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曾經的巴蜀笑星不斷流失,現場的00後小朋友還有幾個知道川渝地區的語言文化。
對於80、90年代得朋友可能還不知道趙本山得時候,就知道有這麼幾位巴蜀笑星:凌宗魁、李伯清、凌淋、劉德一、李永玲、沈伐、王迅、塗太中、吳文、景雯;他們在文娛還不那麼發達的時候,給川渝地區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歡聲笑語;近些年,巴蜀笑星的作品越來越少,就更不談什麼精品了,當老一代前輩逝去的逝去,出家的出家,新一代本地文化代表人形成了鮮明的沒落。
不知道東北二人轉、小品為啥能夠頻登春晚舞臺,是因為口音的問題,限制了發展?還是因為花花世界太精彩走不出自己的樊籠。
曾經,北有趙本山,南有李伯清;現在北有:宋小寶、劉能等等能叫上名號的人物,南有啥?可能只有 南無阿彌陀佛。。。。。
生活在這個城市,我還看了新一代巴蜀笑星;開了農場養雞、開了飯店火鍋,市場化了身邊的所有事物,卻唯獨缺少了安生立命的本地語言文化。人們總說回味經典,難道經典不也是人創造的麼,現場不努力,能給後人留下什麼?前前前輩的作品?《老坎客棧》《傻兒司令》《王保長》。。。。
我還是希望我們本地也能夠出點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娛底蘊的,畢竟好看的節目是越來越少,有意義的節目也都鳳毛菱角,畢竟喜劇一方面批判現實,一方面要用藝術塑造出一個非現實世界,從而引人對醜的、滑稽的予以嘲笑,對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即好看又有意義,看不懂可以多看幾遍。
而如今的沒落,不知道多少年後是不是隻有考古學家才能看得到這些作品,也不知道多年後還會不會有人會說純正的四川話。也許,歷史滾滾長河中消失的文化太多,不差我們這一個。。。。。也許我們可以從散打評書大師李伯伯口中瞭解一點,自己的嘴巴已經算不得行了;下面的徒弟娃兒些就更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