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關係”和一系列新方針的提出
1956年這一年以基本完成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而載入黨的史冊,同時又以開始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而載入黨的史冊。
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是我們黨執政後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剛開始,我們學習蘇聯經驗。但經過實踐,我們黨很快察覺到蘇聯模式的侷限,認識到了蘇聯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毛澤東經過慎重思考,提出要以蘇聯經驗教訓為鑑戒,獨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黨的八大的召開,標誌著黨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取得初步成果。《論十大關係》的提出,則是這一探索的開始。
為了準備召開黨的八大和迎接大規模的經濟建設,1955年底至1956年春,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進行了大量周密而系統的調查研究。1956年2月至4月間,毛澤東分別聽取國務院35個部委關於工業生產和經濟工作的彙報,逐漸形成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具有指導意義的一系列看法。毛澤東明確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獨立思考,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民主革命時期,我們吃了大虧之後才成功地實現了這種結合,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現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4月25日,他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論十大關係》的講話,5月2日又向最高國務會議作了報告。
《論十大關係》提出的基本方針是:“一定要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的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毛澤東關於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指導思想。在總結我國經濟建設問題和對蘇聯經驗借鑑的基礎上,報告論述了十個問題即“十大關係”。
“十大關係”前五條主要討論經濟問題,從經濟工作的各個方面來調動各種積極因素。前三條講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係,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係,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係。報告強調今後要更多地注意發展農業、輕工業,更多地利用和發展沿海工業,儘量降低軍政費用的比重,多搞經濟建設。這裡涉及的實際上是開闢一條與蘇聯有所不同的中國工業化道路。第四、第五條講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係,中央和地方的關係,並開始涉及經濟體制的改革,提出要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在鞏固中央統一領導的前提下,擴大一點地方的權力。
“十大關係”後五條主要討論政治關係,講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係、黨和非黨的關係、革命和反革命的關係、是非關係、中國和外國的關係,這些都屬於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調動各種積極因素的問題。報告提出,在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關係上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確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和多黨合作要繼續存在、發揮作用。在中國與外國的關係中,要學習資本主義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學的方面,但也要抵制和批判資產階級的一切腐敗制度和思想作風。
《論十大關係》初步提出了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建設的若干新方針,標誌著我們黨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認識,對當時和以後的社會主義建設都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理論指導作用。毛澤東多次說:前幾年經濟建設主要學外國經驗,《論十大關係》開始提出自己的建設路線,有我們自己的一套內容。
在此前後,黨還根據國內外的新形勢和國家建設的新任務,在其他方面提出一系列新的方針。1956年1月,中央召開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周恩來在報告中充分肯定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他們的絕大部分“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併發出“向現代科學進軍”的動員令。會後,國務院成立科學規劃委員會,制定《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為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黨中央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1956年前後,黨還提出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倡議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兩黨為了民族和祖國的利益實現第三次合作。
《論十大關係》和一系列新方針的提出,展現了黨為尋找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而解放思想、多方探索的生動景象,為黨的八大的召開做了重要的思想理論準備。
問: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良好開端的標誌是什麼?
答:1956年《論十大關係》的提出。
供稿 | 李怡雪
(第六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