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武漢大學牽頭申報的兩項202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專案——“近地空間天氣多尺度過程和機理”和“病原體與宿主基礎科學中心”,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正式批准立項,兩個專案直接經費均為6000萬元,資助期5年。
基礎科學中心專案位於基金委專案的金字塔尖,旨在以國家重大需求和國際學術前沿中的基礎學科問題為嚮導,集中整合相關領域優勢科研資源,充分發揮國家科學基金制的優勢與特色,推動科學深度交叉融合,致力科學前沿突破,產出國際領先水平的原創性成果,形成具有國際重要影響的學術高地。
“近地空間天氣多尺度過程和機理”中心專案積極響應國家空間強國建設戰略需求的號召,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兩院院士大會的講話中重點提出的“空天科技”和基金委地球學部的“三‘深’一‘系統’”的科學前沿問題為核心,服務國家空間戰略的發展需求,致力於解決國家“保障高技術系統安全執行與和平利用空間”重大問題。
此專案以武漢大學為牽頭單位,聯合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共同承擔。竇賢康院士作為專案總負責人,攜手王赤院士及多位優秀的青年科學家,匯聚成70餘人年富力強、多學科交叉的高水平團隊。團隊成員長期共同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與專案,構建起完整的從理論基礎、核心技術到應用研究的創新鏈條,從而形成引領國家“空天科技”發展的基礎科學研究中心。
“病原體與宿主基礎科學中心”中心專案,是以舒紅兵院士為領軍人才,武漢大學為牽頭單位,集合了清華大學和同濟大學優勢力量,利用獨特的研究模型,深入揭示病原和宿主互作和致病機制,發掘有效靶點,為研發廣譜抗病毒或抗結核的手段提供新的線索,研發多種新型抗感染藥物和疫苗,引領病毒學、病原學、免疫學等學科的發展前沿,為新發和重大傳染性疾病的防控做出關鍵貢獻,從而為推動湖北省健康產業的升級和革新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撐。
2021年9月,這兩個中心專案相繼通過了基金委及相關專家組的現場考察。基金委領導與專家組聽取了中心專案牽頭人和專案骨幹成員的彙報,與專案骨幹成員、依託單位、合作單位管理部門人員進行了分組訪談,實地考察了依託單位武漢大學的實施基礎和支撐條件。考察專家組高度肯定了兩個專案的實施基礎以及依託單位的保障支撐條件,一致認為,均符合基金委基礎科學研究中心專案的定位和要求,建議啟動。
武漢大學雄厚的科研實力是學校多次承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的堅實後盾。截至2021年3月,學校擁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2個國家高階智庫、2個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共享平臺、8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5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還擁有7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0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10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和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2000年以來,武漢大學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三大獎近百項,SCI論文數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數均位列全國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選中獲獎數居全國高校前三位,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教育部社科課題均居全國高校前列。
學術發展與科技創新,是高水平研究性大學的重要職責。“十三五”以來,武漢大學科技創新體系日臻完善,基礎研究能力顯著增強,科技創新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創新成果不斷湧現,有力支撐了雙一流建設。未來,學校將繼續聚焦科技前沿和國家需求,不斷提升以武大智慧和科研創新支撐國家重大戰略的能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頭條號:武漢大學招生辦公室
注:文章部分素材來源於武漢大學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