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小貓灰灰 舞鳳空間
門頭溝的朋友告知,有一個叫沿河城的地方,有炮臺、城牆和成群的羊。因此,尋思去。
沿著109國道,穿行於崇山峻嶺,到了北京最西角的幽遠深邃之地——沿河城,一個小小的、孤寂的地方。
永勝門,城門洞很小,但很堅固。
沿河城,它"沿河以山為城,以河為池,乃京師咽喉之地”,古稱"三岔(汊)村"、"沿河口", 萬曆六年(公元1578)建城後,始稱"沿河城",隸屬明代長城內三關之一的紫荊關所轄,為明代邊塞城堡,屯兵要塞。
村口的戲臺,古戲臺,也稱老戲臺。
我們來時已快到下午2點,老人們坐在村口曬太陽。老戲臺對面,過去叫老君堂,後來改成寺廟,在明代修城後,為儲存兵器所用,再後改為村塾和學校。
村口的大樹。
已過飯點,第一要務是找吃的。
在村民的指點下,找到了這家民宿食堂。是唯一過了飯點還開著的飯館,似乎也是村裡當前唯一的飯館。
端出一大鍋饅頭,冒著騰騰的熱氣,撲鼻的麥香。
捅出火焰,點起灶臺,拉起風箱,開始炒菜。端出來攤雞蛋、燒茄子和青椒肉絲,還有到中國任何一個地方都會詡為本地特色的豆腐。
飯是簡陋的,但記憶很特別,若干年都不會忘。
沿河城在清代失去了軍事價值,便成了村莊。沿河城村也入選了國家級和北京市級的傳統村落,不過城中老房子並不多,基本上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的。城中原有大大小小十幾座寺廟,現在一座也沒有了,僅剩村口的古戲臺。
小城實在太小,城東西長約420米,南北長約300米。有東西兩座城門,西門為永勝門,我們剛才從那進入;東門為萬安門,50年代垮塌,僅剩門券,近年重建,下圖是,現從這出去。另在北側有一水門,主要是排洪用,僅可容一人透過,現在不走人了。城牆基本上還在,北側、西側做了較大幅度的維修,南側山坡上則損毀較為嚴重。
“沿河口守備公署的轄區防禦範圍包括東起沿河城,西到東靈山腳下的小龍門口,共管轄17座關口。其中按“沿字X號臺”編號的有15座,分佈於沿河口、龍門口、黃草梁、洪水口一線長達40公里山巔或險隘處。其中在沿河城附近的1號敵臺尚存基址;2號已不存;3-5號在沿河口村和石羊溝內,儲存基本完好,並於2001年進行過維修;6-11號臺在黃草梁;12-14號在洪水口;15號在小龍門”。
“與密雲、延慶等地的長城不同,門頭溝地區由於山勢比較險峻,溝谷比較窄,這裡的長城除了黃草梁有一段城牆外,只是在山口處築城建敵臺,憑地形居險,彼此呼應,形成防線。明代這裡沒有打過什麼大仗,但小股的蒙古人還是經常來的。”
這是北京戶外經典線路,有機會不妨來數數敵臺。
從沿河城繼續順永定河峽谷而上,去幽州村。
“幽州”二字,很有名。古時北京稱幽州,北京以北幽雲十六州,北宋心中永遠的痛。現幽州村,非彼幽州,同名同姓,瓜葛不大。它隸屬於河北張家口懷來縣,處於河北與北京交界處,是永定河峽谷中的一個小寨,從沿河城繼續順永定河峽谷而上,去幽州村。
永定河峽谷在這裡變得寬闊,兩旁的山勢險峻,河流湍急,火車穿山而過,去幽州村的路,有恍恍去世外桃源的感覺。
早在唐朝永徽年間,幽州都督引蘆溝水(永定河),廣開稻田數千頃,使得百姓能賴以豐給。古時幽州是繁華的商業貿易線路,從蒙古方向而來的商隊都得由此經過,所以當地又有“先有幽州村,後有北京城”之說。
幽州村,在群山環抱中,永定河從村西側穿流而過,山峽峭陡,只有曲折的山路與外界勾連。正因為如此,這裡成為北京及周邊越野愛好者的天堂聖地。也是因為交通不便,才免受旅遊的喧鬧與破壞。
幽州村,依山腰山勢攀緣而建,走進村落,石路、石房、石牆印入眼簾,層次分明又相互遮掩,村裡還保留著男耕女織的習俗,一股與世隔絕的古樸風格。
永定河在這裡轉了個小小的彎,流水繞村寨圍成一個半圓型的河谷,百餘戶居民以養羊、種植果樹為主,靠這裡的山水繁衍生息,世世代代怡然自得。
幽州村的火車站,是拍電影《周漁的火車》的外景地。
幽州村,在落日的餘輝下,顯得神秘而嫵媚。讓人不禁頓一下,去遐想去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