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陸續關閉中國工廠,對於中國來說未必是壞事,就在今年,以美國為首的眾多外企似乎商量好了一樣,陸續關閉中國工廠,離開中國後的第一目的地就是越南。
比如日本東芝,之前宣佈要關閉位於大連的配件廠,轉而遷到越南或迴歸日本本土,而韓國三星早在2020年就已經全部撤出中國,尋求東南亞國家發展,按照當前形勢,外資撤離中國的浪潮僅是開始,之所以會選擇拋棄中國市場,表面原因是中國人力成本和運營成本的增加,但實際卻是在努力迎合美國提出去中國化的暢想。
他們普遍認為,一旦美國同中國關係惡化,勢必會影響其自身利益,但殊不知,美國這一計劃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釜底抽薪,透過降低外企在中國的存在,間接減少中國的就業崗位,試圖造成中國產業空心化的假象,最終實現對中國經濟打擊的目的。
依據當前現狀,外企的撤離的確對中國就業或經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效益,不僅是失業問題,同時也加劇了中國製造產業鏈以及高階製造業比重的降低,不明真相且對中國市場保持觀望的企業,甚至認為中國經濟正在走下坡路。
但畢竟當前的中國絕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樣子,外企的撤離或許正在加速國有品牌的崛起,比如耐克阿迪等品牌,本就是低端製造業,雖然轉身投向菲律賓或越南等國家後,成本能有明顯降低,但同樣質量也遠不如在中國時期。這還不是最致命的,畢竟服裝品牌佔據製造業底端,一些電子企業可就沒那麼好命了,雖然成本是降低了,但由於東南亞國家嚴重缺乏技術工人和維修工人,行業工程師更是寥寥無幾,因此,生產上面臨著進退兩難的窘境,回頭路顯然是行不通了,之前決定撤出的時候,就已經預示著將要失去安全穩定且富足的中國市場。後續發展如何美國或許根本不在乎。
其實對於外部的這種打壓,在中國歷史上已經出現過很多次,早先偉人就曾明確提出,要想不受制於人,必須遵循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的準則,甚至為此,延安時期我國還曾發起過大生產運動,1974年,周總理在拉練途中曾親自動手紡織棉花,這些都證明了,敵人的任何封鎖和打壓,只會讓我們在自力更生這條路上更加堅定。
本世紀初,外資的大量湧入的確促進了我國的發展,外匯儲備也在此時大量增長,即便當前,我國還有約96萬家外資企業,特斯拉、蘋果等國際大廠都是我國的座上賓,他們的存在本質上並不是壞事,反而拉動了我國就業。但對於我們自身來說,發展高科技產業,做出國產品牌才是未來的關鍵。
隨著美國的瘋狂反撲,經濟上必將是未來中美博弈的關鍵點,只會越來越激烈,這也本就符合市場規律,但想要取勝,我們只能自力更生,堅決自衛且反制,中國也的確這麼做了,當前我國已宣佈,停止對美國出口太陽能電池等,要知道,中國一直是這類電池最大的生產國,佔據光伏市場總量近一半,即便美國也對中國嚴重依賴,此舉註定會讓美國感受到切膚之痛,同時也讓美國始料未及,短時間內很難做出有效的補救措施,或許這也是美國咎由自取的結果,為此,美國大量需求中國太陽能電池的企業只能減緩生產,間接促使收入降低,造成工人被迫辭職的連鎖反應。
當前,美國在嚴重通脹的前提下,物價飛漲,超市中之前隨處可見的中國商品,也因為中國限產的原因,成為了搶手貨,這讓美國再一次看到了中國製造業的實力,即便美國當前對重返製造業信心滿滿,但殊不知,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就開始剝離工業,投身金融的美國,想要再次實現美國製造的夢,短期內想都不要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