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壺有門道,看壺有技巧!
大家好,我是超哥。
開門見山,直入主題!今天我們繼續聊第五招:壺口內沿
首先說一下壺口內沿是哪個位置。
壺口內沿就是紫砂壺的壺頸位置,而且同樣的,我們要把重點放在壺內壁。
這個地方因為角度的問題正常很難用眼睛去觀察,所以我們一般是用手去摸,那壺口內沿這個地方全手和半手摸起來的差異是什麼呢?
這裡為了表達得更形象,我畫了一張圖
全手的壺口內沿,如果用手從下往上摸,會明顯感覺到割手感,或者說階梯感,此外還會有明顯的脂泥殘留。
而半手壺、機車壺的壺口內沿,如果用手從下往上摸,或者左右轉圈摸,手感過渡平順光滑,沒有任何阻塞感。
如果單從手感還不夠具體,那麼我們還可以藉助一些工具去觀察壺口內沿的樣子。
比如從某寶上花十幾塊錢,透過“牙醫口腔鏡”就能完整地觀察到壺口內沿的細節。
全手壺長這樣子,甚至收縮紋都清晰可見
半手或者機車壺長這樣子
壺口內沿形成差異的原理
傳統成型的紫砂壺壺口會上兩層泥片,一層滿片、一層線片,
在滿片和線片貼合的時候就需要用上大量的脂泥作為粘合劑,貼合後外面溢位來的脂泥很容易用竹篦子刮乾淨,
但是壺內一側溢位的脂泥第一時間是沒辦法處理的,之後我們再用矩車開壺口,去滿片和線片,
然後再處理壺口內沿多餘的脂泥。因為角度的特殊性,一來工具很難伸進去處理,二來處理的是否乾淨,工藝師也無法觀察,所以壺口內沿的脂泥或多或少都會有殘留,甚至也有些工藝師覺得這是手工痕跡,乾脆就不去處理,紫砂壺燒青之後摸上去就會有明顯的脂泥殘留和階梯感。
而半手紫砂壺的壺口,只有一張滿片,雖然也會用到少量的脂泥。但是滿片脂泥的粘合位置,是在標準壺口的範圍之外。後面開壺口的時候就可以把有脂泥的地方直接切掉,這樣壺口內沿就很光滑,也沒有脂泥殘留。
此外利用模具成型的紫砂壺,機車輥壓也好,搪胚成型也好,其壺身和壺口都是一體成型的,過渡自然光滑,不會也不可能有脂泥殘留和階梯感。
你學會了麼,這招很實用,拿把紫砂壺摸摸試試吧!
最後超哥要說的是:我們學習鑑別紫砂壺的門道,並不是推崇全手工壺,對半手壺有什麼偏見,相反模具壺在紫砂壺的發展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甚至覺得,大批次標準化生產才是讓一個日用品廣為人知的辦法。因為這樣才能讓產品的價格便宜,價格便宜才能讓普通老百姓都能消費得起。
當初做模具壺就是因為全手壺成本高,製作週期長,不利於產量的提升,而且更關鍵的是,全手工製作無法達到標準化,同一器型同一作者做出來壺都存在差異,也就不利於大規模的訂貨。
我們反對的是以次充好,是模仿冒充,是透過資訊的不對等賺取高額的差價。機車也好,輥壓也罷,這是歷史的潮流,我們從業人員只能適應,也無力阻擋,唯一辦法就是把壺做好,因為全手工壺永遠也不會被淘汰。
工藝可以進步,手工的魅力無法被替代。就像鐳射印刷可以代替活字印刷,但書法家永遠不會消失。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內容,喜歡的朋友記得點贊、評論、轉發!
喝茶玩壺不能只停留在感性層面,要有一定的認知和見解。
我是超哥,關注我,學習更多紫砂實用知識!