在涉水過河時,因河寬水深,天氣寒冷,不幸溺水犧牲。
任邁(1913―1941),原名國藩,江蘇丹陽人。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不顧家庭阻攔,參加上海進步大學生組織的"抬棺決戰"赴南京請願活動,因而被通緝。後來在上海中共地下組織領導下從事抗日救亡活動。1937年,參加淞滬抗戰。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1月,隨新四軍進入茅山根據地,任中共蘇南特委委員、民運部長等職。4月,任中共丹南縣委書記。1940年3月,改任中共丹南中心縣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1941年皖南事變前夕,為使新四軍幹部安全北上,親自蒐集情報,安排行軍路線,經過周密部署,使多批幹部安全透過敵人封鎖線抵達蘇北。1941年2月,在參加中心縣委會議時被日偽軍包圍逮捕。押送過橋時,乘敵不備,撞倒敵兵,跳入冰河中,潛於水底,將藏在身上的秘密檔案和黨員名單撕碎踩入河泥。再次被捕後,經受嚴刑拷打,堅貞不屈,英勇就義。時年28歲。
劉世焱(1900-1941),廣東始興人,中國國民黨抗日愛國將領。早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二期,曾參加北伐戰爭。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後,率部參戰,作戰勇敢,戰後任廣東中等以上學校軍事訓練中校主任。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投身抗戰,轉戰各地。1941年8月,任陸軍暫編第8師團長,奉命率部參加第二次長沙會戰, 激戰中,不幸身中數彈,壯烈犧牲,年僅42歲。劉世焱犧牲後,國民政府追贈其為陸軍少將。
劉仲羽(1914-1941) 原名劉承翱,東平縣大羊鄉清水坦村人。歷任中共東平縣委書記、縣動委會主任、泰西地區抗日救國總動員委員會副主任兼《團結報》總編輯等職。1940年9月18日,縣抗日民主政府和縣抗日動委會在三區西豆山召開紀念"九·一八"事變大會,他徒步趕來參加。會上,他義正辭嚴地揭發了日軍侵華和殘害我國人民的罪行。會後,與縣府幹部王懷欽、三區區長李耀珍、動委會主任孟升到清水坦村研究工作,被敵人發覺。19日拂曉,三區偽區長焦元紳帶領偽區隊包圍了該村,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劉仲羽同志不幸被俘。1941年1月2日,英勇就義。
劉克信(1893-1941) 字彰民,河北石家莊郊區振頭一街人。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後,劉克信擔任第二戰區兵站第七分監部分監長,奉命奔赴晉北抗日前線,擔當向前線部隊補充給養、轉送傷員、戰俘等後勤工作,先後參加了平型關、忻口等戰役。1937年10月,太原陷落後,劉克信轉任江北兵站統監部第一辦事處上校參謀長,駐陝西省寶雞市,擔任抗日前線作戰部隊的後勤供應工作,後任中央軍校第七分校寶雞教官。1940年,劉克信改任河北民軍總指揮部少將總參議兼參謀長。1941年5月參加中條山戰役,浴血奮戰半個月。在率部突圍時,於野豬嶺與強敵遭遇,因敵眾我寡,親赴前線衝殺的劉克信不幸中彈犧牲。時年48歲。後被國民政府追晉為陸軍中將。
我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希望大家不要忘記那段悲壯的歷史,和那些為我們付出鮮血和生命的先輩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