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巴巴爸爸、巴巴媽媽、巴巴祖、巴巴拉拉……”這句片頭開場白,將一代人拉回童年。簡潔的線條、醒目的顏色搭配、異想天開的變形能力,簡簡單單的故事卻充滿了治癒的魔力,這就是承載了一代人集體回憶的動畫片《巴巴爸爸》。
《巴巴爸爸》是由法裔美籍夫婦安娜特·緹森和德魯斯·泰勒創作的法語兒童漫畫,於1970年出版。
據說,某一天夫妻二人正在巴黎盧森堡公園漫步,泰勒先生聽到有小孩對他的父母說“叭叭叭叭”。不懂法語的他便向妻子詢問。妻子解釋道,小孩想要棉花糖,法語直譯就是“爸爸的鬍子”。
之後,夫妻二人便在一家餐廳裡開始了創作。他們在餐巾紙上設計了主角的初稿——一個類似棉花糖的粉色、圓形人物,命名為“Barbapapa”。
當年,漫畫一經面世,就獲得了英國文藝評論界高度讚譽,並於同年的博洛尼亞書展上受到廣泛好評。此後,《巴巴爸爸》被譯成多國語言,在歐洲全面發行。
1975年,當時的聯邦德國將《巴巴爸爸》系列連環畫改編制作成了動畫片,每集5分鐘,共46集,於1981年在美國首播。1988年,《巴巴爸爸》在中央電視臺“七巧板”欄目播出,成為最早在中國播出的外國動畫片之一。從此,這個可愛的9口之家把快樂透過30多種語言,傳播到了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巴巴爸爸出生在泥土裡,本是一個粉色的小圓球,努力長大、破土而出,好奇而友善的小朋友把它帶回家裡,可父母卻把它交給了動物園。被關在籠子裡的巴巴爸爸無意中發現自己什麼都能變,而那句開啟快樂魔法的咒語“可裡可裡可裡,巴巴變”也刻在了觀眾的記憶裡。
後來,離開動物園的巴巴爸爸開始全球和太空旅行,一路尋找自己的同類,也經歷了各種冒險。他樂觀又熱心,而且無比全能。它能變成救生艇、降落傘、潛水艇、消防車等,多次幫助人類朋友脫險。
當然,巴巴爸爸也幸福地收穫了自己的愛情。他在自己出生的花園裡遇到了巴巴媽媽。他們的孩子色彩鮮豔,個性鮮明,而且和父母一樣,都擁有一顆善良包容的心。
不過,這部漫畫與中國讀者見面卻遲到了22年。當年,由於無法直接聯絡到泰勒先生,負責引進事宜的編輯前往法國,“駐守”老先生經常光顧的咖啡店。可即便如此,編輯依舊未能如願,只能寫好信件留給店員,拜託其轉交給作者。兜兜轉轉、坎坎坷坷,最終,這封信送到了泰勒先生的手中。於是,2010年我國引進了《巴巴爸爸》漫畫,老先生還親赴中國進行宣傳。
有意思的是,《巴巴爸爸》雖然是妥妥的“治癒系”,但內涵極為深刻,觀念也很超前。熱熱鬧鬧的劇情涉及了大量今天的人們共同關心的話題,比如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思維方式不同的個體應如何更好地溝通和相處、如何接受新事物等。
如今,當年的小觀眾們已經長大。回看這部動畫片,看到的不是幼稚,而是包裹在童趣中的對生命的關愛以及對自然的尊重。這或許就是治癒的真諦吧。 謝 飛
來源: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